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第二章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我对辰辰说:“妈妈今天要去看一个朋友,好想把辰辰的画带出去给阿姨一起欣赏,可是你画在墙壁上,妈妈带不走。”
  辰辰想了想给我出主意道:“妈妈,那你可以叫阿姨来我们家做客啊!”
  我装作为难的样子:“可以是可以,但是这样很不方便,妈妈也不是只给阿姨一个人看,如果都带回家,也许人家有事要忙呢!如果辰辰当初画在纸上就好了,这样妈妈往包里一放就可以了。”
  辰辰想了想说:“妈妈,那我再在纸上画一副,你带出去好吗?”
  我惊喜地说:“辰辰愿意再画一副当然好了,妈妈跟辰辰商量一件事吧!为了辰辰的画作可以让更多人欣赏,也为妈妈携带起来方便,以后辰辰把画都画在纸上可以吗?”
  辰辰慎重地答应了我这个要求,我按照他的要求给他买了荧光彩笔,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在墙上作过画,更没动过我的口红了。而他留在墙壁上的画,我并没有立刻处理掉,而是有一次当着辰辰的面不小心“蹭”到了墙上,在衣服上留下了痕迹,辰辰主动跟我说:“妈妈,你还是把墙上的画弄掉吧!不然你以后衣服上还会碰到。”
  事后,阿姨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有时候我觉得您对孩子特别心狠,比如孩子这么小,你就让他自己睡、自己洗簌,可是有时候我又觉得您特别惯着孩子,把墙壁涂成这样,您居然一句批评都没有,要是在我们老家,孩子的屁股保准开花。”
  其实,当孩子把墙壁画成这样,我心里肯定也是不高兴的,可是回过头想想,我平时并没有告诉过孩子不准在墙壁上画画,所以辰辰根本不知道自己不应该在墙上作画。而且,孩子作画的本意是想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他想把爸爸妈妈心目中理想的养老场所画出来让爸爸妈妈开心,这个出发点完全是好的。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当我看见墙上的画时,激烈地批评了辰辰,可是被弄污的墙壁并不会恢复原状,而孩子本来期待父母开心的结果,可是却失望了,父母并没有感受到他的心意,而是认为他给父母带来了麻烦,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很大的伤害,小到他以后为了少挨批评,不再想着给爸爸妈妈制造惊喜,大到伤害孩子的积极性和自尊,让他觉得一门心思想让爸爸妈妈开心,结果却把事情搞成这样。
  孩子犯错时,大多家长下意识的反应是指出孩子的错误,批评孩子,然后让孩子改正。千百年来,很多人都认为指出错误、接受批评、改正错误是对待错误的最好办法。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对于大人而言,我们有了自己的判断,很多事即使别人不说,我们也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还是错的,而对孩子而言,他们的是非判断力还没有完全形成,至于反省自己更是无从谈起,大多孩子承认自己错了,并不是内心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做错了,而是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其他人的指责,不得不承认自己错了,也许事后,孩子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他只是在父母的要求下这么做,而不是孩子心里愿意这样。所以,批评对于孩子的心灵成长弊大于利。而这些表现是相对于已经非常懂事的孩子而言,更多的孩子受到批评后,反而故意和父母做对,你不让我这么干,我偏这么干,于是父母从批评孩子到责骂孩子,最后甚至动了手,可是效果却微乎其微。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们如果可以做到心平气和一点,想想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件事,也许能避免很多错误的做法。
  所以说,错误不一定都要指出来,但是这里有一个关键,不指出错误只是一种态度,关键是如何帮助孩子不着痕迹地改正错误,并且不再重犯。比如辰辰这件事,我不批评他不代表以后他可以继续把家里涂得到处都是,但是要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家长的做法,这就需要家长有一点小技巧了。如果我光肯定了他的用心,我想也许我第二天回家,迎接我的是客厅里四面墙上都是他的画作了。要不着痕迹地改正孩子的错误,就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说话,我对辰辰说:妈妈想把你的画作带给阿姨去看。孩子的内心肯定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妈妈和更多人欣赏,可是他知道墙是带不出去的。