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四个“不要”
-
在这一章里,我们谈了孩子生命第一年的发展情况,也介绍了在这个阶段父母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够帮助孩子获得情感和智力上的最大发展。在结束本章之前,我还想请你特别注意一些父母不该做的事情。因为就是在婴儿期,缺乏经验的母亲特别容易受到一些自以为是的邻居的影响,这些人自诩“权威”却误导母亲做了一些毫无必要,甚至伤害孩子的事情,从而犯下严重的错误。为此,我总结了婴儿期的四个“不要”。
不要对婴儿的啼哭置之不理
这听上去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许多母亲的确会对孩子的啼哭置之不理。我的一个学生曾经观察到这样的怪事,他写道:
我的邻居家有一个不满三个月的小婴儿,婴儿的卧室正对着我家的厨房。每天晚上六点到七点我们吃饭的时候,他可以连续哭上一个钟头。几个月以来天天如此。婴儿渐渐长大,哭声也越来越响亮,他父母的解决办法是躲到听不见哭声的地方。他们还对我们解释说,孩子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过分的关注只会把他惯坏。
可是根据我从心理学课上学到的知识来看,这个婴儿一定有不满足的地方,他一定需要关爱。我相信,以他这么小的年龄,父母担心的宠坏是毫无道理的。我想父母如此置之不理只会导致他严重地缺乏安全感,导致他对这个世界无法建立起基本的信任。
父母竟然如此无视孩子的需求,甚至对啼哭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实在让人费解。当一个婴儿试图告诉你他想要什么、他需要什么的时候,除了啼哭他还能说什么呢?婴儿哭的时候,一定是想要告诉你什么。如果周围的人一直对他想说的话不理不睬,他的心里会是什么感觉呢?当他交流的努力被一再忽视后,小小心灵感受到的就是彻底的无助、沮丧、愤怒和深深的失望。
设想一下,你的丈夫刚到家,洗衣机就坏了。眼看水就要涌进屋里了,你赶紧请求丈夫解决。面对你急切的求助,他是什么反应呢?没有!什么反应也没有!他只顾埋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你很吃惊,但是接着更大声更迫切地求助,他对你依然不理不睬。现在你被激怒了。你担心的不仅仅是洗衣机和屋子,你更急于知道:你和丈夫之间出了什么问题?他为什么对你说的话完全不理会?是不是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了,他才不理你?你孤立无援地站在那里,完全不知如何是好。恍惚中觉得自己仿佛在演绎一部可怕的电影,自己就是几近崩溃的女主人公,没有人愿意听你说些什么。
我做这个类比是为了让你有些具体的概念,理解婴儿啼哭不止而父母不理不睬的时候,他心里是什么感觉。婴儿的哭声仿佛是在抗议:“过来看看我吧!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们。请你们过来一下吧!”但是没有人过去看他。受够这样的折磨之后,孩子还会认为生活是美好的吗?几乎不可能。他会对生活悲观失望,心中只有沮丧和愤怒。他会放弃,他的生活哲学会变成“还有什么用呢?”反正自己想的永远不会得到满足,孩子于是放弃了尝试的努力,渐渐变成缺乏正常进取心和斗志的人。
另外一类婴儿却不管大人是什么态度,就是不放弃。这样的孩子不会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用一种激烈的方式顽固抗争到底,从而获取别人的关注。我常常听到家长抱怨一些调皮捣蛋的大孩子:“他这样做无非就是要大人注意他。”确实如此,倘若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很好地满足了他的需求,那么他长大以后就不会做出让父母头痛的事情了。
婴儿哭闹的时候,母亲会想:“他才吃过奶,尿布也换过了。既不冷,也没有什么东西扎到他,他实在没有理由哭。”于是她就丢下哭闹的孩子自顾做家务去了。这位母亲忘记了一点:婴儿的哭闹一定是有原因的。她应该想到的是自己没有弄清楚孩子为什么哭闹,因为没有哪个孩子会无缘无故啼哭。孩子哭就是想告诉我们某些事情,因此,我们需要努力找出他哭的原因。
