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 徒,一个是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不从学馆而是先往州县考试,等考中后再送到尚书省的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的通 称为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也被称为礼部试。礼部考试一般都在春季举行,所以又被称为春闱。
  
  科举取士 制 度的实施,让中国民间的读书人有了一条由乡野直达庙堂、从布衣晋身达官的捷径之路,这条公开选拔之路也相对公平。它让出身贫寒的读书人有了希望,为了这希 望千万读书人更是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鼓励自己,埋身书本,为博一功名皓首读经。科举制度的实施,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 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尽可能大地向社会面开放,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即使是再老再迟,只要通过考试,就有可能被选拔到国家官僚机构中去。
  
  贞观年间,唐太宗设宴招待新考取的进士们。宴会结束后,太宗看着未来的栋梁们络绎而出,自豪地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矣!”彀,指的是拉满弓弦;弓矢所及为彀中。尽入我彀中,意指进入我弓箭射程之内,比喻在我掌握之中。


  
   但,科举是一条阳关大道,万千举子奔波其中,它就又成了一个独木桥。僧多粥少,不可能让每一个举子都圆了仕途之梦。天南海北,一考定音。据《登科记 考》、《册府元龟》等史料记载,从唐618年建唐,就规定考试年年开考,整个唐代考了289年,这289年期间一共举行科举考试266次,除个别原因影 响,真正考了251次,一共录取进士6437人,最少录取3人,最多录取79人,进士及第者平均每年录取26人左右,仅占参加省试人数的2%~3%。
  
   开元十七年,国子祭酒杨玚上言:“伏闻承前之例,每年应举常有千数,及第两监不过一二十人。臣恐三千学徒虚费官廪,两监博士滥縻天禄。臣窃见入仕诸色出 身,每岁尚二千余人,方于明经、进士多十余倍,则是服勤道业之士不及胥吏之得仕也。陛下设学校,务以劝进之;有司为限约,务以黜退之。臣之微诚,实所未 晓。今监司课试,十已退其八九;考功及第,十又不收一二。若长以为限,恐儒风渐坠,小道将兴。若以出身人多,应须诸色都减,岂在独抑明经、进士也?”上然 之。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道出了阳关道上拥挤,独木桥难行之状。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把时光消磨在昏烛下,流逝在来往赶 考 的迢迢路途之中。在唐昭宗天复元年还出现过所谓的“五老榜”。唐昭宗在敕书中这样说:“念尔登科之际,当予反正之年,宜将异恩,各膺宠命。”登科的五位都 是经过多次考试没有考中,而且年龄很大,最大两位已经超过七十,最小的两位过了六十,这么几个老人被人称为“五老榜”。
  
  唐代在 科 举上实行通榜和公荐制度。通榜和公荐是考试与推举相结合的选拔,它的目的就是让主考官能参照考生平时成绩,以避免录取的偶然性,而且可以减轻阅卷负担。但 它也有个漏洞,这就是很容易被掌权者把持,从而失去考试的公平性。通榜和公荐制度也带来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干谒的盛行。用现在的话说是推销自己。在考试之 前走走门子,让主考官了解自己,先加些印象分。唐代很多大诗人的笔下都记载过这种面临干谒的尴尬。比如杜甫在长安“朝扣富儿门,暮逐肥马尘”让他感到“独 耻事干谒”。大诗人王维参加考试时正巧与当时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撞车,王维最终还是走了公主的门路,凭着公主对他作品和音律的喜爱,取得了省试中的状 元。在《文献通考•卷二十九•选举考二》中,江陵项氏有精彩的议论:
  
  江陵项氏曰:“风俗之弊,至唐极矣。王公大人巍然于上,以 先 达自居,不复求士。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问,则 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嗟乎,风俗之弊,至此极矣!此不独为士者可鄙,其时之治乱盖可知 矣。”

  
  进士及第有很高的荣誉,时称“登龙门”。新科进士们要拜谢“座主”(考官),参谒宰相,然后游赏曲江,参加樱桃宴、月灯 宴、杏园宴、闻喜宴等,之后还要在雁塔题名,慈恩寺观看杂耍戏场,得意之极,也繁忙之极。孟郊到了46岁才进士及第,满心按捺不住的欣喜,写了一首别具一 格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周匡物诗中“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就写尽了此间情 景。张籍在诗中也有所谓“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万里尽传名”。
  
  相对于那些少数的幸运者,更多则是无权无势又无人的落第者,落第者在其诗文中感叹远远多于中榜者的欣喜。这种低落的情绪,挥之不去的伤感在唐诗中比比皆是:
  
  一夕九起嗟,梦知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孟郊《再下第诗》)
  
  榜前潜拭泪,众里自嫌身。(李廓《落第诗》)
  
  何人更憔悴,落第泣秦京。(杜牧《愁》)
  
  落第逢人恸哭初,平生志业欲何如。鬓毛洒尽一枝桂,泪血滴来千里书。(赵嘏《下第后上李中丞》)

  
  昨夜孤灯下,阑干泣数行。(黄滔《下第》)
  
  落第愁生晓鼓初,地寒才薄欲何如。不辞更写公卿卷,却是难修骨肉书。(杜荀鹤《下第投所知》)
  
  功成方自得,何事学干求。果以浮名误,深贻达士羞。(皇甫冉《落第后东游留别》)
  
  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卢纶《落第后归终南别业》)
  
  羞病难为药,开眉懒顾人。(项斯《落第后归觐喜逢僧再阳》)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罗邺《落第东归》)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常建《落第长安》)
  
  中唐名臣杜羔,考了几次,几次不中。他的夫人姓赵(一说姓刘),很希望她丈夫能考中,就在他又一次落第即将回家时给他写了一封家书,是一首诗:“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收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到来时近夜来。”
  
  这首诗很俏皮,用大白话说就是:当家的,你的确是个“奇才”呀,否则怎么会年年被放回家来呢?就算你不觉得脸红,俺可是觉得难看了。如果你要回家的话,你千万别白天回来,让人看见了,俺要羞死了。


  
  这样说来,如果落第,是连家里人都觉得脸面无光,更何况本人。所以,一旦落第,“南溪抱瓮客,失意自怀羞。晚路谁携手?残春自白头。”(赵嘏的《下第》),“外族帝王是,中朝亲旧稀。翻令浮议者,不许九霄飞。”(刘得仁的《下第》)真是惨啊。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