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大家一边赏菊,一边论菊,一边相互招呼着在位于大堂中间的餐桌上就座。黄镇招呼着仆人忙碌着,一会儿就把酒菜上齐,都是酥脆、鲜嫩而又色重味重的鲁 菜,充满了家乡的口味,再就是浓郁力沉的自家酿制的曹州菊花酒。大家美酒佳肴,兴高采烈!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气氛很热烈。
黄镇对着众人举起酒杯说:“诸位光临寒舍,黄府今日是蓬荜生辉。想我黄家祖居此地,仰仗诸位多加照应,黄某才有了此日,黄某深表感激,此杯酒敬祝各位。”
众人连忙称谢,一饮而尽。
黄镇并不坐下,接着说:“黄某还有一议,今天重阳,本地雅客高士都来了,大家也都知道我黄某爱菊花,现在正值菊花怒放之时,何不就以菊花为题目,大家来个赋诗联句,句佳者奖酒,不成句者罚酒,如何?”
众人大笑曰:“古有李白斗酒诗百篇,今有我等效仿之,这里黄公是主,我们是客,就从黄公这里开始吧。”
黄镇自谦道:“这可使不得,这还是从本城第一才子石公子开始吧!”
众人大笑:“要的,要的,那就请石公子先来。”
石公子是位青年才子,听得提议,只得站起来,向众人拱了拱手,在满堂的菊花中踱步,寻找诗情,他边看着边说:“元稹曾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似士,凌霜而傲,寒风独挺枝。菊并不趋炎附势,花无媚态,性情清散。
大家附和鼓掌道:“石兄真乃才子,出语不俗!”
石公子停了下来,面对大家潇洒地吟曰:
满城重阳花开菊,凌霜带傲向苍穹,莫道秋来百花无,寒风一枝笑秋风。
黄镇鼓掌夸道:“寒风一枝笑秋风!一个笑让人痛快,大丈夫当如此,石兄弟不愧为曹州才子,吟此佳作当奖一杯。来黄某老夫陪石兄弟同饮一杯!”
接下的几位才子也是表现不错,大家对秋菊很是熟悉,都不陌生,随口吟上几句已是惹得黄镇欣喜,夸奖不已。
不知不觉,酒喝了一杯又一杯,作诗也轮了一人又一人。该轮到他黄镇了。这时的黄镇已是有点不胜酒力,但又不能不吟上几句应应景。再加上他是主家,更想在 客人面前露上一手,怎么也得吟上个佳句,才不让人小瞧,想到这黄镇不由得有点紧张,故作镇静地在大厅里走了几圈,盯着菊花,思索着。
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熏百草,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菊本花中隐士,不与春之桃李争宠,不与夏之莲斗香,心坦荡有君子之风。
众人听得黄镇这一番话,也不觉惊奇,想不到靠贩卖私盐起家的他还真能说长句,不觉入神。这也正是黄镇与众不同之处,他贩卖私盐只是为了生存,黄家其实一直鼓励黄氏子弟读书,他希望黄家子弟能通过读书走向仕途,这毕竟在那个时代是唯一的正途。
黄镇停顿下,吟出一句:“晓天欲染霜侵色,曹州尽是菊花语,……”下两句他竟一时对不上,他开始着急了,可越急越想不出来,不由得汗都下来了,脸红红地看着菊花。坐在他身旁一直没有说话的黄巢突然说道:“爹爹,这就是作诗吗,这不难啊!”
石公子拉了拉小黄巢的手问:“闲侄,莫非你也会吟诗,不妨你替你爹爹续上两句。”
黄镇连忙阻止:“小儿胡言,石公子,千万莫信,千万莫信。”
谁知黄巢听了更不服气,大声说:“谁说我胡说了,你们听着: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
语惊四座!大家窃窃私语,这孩子还真会说道一二呢。
石公子拍了拍黄巢的头夸奖道:“好个‘自然天赐赫黄衣’,如此把秋菊雍容华贵用黄来表述,可谓千万风姿,十分贴切,好诗,好才华,真是后生可畏啊!”
黄巢声音一落,虽说全场都报以掌声,但他父亲黄镇却没有显出一点快乐来,倒是神色惶恐,很是紧张。他不停地摇头说:“这赫黄衣你怎么敢随便乱说,小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只有皇帝才可以用赫黄衣,你大不敬,来人给我掌嘴!”
大家一看不好,连忙挡住黄镇,劝他说:“黄公子文才出众,张口成诗,还是颇有见地,假以时日,令公子才华得以展露,怎知不是状元之才?黄公您有如此虎 子,不正是黄门之幸吗?这样,黄巢年幼,先不要打他,暂恕他年幼,把这顿打记着,就罚他以菊为题,重做一首,如果做得好则奖,做得不好,再罚也不迟。”
“好好好,无知小儿,暂记着一打,就罚你再做一首。”黄镇其实也不舍得打黄巢,见众人劝,正好借势放开。
这黄巢倒不怯生,稚气地站了起来,十分调皮地道了声:“得令!”
