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第四章

   当然,每个士子个性不同,落第后并非全是悲鸣一片,还有能在落第后强颜欢笑的主,旷达诙谐,但仔细品味,仍是苦中作乐。《全唐诗话•卷五》载“钟陵妓云 英,隐旧见之。一日,讥隐犹未第,隐嘲之曰:‘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没有考中的士子罗隐被妓讥讽,罗隐 作诗虽是自我调侃,但其中作为一个读书人的心酸和凄凉、焦虑和耻辱仍能在诗中品出。虽旷达但自伤仍重。
  
  落第的打击,会使人心灰若死,但人还是要生活,在痛过之后,人生目标的转换也是一个迫切要考虑的现实问题。这时候,出于自我保护,士子们会拿出老庄思想来疗伤,以归田隐居来逃避这种伤害。
  
  欲射狼星把弓箭,休将萤火读诗书。(殷尧藩《下第东归作》)
  
  还因北山径,归守东陂田。(陈子昂《落第西还别魏四懔》)
  
  殷尧藩在落第后想的是弃文从戎,走行武之路。而陈子昂落第之后想到的是归田以另一种方式博得功名。实际上,在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中,确有不少人想通过从军而改变自己命运的。
  
   还有一些士子自视很高,比如盛唐时期李杜,李白不用说,他曾豪迈地宣言要“济苍生”、“安社稷”;杜甫也说自己“窃比稷与契”,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但由于取士数量所限,或者由于官僚把持,才高者不第的现象在所难免。下第的士子面对黜落的现实,自然难免心存怨望。
  
  在《全唐诗话•卷三》载贾岛事:
  
  晋公度初立第于街西兴化里,凿池种竹,起台榭。岛方下第,或以为执政恶之,故不在选,怨愤题诗曰:“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最后两句已经像耍孩子脾气,在对天诅咒了。
  
   南宋流传下来的有《得意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相对于得意就又有了《失意诗》:“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失恩宫 女面,下第举子心。”可见,得志与失意,荣耀与羞惭,是以及第与否为分界的,科举之途的坎坷就可想而知了。连唐代的著名诗人孟浩然、杜甫、杜荀鹤、孟郊这 样的才士,也屡试不第,只好发出“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的感叹。干谒权豪的羞惭,增加了举子的心理失落,一旦不第,就会给士人造成强烈的刺 激。
  
  黄巢也经历着科举,他被寄予了家族的希望。但黄巢并不幸运,和很多士子一样,他也落榜了。
  
  落榜的黄巢,自然不甘心,更不服气。看着中举者们“曲江赐宴”张扬兴奋,落榜者更加落寞,他在曲江附近找了个小酒馆,几碟小菜,一壶冷酒,以解忧愁。


  
   青年黄巢早已不是那个五岁时懵懂的孩童,二十多年,习文练武,黄巢已是满腹经纶、武艺超群,在家乡有一帮能使枪棒的好兄弟,他们在一起贩卖私盐,一起闯 江湖活得也是痛快。而今又一次的长安落第,自己又如何面对父亲的殷切期待,他知道父亲非常想让他考中,能光宗耀祖。自己也很努力,也很自负,感觉这次考试 凭自己的才气舍我其谁?可结果还是失败。
  
  本来是借酒消愁,岂料愁绪满心头。黄巢随意看小酒馆的墙壁,墙壁上不乏中举的士子们的 得 意题诗。唐人有在墙壁题诗的爱好,高兴也罢,失意也罢,都喜欢挥毫一番,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小酒馆上挂着几幅画,画的是牡丹。唐代人特爱牡丹,早在武则 天时已有作诗牡丹的传说,至牡丹花开之时京城贵族更是倾城而出。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写道: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 开时节动京城。道出了当时盛况。而此时的牡丹花所散发出的雍容华贵似乎全化作对他的嘲弄,黄巢想起了家乡的秋菊。浓香的牡丹在百花盛开时独领一枝,百花败 去,牡丹也随之凋零。这多像此时的大唐啊。盛唐时期华丽早已转身,变为徒有其表,已是颓唐。自己寒窗苦读,为的就是跻身于帝王家,可帝王之家已是膏肓腐 败,行将就木!此时大唐就如寒风中的牡丹,华贵已逝,娇艳不再,只有寒风中片片落红泣血,霜露中枯立而萎。
  
  黄巢想到了家乡的菊花。想到了少时在重阳节的吟诗,想到少时“他年我若为青帝”的豪言,是啊,自负一身学问,既然帝王不用,何不用于苍生?
  
