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小薇见我有和她一样的感受,忍不住说:“我妈妈要是像您一样就好了,我最喜欢钢琴王子的曲子了,可是她老是在我耳边念叨考级考级。”
  我没有跟小薇深入探讨考级的重要性,开始和她聊曲子:“我也是啊,我最喜欢他的《梦中的婚礼》。”
  小薇兴奋得两眼放光:“阿姨,这首曲子也是我的最爱,我还没听过真人演奏呢!每次上课我妈妈都在旁边盯着,我不敢叫老师弹给我听。”
  我摸摸她的头道:“那阿姨弹给你听?”
  小薇连忙给我腾出位置,我给她演奏了这首曲子。一曲既终,小薇又羡慕又遗憾地说:“阿姨,我的左右手老是配合不好,弹起来就没有您这么流畅。您是怎么练的啊?”
  “其实要达到阿姨的水平,一点也不难,阿姨很不喜欢枯燥的练习曲,可是为了可以弹这些优美的曲子,就鼓励自己把练习曲里的技巧都弹熟练了,阿姨每练习一段时间,就试着弹这些曲子,每次都会发现自己弹得比之前的好了。如果优美的曲子是一所漂亮的房子,那这些技巧就是砖头,如果没有这些砖头,房子就建不起来,永远也弹不出优美的曲子。”
  小薇想了想问我:“那需不需要练很久啊?”
  我老实地说:“这个因人而异的,要不阿姨跟你约定,这个星期你试着把这些技巧学会了,然后我们弹《梦中的婚礼》,下个星期阿姨和你一起看看效果?”
  小薇爽快地答应了我的提议。第二天,朋友惊喜地打电话告诉我,小薇在家很勤奋地弹这些练习曲,问我用了什么办法。
  我告诉她,考级是她这个做妈妈的最重视最关心的事,却不是小薇却在乎的事,小薇最希望的是可以弹那些她喜欢的曲子,如果不去支持她的想法,别说考级,连对钢琴的兴趣,她都会渐渐失去。
  父母之所以觉得孩子难以沟通,是因为彼此的侧重点不同,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兴趣和利益为原则,孩子其实很容易沟通。比如小薇,她不愿意弹枯燥的练习曲,无论妈妈如何跟她强调这些练习曲对考级而言多么重要。但如果是为了弹好她喜欢的曲子,她就变得愿意练习了,因为这是她的追求。父母只能首先保护好孩子学习的热情,才能谈其他的。
  说得再直白一点,其实这也是沟通的一种艺术,以自己的需要去和孩子沟通,孩子当然不肯合作,但是让孩子明白这是为了你自己的愿望在努力,孩子就会容易接受得多。
  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朋友家,小薇有些羞涩地弹了《梦中的婚礼》,然后对我说:“阿姨,这个星期我很努力地练习了,可是我发现还是不能像您这么流畅。”
  我没有告诉小薇要很多年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对于孩子而言,如果强调需要很多年,孩子会觉得这个目标太遥远而放弃,只有让她觉得目标努力一下就能够到,孩子才会愿意为这个目标去努力。
  我说:“小薇才一个星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已经很厉害了,我们不能要求一下子就到达山顶是不是?只要这个星期弹得比上个星期好,那就值得高兴,如果每个星期都比上星期好,用不了多久,阿姨就要甘拜下风了。”
  小薇开心地问:“真的吗?”
  我认真地点点头:“不信我们试试看,一个月后,阿姨再过来的时候,你肯定已经很娴熟了,你可以叫妈妈录下来,前后对比一下。不过学琴的话不能只盯着几个技巧学,其他的指法如果你都掌握了的话,会弹得更加行云流水。”
  小薇的钢琴进步很神速,很轻松地过了当年的考级,朋友打电话告知这个消息时,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最高兴的还是小薇,她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练习钢琴了。
  我自己学琴已经二十年了,很多人都问我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想我应该感激那个时代还不是特别注重考级加分,父母也没有太重的功利心,觉得我想学,他们咬咬牙也能承受,就让我学了。他们觉得我喜欢就好,不苛求我能弹出个什么名堂来,也就没有给我太多的压力,于是,我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虽然现在年代变了,但是不管年代怎么变迁,兴趣永远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我经常听到有些妈妈对孩子说:“你以为我想逼你啊?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你要是考不出证书,你学了等于白学,就算你学得再好,人家不承认有什么用?”
