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第三章
-
3
在搬到亚利桑那州后不久,史蒂文就开始拿着他父亲的新电影摄像机到处闲荡。阿诺德回忆道:“差不多那个时候,记不清是我生日还是父亲节了,利亚送了我一台价值20美元的勃朗宁8毫米小电影摄像机作为礼物。非常便宜而且又没有胶片边缘的脱边,但还是好用。史蒂文很快就将它据为己有了。”
“我很快对拍电影有了兴趣,”史蒂文解释道,“仅仅是因为我父亲用来记录家庭生活的那个8毫米电影摄像机……我家人很喜欢外出,周末三天我们通常会远足,在亚利桑那州怀特山的荒野间露宿。我父亲会随身带着相机并一路拍摄我们的旅途,一周后我们会坐下来,看看我们旅途中的点滴记录。我通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我一边看,还会一边批评父亲拍摄时晃动了相机以及曝光太差,最后他实在受不了了,就让我接管了相机。”
阿诺德•斯皮尔伯格给他儿子相机时还说道:“如果你懂得这么多,为何不自己试试呢?”
“我成了我家的摄影师,并负责拍摄所有的旅途,”史蒂文继续道,“……我深深地迷上了拍摄。选择权掌握在我手里,由我决定拍摄哪些场景。拍摄的是我眼里的旅途。当拍摄的视频经过处理播出来以后,父亲对我的选择总会进行挑剔的评价:‘为什么展现这一幕而不是那一幕呢?’但这就是我眼中的旅途,我的选择……
“我渐渐认识到,编排真实的生活远比仅仅是记录它更让人兴奋。所以在旅途中,我强迫父母允许我在离野营地100码开外下车。我先跑到目的地,然后记录他们到达营地、打开包裹和搭建帐篷……我开始编排露营之旅,之后将不好的镜头剪掉。有时我抱着玩耍的心态东拍拍西拍拍,到处都拍一点,致使我的纪录片显得有些超现实,不太真实。”
史蒂文的朋友记得阿诺德在史蒂文早期的电影里给过他一些帮助,但阿诺德坦言自己在运用电影摄像机方面能教给儿子的东西确实很少:“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按下快门以及装入胶卷。你甚至都不用调焦距——因为这是一台固定焦距的摄像机。他很快就搞懂那摄像机了,我就只给了他一些指导而已。每当我们一起去度假时,他就带上摄像机负责拍摄,而他总能拍得比我好。”
“史蒂文用相机拍摄的情形,我记得最早的一次就是,”他母亲说道,“当我和丈夫度假完准备回去的时候,我们让他把一位露营者离开车道的情形记录下来。他趴下身子,腹部贴地,镜头对准那人。我们当时很生气,训斥着让他回来:‘快回来,我们要走了!快点!’但他无动于衷,继续专注于他所做的事情。等我们看到最后成品时,发现他及时拉回镜头,虽然让人有些头晕目眩,但拍到了露营者的全身——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斯皮尔伯格的执著,我仿佛对之后要发生的事有所察觉。”
史蒂文很快拍摄了他自认为是第一部电影的作品。故事情节的产生源自儿时欢乐时光中萌生的冲动——“我的电动火车相撞”。这是由于他酷爱摆设火车失事场景,他父亲威胁说如果他再这样下去,就会没收他的火车。所以史蒂文想到一个颇有创意的解决办法,他为了追求视觉享受,编排了最后一场无比壮观的撞击,包含火车被撞出轨道发出轰鸣声的多角度拍摄,以及塑料人被吓得惊恐万状、目瞪口呆的各种切换镜头。他的电影灵感来自他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塞西尔•B.德米尔出演的《戏中之王》中“火车冲出荧幕,冲到我的膝盖”这一镜头。当他有了自己的版本,“我凭直觉猜想,要将电影以正确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我认为如果拍摄一辆火车从右向左驶来,而另一辆从左往右驶去,很明显,它们一定会撞上。”他给这部电影取名为《最后一次列车失事》。等电影经过后期制作以后,他“非常惊讶,没想到自己的小火车居然能如此逼真”。
当他拍摄他第一部最初级的小电影时,史蒂文是在“编排相机”,因为那时候他还没有电影接片机。他父亲解释道:“当他有两位摄影师时,他对一个人说‘现在,你拍’。接着他会拍那个人。之后他说:‘好,在那儿停。’那人停下后,他换好胶卷,对另一个人说:‘现在换你来。’所以可以想象,在这样连续的状态之下,一个人在另一个人前面拍,接下来就会听见嘭!
“(1995年12月)我提前了一周半去他家。为了庆祝圣诞节和光明节,他为马克斯(他10岁的儿子)搭建了一套铁路模型玩具。他每年都会把模型拿出来,搭建好。这款模型是德国制造的,说明书很详细,每个细节都有清楚的标注。马克斯创作了一部电影,史蒂文为他拍摄,马克斯则是导演。‘现在,我们把这个人置于铁轨上,让火车将他拦腰轧断。’这是孩子设计的血腥场面。史蒂文用新买的摄像机非常近距离地拍摄,因为那台摄像机配有一个微距镜头,可以在3至4英寸近距离状况下拍摄。他拍好火车,然后在相机上编辑,就像他小时候一样。他说:‘是的,爸爸,我正在用相机直接编辑呢!’他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