  牡丹已死,金菊当立。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从小习武的黄巢,被激起了热血,颓废之情一扫而光,他拿起店里的笔,稍一蘸墨,在一处白壁上挥笔写道: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一首咏菊花的诗。
  
  这也是一首遥庆菊花节的诗。
  
  这更是一首满怀抱负不一样的落第诗。
  
   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之时,登高赏花成了这一天的主题,所以重阳节也似乎成了菊花节。诗的头句“待到秋来九月八”就是点明了菊花的时间,他不用九月九而用 了九月八,是因为要与后面的杀与甲押韵。八、杀、甲带来一种气势,凌厉,快捷,如秋风扫叶,快刀斩麻。九月八是怎样的一天?对于落榜的黄巢来说,这一天是 一种改变,改变什么?改变现在的不满,改变现在落第后的不服气,改变这种现状,为天下和自己一样怀着梦想的人争个公平。
  
  秋来九 月 八这一天秋菊盛开,满城清香,这清香独来自菊花。春夏那些繁花似锦、争相开放的花儿们呢?早已凋零,早已枯萎。本来春夏的百花枯萎和秋日怒放的菊花并无因 果关系,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自然之相。但黄巢把他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了因果。娇弱的花儿用了一个杀字,在映衬着菊花的霸气之外,也多少宣泄了黄巢心中更多的 不满。我花一开,百花皆杀,一人之力抵得上百千。黄巢很自负,更自信。陈胜不是早在公元前209年的大泽乡发出:“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其后的项羽看到秦始皇东巡大气派也指着皇帝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花香香得淡雅,那种香弥漫如雾。而黄巢把菊 花 的香形容为冲天,此香已非柔弱之花,而是花之战士了。这些花之战士列阵进入长安,一个透字说明了香遍及各个角落。这些曾在文人笔下温馨袅袅,如烟缕缕的艳 香,在黄巢笔下居然穿着铠甲浩浩荡荡杀进了长安。长安是唐王朝的首都,是天子发布各项命令之地,也是皇权的中心。天之前用一冲字,长安前用一透字,一冲一 透把天与长安代表权利的两个符号消弭殆尽。这其中不正是赋予了菊花一种神性,这神性的背后站着一个更为神气的黄巢,一个敢于藐视天地,天不怕地不怕,一个 具有雄浑气魄的黄巢。

  
  菊花开满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花开长安,香在长安,长安成了菊的世界。无处不在的菊花披上了黄金 甲, 花非花,菊非菊。西风烈烈中的菊花成了士兵,他们占领了长安,像火一样燃遍整个城市。这时的黄巢胸有百万兵,他可能没有想到,多年后他的这首诗居然真的让 他梦想成真。
  
  士子落第后写就的诗,往往有着说不尽的“伤”,道不完的“悲”,满纸的失落、失意、绝望、痛苦情绪。接二连三的名 落 孙山,更是痛上加痛。此时的黄巢也独自品尝这种痛苦,这种痛苦的沉积,加以发酵,再沉积,再发酵,被放大,就很有可能化成对现行制度和当下社会的怨与仇, 再爆发成不可抑制的仇恨、反叛、愤怒,化成要改变现实、重组天下、凌驾万物的壮志雄心。种种这一切,又都化成了那首淋漓酣畅的《不第后赋菊》。比起其他落 第诗,这首诗是最独特的。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喜欢黄巢的赋菊诗,还仿制一首: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写得挺俏皮,和黄巢这首一比,则更像一首打油诗。
  


  我们在明人小说《水浒传》中看到另一位造反者宋江谈起了黄巢: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
  
  他时若随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被逼上梁山,一个县城的公务员变为一个落草的盗贼。又歪打正着,做了盗贼的首领。拉了杆子聚众造反,享誉江湖。文以人名,他的诗也成了佳句。他时若 随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从此句中看出宋江对黄巢还是颇不赞赏,内心多有点瞧不上的意思,虽如此,他还是不由得不承认黄巢是个大丈夫,而且以此自许。不 过宋江在做上头目之后接受了招安,也使他梁山那帮兄弟们各自散去,他并没有把黄金甲开进长安。
  
  黄巢对菊花格外偏爱。或许这就是命运,喜欢菊花的他不属于推崇牡丹的唐帝国,他最终几乎建立起一个推崇菊花的帝国,尽管这个帝国和昙花一样短暂。
  
  他喜爱菊花,他迷恋菊花,这开满牡丹的长安不是他久呆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后,黄巢离开了长安。回到了山东老家曹州,那里是他最熟悉,最热爱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他最喜爱的菊花。很多年以后,他又回到了长安,但那时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为了他心中的那个“开满菊花的王国”。
  
  晚唐的历史,就因为这一场科举考试而改写了。
  
  一花一世界!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