用户名:
密码:
第7节 勤俭节约是美德与财富的源泉

勤俭节约是美德与财富的源泉

美国亚特兰大市场研究所所长思坦勒在对近20年中涌现的百万富翁做了专门研究后,意味深长地说:“他们中靠运气和遗产致富的人已不多见,绝大多数人的发家致富完全建立在勇于进取、发奋创新、严于律己和勤俭节约的基础上。”当49岁的克鲁兹和妻子发现自己的积蓄已超过100万美元时,心情激动的夫妇俩仅买了两包非常普通的爆米花庆贺。这也是他俩能够从工薪阶层跃升为百万富翁的秘密。他俩在日常生活中精打细算,节约下自己收入的60%。八年如一日的勤俭节约和长期投资,终于给他们带来了非常丰厚的回报。

随着现代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孩子任意浪费的不良习惯更加严重。家长为孩子准备的学习生活用品十分齐全,而且越来越追求高档化。对孩子来说,这些东西来得太容易,因而不知爱惜,常常出现东西旧了或不喜欢了,就换新的或买更好的,有的随意损坏了也不在乎。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把吃不了的馒头随手一扔;故意把玩具娃娃的胳膊拧断;也常见孩子摇晃小树、践踏草地;或在雪白的墙上乱涂乱画;在椅子上任意踩踏,孩子们花钱大手大脚的情况相当严重。这些现象,成人看了十分心痛,而孩子自己却满不在乎。

节俭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对自己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最合理配置的方法。它不仅能使我们的财富更多一些,而且能使得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

节俭是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天性节俭的人其成功机会往往较条件相同者要多。他们懂得通过节俭减少开支,降低成本,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他们懂得节俭虽少,但因此可以赚取大的。一个人一旦养成节俭的习惯,将会使他终身受用。节俭是一笔看不见却相当可观的财富,它能帮人积聚财富,必要时渡过难关。他们很少去借钱或贷款,但却有很大的扩张能力。一个懂得节俭的人是聪明的,他们时常体会到这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总之,节俭是一个人想获得成功所必须养成的习惯。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句话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精髓,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发扬光大,也是当前全社会都必须重视的价值构建和品德锤炼,艰苦奋斗一般总是和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相联系,在今天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的背景下,施行艰苦教育的难度往往较大。特别是在家庭里,很多家长都更看重孩子的学业、健康、生活质量,而忽略了艰苦奋斗教育。

伟人毛泽东对孩子的勤俭教育可以成为当今每一位家长的楷模。据载:当他的儿女们吃饭时若有谁的饭粒洒在了桌子上,他就要让孩子将掉在桌子上的饭粒拾起来吃掉,并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给孩子听,教他们懂得农民种田的辛苦,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尊重别人劳动的习惯。

我们再来看一个小故事:北京的一对年轻父母带着刚上小学不久的女儿去逛街。在一个繁华的路口,有一位老爷爷正在卖晚报。父亲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交给女儿让她去买10份晚报。女儿买回晚报,父母一起跟她商量:按原价把晚报卖出去,看看我们能不能很快卖完。女儿在父母的支持与帮助下,费了不少时间才把10份晚报卖出去。然后,父母让小女儿去问卖报的老爷爷,一份报纸能赚多少钱。孩子从老爷爷那里知道,卖一份报纸只赚几分钱。她算了一笔账,花了这么长时间才能挣几毛钱,而且费很多口舌又很辛苦。“爸爸、妈妈,我以后可不能随便花钱了,挣钱太不容易了。”父母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及时表扬了她。这个女孩后来很懂得节俭。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对年轻父母经过认真思考,才采取了很有教育效果的方法。他们是家庭教育的有心人。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呢?

