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和歌专访郭文斌: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本(2)

时间:2012-02-23 22:42来源:半壁江原创中文网 作者:郭文斌 点击:
和:你是不是意识到了,从这个角度看生活是你所独有的,别的写作者不从这个角度看生活。 郭: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当时我预感到了一种天意,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人潮,他们是一群试图还乡者,却总是找不到

  
  和:你是不是意识到了,从这个角度看生活是你所独有的,别的写作者不从这个角度看生活。
  
  郭: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当时我预感到了一种“天意”,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人潮,他们是一群试图还乡者,却总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和:你想为他们做导游?
  
  郭:对,因为我也是其中一员,天已经黑下来了,可是我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在我心急如焚时,我看到了炊烟,听到了母亲唤归的声音,那种欣喜是可想而知的,作为一个受益者,当然愿意拿这个消息和伙伴分享,不管他们信不信。
  
  和:你是说,《农历》是一条回家的路?
  
  郭:对,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别人能做的、已经做得很好的事,就用不着我们再去忙乎了,我们应该做那些有永恒价值但别人又不愿意做或者做不好的事情。因为这个世界上人太多了,产品也太多了,重复实在没有多大意义。如果按照通常的长篇形式,《农历》确实靠不上去,但我觉得用传统的方式真是没有办法传达我的价值理想,那就是我在创作谈中讲到的那段话:
  
  奢望着能够写这么一本书,它既是天下父母推荐给孩子读的书,也是天下孩子推荐给父母读的书;它既能给大地增益安详,又能给读者带来吉祥;进入眼帘它是花朵,进入心灵它是根;我不敢说《农历》就是这样一本书,但是我按照这个目标努力了。
  
  “农历”的精神是安详
  
  和:读这本书的时候,明确地感觉到你想要提供一种方式,你有许多东西想要告诉读者,你有一种教化人心的企图,一个打算。我觉得文学的形式是无穷的,我可以说很多形式都有自己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你提供一种新的,长篇小说的形式,这就丰富了小说的领域。但是这也并不意味传统小说的形式无法承载这个东西,就是说你用你独特方式,只属于你自己的调调来唱这个歌,但是不等于别人用别人的调调就唱不了这首歌。
  
  郭:我同意你的这个说法。但是从《农历》本身来讲,首先它本身的节奏是慢,甚至我觉得慢都不合适,应该是静,尽管它看上去非常狂欢。如果用传统小说的速度、节奏来要求它可能不适合。你看“点灯时分”,当我们面对面前的灯海、灯花的时候,那种心如止水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走进安静的过程,也是一个走进纯粹的过程。
  
  和:因为你是在写传统节日,这种时候你开始回望、凝思,当然会是安静的,你必须进入这种境界和状态才和节日相配。
  
  郭:对,以前我也写过一些传统节日的散文,发现文字快不起来。我还写过一篇《大年是一出中国文化的全本戏》,倒是写得很快,读者反映也很好,转载率也很高,但是我自己知道并没有进入农历的血脉,还是在概念中空转。
  
  和:你是在做知识性的介绍。
  
  郭:对,因为你没有进入农历的核。每一次回老家,当我走进那个小山村的时候,从那个山头上走过的时候,你就觉得进入了一种节奏,那就是静。每次回到老家,晚上我都会一个人出去,坐在山头上,抬头,明月就在当空,一伸手,星星就在掌心。那种寂静,真是有种融化人的力量。这几年已经没有当年的感觉了,因为村里已经有拖拉机和摩托车这些东西了。当年没有这些东西的时候,那种持久的浓烈的厚实的寂静,真是太震撼人了。我觉得传统节日本身就是农耕文明这个根结出的一种果实,当我走进那个山村的时候,我已经得到了滋养。当然现代人不可能都逃到小山村里去生活,我们需要在城市的喧哗中找到安静。
  
  和:现在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变了,比如城市化,不能像原来一样按节令来了,但是你如果和土地有接触的时候,你会发现大自然节令的奇妙之处。
  
  郭:那是妙不可言。我讲过一句话,农历时代肯定是回不去了,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农历精神”。“农历精神”就是类似于一种安详的东西,它作为人的基因也好,集体无意识也好,肯定是在我们生命中存在的,它甚至可能是我们健康、幸福的保障。
  
  和:你好几次提过你原来得过一个大病,遇到高人指点,要你安详,从此你对安详从内心深处是信服的,而且我知道你也是在执着地传播着这种观点。
  
  郭:那当然,因为本人因此而获得了再生,作为一个人,受恩图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当年,我可真是身心疲惫、身心焦虑、身心憔悴,现在,这种症状消失了,想想看,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再看周围,城市人也罢,乡村人也罢,不少是当年自己的样子。后来,我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像我的父亲今年已经八十六岁高龄,母亲八十,但是任何时候,他们的脸上都是欢喜,但是我从兄嫂的脸上已经看不到那种程度的欢喜了,在侄子的脸上又看不到兄嫂脸上的那种欢喜了。由此我想,我们一直在追求物质的丰富,生活的改善,但是当人们的目光中没有了喜悦,这算不算进步?
  