  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可取的,对于现在的教育体制,确实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一个人并不具备改变整个社会的能力,所以抱怨只是一种徒劳无功的行为。也许家长抱怨的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苦衷,体谅自己的做法。可是对于孩子而言,轻则他会接受很多负面情绪,变得很烦躁,潜移默化中,孩子也成为一个爱抱怨的人;重则对社会充满抵触,这对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形成的危害相当严重。当然,我们有不满需要发泄,但是为了孩子着想,我们应该把这种不满留给自己消化。
  还有很多父母认为:文凭和证书不是万能的,可是这些都是敲门砖。这个说法我非常认同,所以我在这里并非要家长朋友们放弃文凭、鄙视证书,而是让学习回归本质——学习是为了掌握某项技能,不是为了一纸证书,否则就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如果各项知识和技能都掌握得很好了,还愁没有证书吗?
  过于追求证书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质,就会像文中的那位大学生一样,即使把门敲开了,最后还是会被逐出门外。
  当孩子面对一个无所不能的父母时,他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努力按照父母的样子学习做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另一个选择就是放弃努力,反正父母无所不能。
  家长在孩子面前往往扮演权威和管理者的角色,把自己塑造得无所不能,反而会把孩子衬托得弱小无能。
  有一天,我们刚刚吃完晚饭,门铃急速地响了起来,辰辰跑过去开门,原来是老公的朋友过来,我们连忙把他迎进客厅,他不理会我们的招呼,连坐都没坐,着急地对我们说:“你们谁帮我解下这道题呢?我做了半天都没做出来,这还是小学生的作业吗?我记得我上学那会儿没这么难的题啊!”
  我笑着说:“不可能吧!小学的题目再难也不可能难到你做不出来吧!”
  他见不我信,解释道:“你们又不是不知道我学习不好,这道题我确实做出来了,我设了X和Y,把结果算了出来,可是我那儿子说,他们没教过X、Y,只能用加减乘除来做,我只会用方程式解题,你们快点帮我算算,他还在家等着我呢!”
  老公说:“那也不急在一时,你先坐下喝杯茶,让她来给你解。”
  他一听就着急了,马上说:“必须马上给我解了,孩子还在家等着我呢,我没跟他说我是来求救了,我就跟他说爸爸出去买包烟,回来就给你解。要是连我都解不出来,以后在孩子面前还有面子吗?”
  我插嘴道:“这题倒是不费劲,可是你为什么一定要在孩子面前这样做呢?”
  他理所当然地说:“如果孩子遇到问题,我解决不了,这样以后孩子还会听我的吗?”
  然后我开始给他解题,他又跟老公说起了类似的烦恼,上星期孩子在玩一种游戏,可是玩到第五关后就怎么也玩不下去了,孩子向爸爸求助,可是他一下子也琢磨不出来,孩子就说:爸爸,你也不会啊!他觉得不能在孩子面前失去了无所不能的形象,所以一下午什么都不干,光在那研究游戏了,好在两个多小时后,终于让他研究出了破关的方法,然后他兴冲冲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怎么玩,总算是维护了自己做家长的尊严。可是,孩子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越来越有难度,以后肯定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想真是发愁啊!
  我把解好的题给了他,本想和他聊聊这个问题,但是他急着向孩子交差,我也不好强留,看着他消失的背影,我忍不住为他担心起来。
  记得有一次,辰辰被一道题难住了,向我求救,我故意这样解解,那样解解,装作百思不得其解的样子启发他,辰辰一直在旁边看着我解题,突然他很兴奋地说他会解了,然后他就告诉我这个题应该怎么怎么解,我连连点头说:“妈妈也能解这道题,可是要用高中或者大学的知识,而这个题其实不用这些知识就可以解,辰辰比妈妈厉害啊!”