他围着菊花走了几圈。
众人看着这黄牙小儿若有其事地沉思,时而皱眉,时而展颜,不禁相对莞尔。
“飒飒西风满院栽”,小黄巢朗朗地起了第一句,这满院的亭池水榭旁唯有菊花傲立,其他花儿都已谢了,即使那曾如烟如雾的绿柳树也是枯枝僵立,全无春日时 妩媚万千,秋风再起,吹起早已枯黄的树叶,在空中不知所措地舞动,所有的这些都映衬着菊的灿,菊的卓越。但这一枝独秀还是带有些悲情,没有春天的美丽,没 有春天那种蝴蝶流连绕舞,莺啼枝头的热闹了。
“蕊寒香冷蝶难来”,曹巢接着说出第二句。
众人开始只是对黄巢新奇,想着这小孩子不过随口无心,根本想不到他会说出什么锦绣诗篇来,没想到这两句一出,还真是有模有样,很合章法,不禁博得满堂喝彩!毕竟他还很小,能说出这么两句已经是让人惊讶了。
黄巢很喜欢菊花,秋天的菊花也算是饱经风霜,生在这恶劣的环境里,不能享受春夏阳光的温暖,不能与春夏的百花同奇共艳,天之暖,地之情,却没有给予菊 花。黄巢也听别人讲过,百花的主宰是东方司春之神青帝,掌管天下的东方。是上天五帝之一,被供奉在泰山的青帝宫,享尽百姓供奉,香火旺盛,年幼的黄巢也曾 听父亲讲过他们家乡不远处的泰山青帝。他不禁为菊花抱不平,为什么青帝不让菊花也享受百花在春日的温暖?却独放在这秋之寒里?口无禁忌,黄巢大声地接着 说:“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句一出,满座无语。
过了一会儿,众人从惊异中走出,抱以掌声。好一个“报以桃花一处开”,别出新意,小小年纪,有此新异,他日必是奇才。
但此诗一出,黄镇倒是有些不知所措。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敢把自己比作青帝,自比青帝不光对天不敬,怕是他长大了也会对皇帝大不敬,想到这黄镇不禁有些 恼怒,一边向黄巢走去,一边呵斥,黄口小儿,乱语胡言,逆子!这黄府怎么能容你如此,说着走过去要教训黄巢。黄巢这时还不知何故,已被那位赋诗才子石公子 拉到身后。石公子对黄镇说,令公子小小年纪,让人刮目,其诗“报与桃花一处开”是有意在会考之时与天下才子共比拼,以拔得头筹,他日一定会金榜题名,光耀 黄门,黄公你高兴还来不及,怎么可着恼呢?”说着回过头看了看身后的黄巢,黄巢机械地回答了声:“是。”
石公子转头又对黄镇说:“公子腹存锦绣文章,才俊卓越,将来即使金榜未名,也一定会有另一番大事业,黄兄,有此子,实乃可喜可贺呀!”其他人随着附和:“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才情,前途自然不可限量,我等或可能跟着黄公沾上一二光呢,黄公可持杯,快饮上三大杯方可。”
一席话讲得黄镇心花怒放,飘飘然不知所以然。对着众人回应道:“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看这孩子骨骼还算坚硬,适逢时乱,还应学些武艺护身,黄某就请众兄劳心,帮小儿再寻高人,习些武艺,能让小儿成为文武全才之人。”
众人大乐,表示留心,共同举杯同贺。
黄巢的赋诗传说来源于南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云:“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巢随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巢父 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题菊花》从字面上意思来说很简单,除了意境之外,文句上真的未见高明。是说满院菊花在西风中挺立,可惜此时蝴蝶已逝,不能飞来,徒然辜负了菊花的美丽芳香;将来有一天,如果我当了司春之神(青帝),就告诉菊花,让他也在春天跟桃花一起开放。
但这诗出自一位孩童之手,豪迈倔强,傲世独立,有冲天凌云之志,男人的勃勃雄心一览无遗。古时孩童作诗倒也不是很新鲜的事,骆宾王的《鹅鹅鹅》7岁时所作。唐代诗人李贺“七岁能辞章,名动京邑”。而杜甫也曾说自己“七龄诗即壮,开口咏凤凰”。
五岁时的黄巢能写出那样的诗吗?或者五岁的孩子能写出那样的诗吗?而且按古人的习惯,这里的五岁很有可能是四岁。所以这首诗即使是黄巢所作,也不应该是 五岁时所作,后人显然有意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提前,这已不可考。但这样做的目的或许是为了证明一下英雄天授,或者为英雄抹上一笔不同的传奇色彩。
这首诗所呈现的意境,不是诗歌长河中所惯见的忠君爱国和时弊讥讽,而是不可抑制的带有个人强烈色彩的仇恨、愤怒、反叛以及所显露出来令人惊畏的对权力追 逐的欲望,表达出那种要推倒现实、重组天下、凌驾万物的壮志雄心。张端义于《题菊花》诗下注道:“跋扈之意,现于孩提时。加以数年,岂不为神器之大盗 耶!”古语常说,三岁看到老,也是这么个意思。人的性格在很小时候就显露出来。就像项羽小时候看到秦始皇东巡气概,不禁心生羡慕,张口便说出要取而代之的 话来。
《新唐书》对黄巢的评价是“巢喜乱”,这首诗似乎正可作为它的佐证。证明黄巢天生就是一个不安分的主。五岁的孩童脱口而出 这样的诗,这天生要造反的种子算是种下了。所以宋代的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里把黄巢的评价写成了,“巢性喜乱”,仿佛黄巢生来就是要给皇帝来捣乱,要 来取而代之的。这造反的标签一贴就是一千多年。
古人常说文如其人,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另一首诗来看他的反叛性格。这首诗写于他青年时期,这时黄巢已长大成人,他要完成家族的心愿,进京赶考,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来光宗耀祖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去长安考试了。总共考了几次也无从可考,总之每次考试总是以失败而告终。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隋文帝在统一中原之后,把选拔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试行科举制度。开皇元年(583年)正月,隋文帝下诏举“贤良”,此后又多 次要求各地“举人”。到大业年间,隋炀帝设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度诞生。唐朝继承并完善了这一新型的官吏选拔制度,并不断加 以完善和完备。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成为完备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 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称制科。常制的科目起初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后几经演进,明经、进士两科最终成为唐代常科的 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有意思的是,在唐代诸多的宰相大多是以进士出身而进。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