  和:而且大家喜悦的内容也不一样了,更容易被外界的东西左右了。
  
  郭:那种外在的东西带给人的快乐已经不是喜悦了。我说过一个词可能大家不愿意听,现代人更多的可能是处在一种伪快乐或者说是泡沫快乐之中,它需要物质来做保障。古人寻找的快乐更多的是不需要条件做保障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他“不亦乐乎”,“人不知”他也“不愠”。他的快乐不需要条件做保障。就是说,他们寻找的是一种根本快乐,种快乐。
  
  和:你所推崇的价值观,能不能总结一下呢?
  
  郭:“安详”啊,或者说是“农历精神”。
  
  和:前段时间去海南东坡书院听到苏东坡在海南的一些事情。在海南时他非常贫困,不能住官舍,搭茅屋,但是他很快又开始写诗,教当地的人学习文化,改进日常生活的一些习惯,对当地人的文化传统产生了很长久的影响。你能说古人的快乐总结出来也是安详吗?
  
  郭:苏东坡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文人,但我觉得他还在寻找安详的路上,这从他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来。
  
  和:我欣赏他的就是,你说他是在寻找安详的路上,但是他一路上洒下的都是充满天才的诗篇。
  
  郭:对,但天才不等于智者,不可否认,他比别人已经快乐多了,但是他还没有找到根本快乐,这有他的诗文可以做证。难能可贵的是,他一生都在寻找安详的路上,或者说,他已经看到了安详的冰山一角,也许正是这“一角”,让他比其他人可爱了许多。
  
  和:你的安详说我有一点困惑,我这么问也是因为我感到费解。“安详”我们理解可以是一种心理状态,精神状态,这个状态你是靠通过淡化你的物质欲望,简化你的生活,向内观察自己,内省这些途径来得到的,但是可能我们通过这种途径得到的又是其他的果实,不一定是安详。
  
  郭:有可能。2006年,我有些自不量力,也有点儿歪打正着地提出安详的概念,没有想到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提出这个概念之后,有人跟着就问,安详到底是什么?这才发现自己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很大的题。所以在中华书局出这本书的时候,编辑建议书名用《安详》,我说不敢,还是《寻找安详》吧。在不断地寻找过程中,我发现,安详其实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复杂,它既是一个体,又是一个用,因为古传统已经透露了这个消息。就是说生命它本身就是安详和快乐的一体两面,只不过人们已经习惯于向外看,让安详成了一种灯下黑,当然也就让快乐成为一种灯下黑。事实上它们本来就是一个东西,只不过看上去是两个面,就像一个钱币的两面那样。
  
  关于你的困惑,我非常理解,不同的人通过淡化物质欲望、简化生活、内省这些方式,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但是如果我们不淡化物质欲望、不简化生活,特别是不内省,就无法找到安详。这就像不是每个人出门都能捡到金子,但是不出门就连捡到金子的可能都没有。有一点可以肯定,一个淡化物质欲望、简化生活、内省的人,他虽然不一定能够找到安详,但是他会离安详越来越近,他虽然不一定能够登堂入室,但是他至少可以闻得堂中音讯。
  
  和: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也在和别人争论,现在很多人都说童年,说现在的孩子童年丢失了,不快乐了。我反驳说可能他们在野外奔跑的时间少了,但是童年最主要的是感受世界的这颗心灵是纯净的,它感受世界的时候心里没有先入之见,是一个纯粹的接受世界的过程,他童年接受的东西依然是他一生的乡愁。我这样说可能你会觉得有点悲哀。当你回到村里,翻过山梁,看到你熟悉的景物的时候你会觉得回到了故乡。这对现在的孩子来讲可能略有点遗憾,可是他哪怕走到冰岛去了,只要一看到麦当劳却觉得像见到亲人一样。可能这个时代的人就是用这种方式快乐的,快乐有境界高和境界低,但是每一个时代境界高的人一定是最少的,大部分是我们普通的人,来用我们庸俗的方式快乐。
  
  郭:这我认同。现在的孩子和过去的孩子,乡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拥有的童年快乐和记忆是不存在优劣或者好坏分别的。这些年我编刊物,发现许多城市孩子写的童年记忆也很感人,火车道上的童年,工厂大院里的童年,等等。没错,童年记忆是不存在分别的。我想说的是,对于人的心灵的承载来讲,现代人的心灵负累要多得多。一个同样的心灵平台,现代人上面堆积的东西太多,或者说必须堆积的东西太多。我们在乡村世界里只要很简单的物质就能保障生活,但是城里人很难做到。也有人说过,郭文斌你倡导大家过安详的生活,没错,但我现在生活在城里,没有工作我怎么安详?如果在乡村,至少不至于被饿死,只要有地种。等等。当然,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城里也有不少人,他们已经不需要为生计发愁,但仍然不安详,就是说,他们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安详。不少富翁,赚钱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保障生存,一些官员,贪污的目标已经不是为了保障生存,那么,是为什么?因此,对于城里人来讲,安详有可能是他们最后的土地,或者说是最后的故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大哲学家:哲学无处不在

作者:慧心

一旦看到哲学书籍,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皱眉头,第二反应估计就是转身离去了!正如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言,哲学应该由…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