(1)艰苦奋斗体现一种综合素质

艰苦奋斗精神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自不必说,对每一个人的生存成长也十分重要。从心理学上来讲,个人成功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就是一个不断开发和实现自身潜能的过程。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意味着具备了顽强拼搏的坚韧意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不懈追求的坚强毅力、勤恳踏实的务实作风、贫富不移的高尚情操。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把潜能变为价值。时代的发展为艰苦奋斗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包含了改变命运、吃苦耐劳、肩负责任、成就事业的自立自强精神;努力奋斗、自立自强、不屈不挠的勤奋创业精神;敢为人先、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开拓创新精神:自我节制、理性消费、不图虚荣的勤俭节约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体现为一种综合素质。

(2)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对他的马非常宠爱,终日“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其结果可想而知。这种“马病肥死”的状况在我们很多家庭里仍然在重演。

仔细想一想,在家庭里,孩子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爱吃美味佳肴、厌恶粗茶淡饭,穿名牌、赶时髦、追新潮等铺张浪费、贪图享受的不良习惯极为普遍。这与社会上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的风气不断滋长有密切关系,也是家庭娇惯、溺爱孩子的必然结果。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成了一些家长的育儿原则,也造就了孩子的不良生存状态与生活习惯。不少家长习惯于为孩子制造出舒适的生活环境,总是让人造的环境去适应孩子,完全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是学会认识生活的本来面目,去适应外部世界。

父母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能做的事,小到洗袜子、手绢,大到选择联系课外班,大人千万不要去包办代替;还要多为孩子创造一点锻炼的环境和机会,让孩子独立完成清洗用具的全过程、到附近农村采摘等,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自理和吃苦的本领。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享受幸福生活的资本。

(3)不可忽视劳动环节

对孩子来说,劳动是艰苦奋斗精神的最重要载体,也是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最好介入点。在2002年的一次夏令营活动中,中国小孩和日本小孩的较量让今天的很多家长还记忆犹新,它对于国人教育观念的冲击至今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看到,许多发达国家,生活条件比我们优越,但对于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却比我们更注重。例如,日本孩子外出旅行,家长总是让他们自带行李或帐篷,在野外露宿,便让孩子自己劈柴、烧饭;在西方,不少生活极其富裕的家庭里,家长总会安排孩子去做几十年前父辈们做过的粗笨劳动,如用石磨磨豆子、从井里挑水、用木柴生炉火。父母的用意,显然不是简单地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而是想通过这些原始的劳动方式启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品质,实在值得我国的家长们效仿。另外,还可以引导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在社区打扫环境卫生、为孤寡老人做好事等,这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吃苦精神,更是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良好训练。

(4)要重视消费教育

不少家长认为今天的物质生活太好了,不娇惯孩子也难。这是一种误区。一是要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的教育。从理论上讲,消费观包括什么是消费、消费者、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属性及阶段性特征等内容。具体到如何去购物、如何识别商品的好坏,正确对待广告中的产品宣传、有品牌意识,正确对待群体的消费影响,什么样的消费结构才合理?首先要正确认识滞后消费、适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处理好消费热点与消费流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二是要抓住消费能力的教育,提高青少年合理、适度、科学的消费能力。三是要进行节俭教育,让孩子学会合理使用零用钱,让他们懂得珍惜用钱买来的东西。

(5)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

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要求很高,要孩子艰苦奋斗,自己却热衷于奢靡,沉溺于高消费的乐趣中;跟孩子说勤俭光荣,自己却对富人的生活津津乐道,充满向往。如果你自己都避免不了同伴的压力,老买一些不需要、只是因为别人都有的东西,等于在向孩子宣告:“人的价值是要用物质来烘托的。”这类行为对孩子是非常有害的。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态度,会时时刻刻影响孩子的观念和行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如何面对物质生活的强烈诱惑,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习惯,是家长和孩子共同面对的问题。父母应该创造机会和孩子共同成长,比如,孩子想买新衣服,提供给他合适的牌子、款式以及你的预算。如果他不满意,想买更贵、更好的衣服,约定好多出来的费用由他分摊。这样,他就会更细心地斟酌自己的要求有没有必要,值不值得,并在这其中学会节俭。

总之,对孩子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是世界性的共识,也是今天的孩子极其缺乏的重要一课,理应引起每一位家长的高度重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