孩子也提出了他的建议:你可以请阿姨到家来啊!这时候向孩子说明,一次请阿姨来是没问题,但是每次都请人家来,万一人家不方便,就没法欣赏了,于是,孩子认识到如果把画画在纸上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剩下的就是房间里的画怎么办,要是立刻找人换了墙纸,孩子心里肯定想:妈妈你说你喜欢我的画,却这么快就弄掉它,你到底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样的做法很容易使孩子不信任父母。而让他觉察到他的行为给父母带来了麻烦,主动提出解决办法,一来保全是孩子的自尊心,二来孩子觉得自己替父母解决了问题,内心收获的是满足感,而不是抵触,一切问题就可以消弭于无形。
  虽然说,批评也可以达到某种结果,可是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父母心情恶劣,孩子不开心,而换种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并且效果更好,我想作为爱孩子的我们一定会选择彼此都开心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父母之所以觉得孩子难以沟通,是因为彼此的侧重点不同,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以他们的兴趣和利益为原则,孩子其实很容易沟通。
  朋友打来电话,周末请我去家里做客,她在电话里说,她女儿小薇弹钢琴很不认真,她希望我能以过来人的身份去跟她女儿来个现身说法。
  我过去的时候,房间里传出一阵悦耳的钢琴声,偶尔双手配合得不是特别协调,朋友在客厅里收拾房间,我诧异地说:“小薇这不是挺自觉的吗?你还叫我来干什么啊?”
  朋友把我让到沙发上坐下,开始跟我诉苦:“你弹了那么多年琴了,你还听不出来她在弹什么吗?”
  我仔细一听,是《致爱丽丝》,钢琴里比较初级的曲子。
  朋友继续说:“老师教的她不愿意弹,偏偏喜欢弹些乱七八糟的曲子,这些曲子又不在考级之内,弹了有什么用啊?我说她她还不听。”
  我连忙说:“我也喜欢弹这些乱七八糟的曲子,练习曲又枯燥又乏味,你不觉得这些曲子更加动听吗?”
  朋友见我不但没有跟她站在同一战线,还赞同小薇的感受,很是郁闷:“你这些话可别让小薇听见了,等下她就更有理了,我最基本的乐感还是有的,听她反反复复地弹练习曲,我也听得耳朵快起茧了,偶尔听听这些曲子,还可以换换心情呢!可是孩子要考级的,以后可以为考试加分。”
  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一门特长,一来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能输给别的孩子,二来很多也是抱着万一考试差几分,特长可以加分这个目的。我非常理解家长的这种做法,但是特长最重要的就是孩子的兴趣和是否真正掌握了这门技能,如果一味追求考级,那么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了。
  我想起老公前不久给我讲的一件事,他们公司招进了一位全能大学生,这个大学生拥有专业英语八级、律师证、会计证等等多种证书,所以公司对他的期望也比较高,可是真到入职后,所有人都大跌眼镜,这个拥有多种证书的大学生除了会背各种知识外,无法和外宾进行交流,也无法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难题。过了一段时间,公司只好忍痛辞退了这个大学生,公司领导非常惋惜地说:“拥有这么多证书,却没有一项实际能力,以后我们再招人,不能再看这些外在东西了。”
  我把这件事讲给朋友听,朋友若有所思,良久,为难地说:“你说的情况也确实存在,可是现在都是认证书的时代,比如小薇以后去面试,提起自己有钢琴这个特长的时候,人家问她几级,她总不能说我没有证书,我给你现场弹一段吧!”
  朋友的为难正是大多父母为难的地方,虽然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但是也很希望孩子能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只是当这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为了孩子的长远考虑,家长不得不把孩子的情绪放到次要位置上,我看见过很多家长逼着孩子练习,孩子委屈得直哭,妈妈也陪着孩子一起哭的场景。
  可是,我们只有放弃让孩子学习或者陪着孩子一起哭这两条路吗?
  我对朋友提出要陪小薇练会钢琴,朋友叫我来就是此意,把我领到孩子的琴房。
  小薇见我和她妈妈一起出现,有些防备,我示意朋友去忙自己的事。
  “小薇,你也喜欢这首《致爱丽丝》啊?”
  小薇见我可以听出曲名,有些高兴:“阿姨,您也喜欢吗?”
  我给了她一个肯定的答案:“是啊,阿姨觉得这些曲子比枯燥的练习曲好听多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