  因为这道题先被辰辰解了出来,他的愉快心情一直持续了很久。我想如果我一拿到题目,就三下五除二地把题目给解了,然后再教给孩子,我想孩子也能明白以后应该怎么解,可是这样做的效果远远没有让他自己解出来好,只有他自己想出来的办法,他的记忆才深刻。另外,被妈妈教会了和把妈妈教会了,这两者的满足感有着天渊之别。
  还有一次春天,我们带他去公园玩,辰辰指着一处黄色的植物问我:“妈妈,这是什么啊?”我告诉他是迎春花,然后他又指着一处粉色的植物问我,我回答不上来,老公也不认识。我们很快就忘记了这件事,但是两天后,辰辰很兴奋地跟我说:“妈妈,那是夹竹桃。”他还把我拉到电脑前,查询给我看,果然是夹竹桃。渐渐地我发现,如果是我们告诉他的答案,有时候他会问我们第二次,会出现想不起来的情况,但如果是他自己找到的答案,从来没有再来问过我们。
  我们经常在辰辰面前示弱,但是在学习上基本是装着示弱,可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深刻的感觉到有些地方父母还真的不得不示弱呢!由此可见,父母一贯认为大人应该比孩子强的观念不但不正确,甚至也不成立。
  辰辰三岁那年,我买了一幅动物的抽象画,说明书里介绍画上一共有25种抽象动物,我和他爸爸站在画前一分钟,只能辨认出4—5种动物,而辰辰却能在一分钟内轻易认出14—15种动物。我当时想,难道我和老公的抽象辨识能力有问题?于是,我又找了几个大人一起来做这个研究,发现每个大人能辨认出的动物都不如辰辰,当时有人说也许是辰辰的辨认能力比较强。后来有一次,乐乐的妈妈带着女儿来家玩的时候,乐乐也能像辰辰一样在短时间里辨认出很多动物。于是,我终于明白,原来我们成人的思维里装的东西太多,我们拼命去寻找动物,往往却在脑海里形成了盲点,可是孩子的思维相对简单,他们只是凭着平时接触的动物,瞬间就辨认出了很多动物。也由此证明,很多时候,孩子在某一特定的条件下是非常厉害的,孩子可以做成人做不了的事情,我们作为家长要善于挖掘和培养孩子这种潜能。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也值得引起家长朋友们的重视,虽然我们也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可是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做孩子的感觉。当我们觉得孩子的表现太弱的时候,往往是以我们成年人的眼光去看的。
  我记得辰辰学会骑自行车是在他五岁的时候,那天他和两个小朋友一起在玩耍,不知不觉就学会了骑自行车,当时他特别兴奋,一定要我下去看他表演骑自行车,我和他爸爸也很惊讶,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这孩子才一个多小时居然学会了骑自行车。当时正是晚饭前,很多大人也在,辰辰很高兴地给我们表演,但是他毕竟刚刚学会,又时时观察着我们的反应,容易顾此失彼,没骑上一圈就摔了一跤。旁边有个大人笑着说了一句:“孩子毕竟是孩子,大人肯定不会这么容易摔跤。”
  说的人没有任何恶意,只是就事论事了一下而已,辰辰觉得自己丢了脸,有些闷闷不乐,我自豪地拍着他的头说:“辰辰,你太厉害了,你知道妈妈几岁才会骑自行车吗?上初中离家远了,妈妈才不得不被逼着学会了自行车呢!而且妈妈可是足足学了一个星期才学会,你才五岁,居然不到一下午就学会了,妈妈太崇拜你了。”
  辰辰还在为刚才的事耿耿于怀:“妈妈,我没你说的那么厉害,刚才我都已经摔了一跤了。”
  我毫不在意地说:“你才摔了一跤,你知道妈妈摔了几次吗?本来外公给妈妈买的是新自行车,等妈妈学会后,那自行车除了铃铛不响,其他哪儿都响,妈妈身上也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呢。”
  辰辰听我这么一说,大概想象到我那自行车的样子了,忍不住笑了。
  作为家长,我们骨子里就认为自己是孩子的保护神,比他有自理能力,比他有常识,比他有文化,所以思想里就缺乏向孩子示弱的意识。很多家长觉得如果自己在某方面比孩子弱,那还怎么在孩子面前维持家长的威严呢?孩子还会听大人的话吗?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一个教育得当的孩子,父母的示弱不但不会成为他对抗父母的武器,反而会成为孩子迅速发展的法宝。当孩子面对一个无所不能的父母时,他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努力按照父母的样子学习做一个无所不能的人,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这样容易造成性格偏执;另外一个选择就是反正父母是无所不能的,只要他们在,就会把什么事情都做好的,那自己还努力干什么呢?而孩子还没有大人那么成熟的思考模式,后者更容易被他们接受,毕竟选择后者要轻松得多。
  所以,我们要适当的“弱”一些,给孩子一个超越我们的机会,我想没有哪个父母希望听见别人评价自己:你比你孩子厉害多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