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第一章
-
我最初的爱、我主要的人生目标,就是做电影。电影就是我全部的人生,其他所有一切都是次要的。现在我同时需要电影经验和教育,我两者都要。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67年
1
虽然他经常被描述为“电影学院派一代”,但斯皮尔伯格并未上过电影学院。不像同时代的其他人,比如乔治•卢卡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和布莱恩•德•帕尔玛,他们20世纪60年代都在著名的电影学校里学习技术。斯皮尔伯格本质上是个自学成才的人。当时,他在加州大学长滩分校上过一些基本的电影和电视课程,但是他小时候就只做过8毫米电影,所以他还是按照自己异于常人的方式走上职业导演生涯。
事实上环球影业才是斯皮尔伯格上的电影学校。但是在那里的训练和南加大、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纽约大学的电影学院不同,那里带给他的教育更加私人化,也比学院派更加传统。斯皮尔伯格在环球影业设计了自己的私人课程表,让自己沉浸在他认为拍摄电影最重要的课程里,他先是做旁观者,而后又做了电视导演。在那段时期,环球影业同时要拍摄22部电视剧,量大得惊人,足够给这个年轻人去导演,只要这个年轻人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那样有前途。
虽然对20世纪60年代的好莱坞来说,斯皮尔伯格的学徒身份是不同寻常的,但这其实很类似20世纪30年代,他也是从电影系统的底层开始学习的。环球影业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还保留着好莱坞黄金时代那种制片厂特色的电影公司之一。不论他们的制片方式还是他们的材料选择,环球影业都是个保守的地方,他们坚持认为文化和政治上的剧变会使这个国家陷入危机。斯皮尔伯格在传统电影公司的坚实基础,让他与同时代的同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当其他年轻的电影制作人正在试图改变这个系统时,斯皮尔伯格已经开始学习如何使用这个系统。斯皮尔伯格早年在环球影业的时光,对他之后成为导演后与众不同的人格特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仅是磨练了他的组织能力和技术能力,同样加强了他本能地拍摄受欢迎电影的亲和力。
2
1968年《时代》杂志有一篇文章名为《学生电影制作人》,提到了全国各地的学生“正渐渐把电影当成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种胶片爆炸的现象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年轻学生中广泛相信电影是最重要的现代艺术形式。让•科克托认为,电影永远也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除非制作电影的材料变得同铅笔和纸一样便宜。这个他预言的时代很快就要来临了”。斯皮尔伯格开始拍摄电影,要早于他同时代的其他著名导演。但他不是当时有名的学校圈子里的人,所以他没有被那篇预知性的文章提到,那篇文章里着重提到了一些学生作品,比如科波拉、斯科塞斯、卢卡斯和约翰•米利厄斯。
当好莱坞的“电影学院时代”来临时,一代任人唯亲者让摄影棚成了认亲而排外的地方。当时好莱坞工作者的平均年龄是55岁,电影公司用没有组织性的学习项目来培养他们在这个看似失去生命力的行业内的接班人。当时的摄影棚长期被电视节目占据着,下滑的票房、高居不下的成本,一切都在濒临崩溃。20世纪60年代后期好莱坞拍摄的电影都显得傲慢而毫无生命力,越来越与当下的文化政治和年青一代的影迷们脱节。对于那些下定决心的年轻电影狂热者来说,未来似乎是很让人受打击的,他们生活在60年代,而那个时代被电影历史学家迈克尔•派伊和琳达•迈尔斯称为“美国新好莱坞电影”时代。斯皮尔伯格还清晰地记得,他和其他那些“自己开始”的同辈,就像卢卡斯和斯科塞斯,是“如何艰难地开拓他们走向这条职业生涯的道路,而在当时,这个职业根本就不给年轻人机会,除了演员或者编剧……我当时试图进入这个行业时,根本就没有乐意的制片人。我遇到的第一个推力就是一大堆恶意”。
乔治•卢卡斯是南加州大学的学生,他说“电影学校每天灌输给我们的教条就是,在这个行业里没人能找到工作。你从电影学校毕业后,只能去迪士尼当一个卖票的,或者到堪萨斯去从事一些工业设备的工作。没有人能真正地去好莱坞拍电影”。
“南加州黑帮”——同时包括了斯皮尔伯格未来的合作伙伴,比如约翰•米利厄斯、罗伯特•泽米基斯、罗伯特•盖尔、贺尔•巴武德、马修•罗宾斯、格罗里亚•卡茨和威拉德•赫依克,他们不愿意就这么放弃自己的梦想。他们用电影塞满了自己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们把前辈投身在写作或绘画上的热情投注在电影上。顶级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学院——在那个时代出了很多杰出的学生,包括科波拉,导演、编剧保罗•施拉德和科林•辛吉斯,还有导演卡罗•巴尔兰德——鼓励着学生走自己的电影道路。南加州大学的米利厄斯这么定义两所学校对于电影制作的差别:“我们总是努力做得职业和模仿好莱坞。而他们总是有漂亮的裸体女孩从墓地里跑过。他们,嗯,我想你可以这么说,他们更加左翼和激进一点。他们用更强烈的化学品,他们吸更劲爆的东西。”
讽刺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科波拉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进入了好莱坞,超过了所有其他电影学校的学生。按斯皮尔伯格的话来说,他成为了“我们所有人的教父”。就像很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学生一样,科波拉的电影受到很深的文学和戏剧的影响。但他非常实用主义,所以他是拍摄色情电影起家的,他还为“B级片之王”罗杰•科曼工作,当时他是好莱坞唯一一个愿意经常给年轻电影制作人机会的制片人。科波拉在接到华纳的一个撰写剧本的工作后,放弃了学业。他的好莱坞电影处女作是《如今你已长大》(1967年),这不仅仅是华纳七艺制片的,同样也是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艺术学硕士学位论文,这样一箭双雕的成就激起了很多他的同辈的嫉妒与敬仰。
主要由于科波拉的开创性范例,很多电影学校的毕业生开始得到机会,电影行业开始挖掘年轻市场,而那些摄影棚的高层大佬对这个市场知之甚少,只知道这是个未被开发过的、有利可图的受欢迎的资源。丹尼斯•霍珀在1969年的反主流文化电影《逍遥骑士》的短暂成功之后,“历史开了个口子,”卢卡斯这么说,“让我们蜂拥而至地进来。然后这条缝又被填满了。”
1967年的一天,斯皮尔伯格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伊斯音乐厅参加学生电影节,展出了该校和南加州大学的学生电影作品。这些作品中包括卢卡斯的未来主义短片《THX1138:4EB》(又名《电子迷宫》),这部短片卢卡斯在之后扩展成了一部华纳兄弟的电影《THX1138》。
看到这部短片的时候,斯皮尔伯格觉得“很嫉妒那种骨子里表现的精髓。我当时18岁(其实是20岁),已经导演了15部短片,而这部小电影比我制作过的所有的电影合起来都要强。我的榜样不再是约翰•福特、沃尔特•迪士尼、弗兰克•卡普拉、费德里科•费里尼、大卫•里恩、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或是迈克尔•柯蒂斯,而是这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人,一个我可以真正地去了解、去竞争、去激发我灵感的人……
“那天我遇到了乔治,而当时我意识到那时候的整整一代人都是来自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而我就像是个被抛弃的孤儿,在长滩的一个大学,这所大学里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学院,所以当时我甚至加倍努力想要进入那两所大学(加州的两所大学)。而每次我申请转学,他们总是说:‘不行,你的年级还不够高。’我还记得南加州大学有个老师这么对我说:‘你大概总归会去越南的吧。’”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