婴儿感到孤单时会哭。他和大人一样,也有孤独的感觉。大人孤单时可以找人一起喝喝咖啡,也可以打电话聊聊天,可是婴儿除了哭还能做什么呢?所以当他哭的时候,就好像在说:“我觉得好孤单,好想有人抱抱我,暖暖呼呼的才舒服。我也想有人抚摸我,给我唱唱歌,那样我就会感觉好多了。”
孤独感只是婴儿啼哭的原因之一。许多时候我们找不出原因,也没有办法让婴儿平静下来,喂奶、拥抱、唱歌,怎么都没法缓解他的不适,让他停止哭泣。这种时候他可能是胃里不舒服,或是肠绞痛,因为婴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我们可以给婴儿轻轻地揉揉肚子,给他喝点儿温水,他会感觉舒服些。有时,任何办法都不管用,那么就把他抱在怀里,让他紧紧贴着你,即便他还是肚子痛,也可能会停止啼哭。
婴儿极为疲倦需要睡觉时会发出一种非常嘈杂的哭声,母亲很快就能学会辨认这种有特点的哭声,知道不必担心,孩子几分钟后就会安然入睡。
任何方式的啼哭都是婴儿给我们的信号。听到哭声时,你是选择置之不理,还是想办法找出他不舒服的原因,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着巨大差别。
不要对婴儿进行大小便训练
有时我会发现一些母亲尝试对周岁以前的婴儿进行大小便训练,这是一种罕见却极为严重的错误。有一位母亲曾经带着7岁的女儿来到我的诊所,她就犯过这样的错误。这个小女孩有一连串的心理问题,她非常害怕去学校,不会交朋友,总是黏着母亲不放,无法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除了这些,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她依然常常尿床。
每当我看到5岁以上的儿童尿床,便几乎可以断定这个孩子的大小便训练出过问题。一般来说,孩子尿床是潜意识里(无意识的,不是故意的)为自己当年练习大小便时感受到的屈辱对父母做出的报复。
这位母亲在女儿8个月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她大小便。我问她为什么开始这么早,她告诉我:“嗯,我那时不觉得早。她是我的第一个孩子,当时我不懂怎么带小孩。一个邻居告诉我现在开始训练正是时候,她还说自己的孩子一岁就知道自己大小便了。再说,训练进行得很顺利,喂完奶我把她放在尿盆上,她一会儿就拉出来了,像时钟一样准。”
我告诉她,被训练的是她自己,而不是她的女儿,听到这里,她很吃惊。其实,她的女儿并没有学会照顾自己的生理需求,不过是在被动地回应妈妈的要求,是妈妈在训练自己照顾女儿的需求。我问她,这个所谓的“大小便训练”后来进行得怎么样?孩子怎么现在开始尿床了呢?她有些难为情地对我说:“我也不明白,就好像她学会走路了以后又退步了,我只好重头再来一遍,可这时她却开始每晚尿床了。”我告诉她,小女孩不是退步了,她从来没有真正学会怎样自己控制大小便。
孩子需要掌握一些复杂的技能后,才能够接受大小便的训练,其中包括对括约肌的神经肌肉的控制。大多数孩子两岁以前神经肌肉的控制还没有发育完善,不适合进行大小便训练。开始训练的适当年龄是两岁,不是婴儿期。你当然可以在孩子一岁以前开始训练,但是为此去牺牲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个人以为,这个代价实在不值得。
不要担心宠坏孩子
对不同的人,“溺爱”有不同的含义。
一个8岁的孩子,总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得不到一顶帽子就放声大哭,不能接受别人对他说“不”,不愿意和其他孩子分享,经常乱发脾气, 无端耍赖,挑三拣四,这样的孩子的确是被“宠坏”了。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溺爱”:当一个孩子的心理已经足够成熟,应当可以放弃一些幼稚行为的时候,大人仍然允许孩子保留这些幼稚的行为。上文举例的8岁儿童的行为符合2岁孩子的年龄,但是不符合8岁儿童的年龄,他的父母很可能从未鼓励或者要求他超越2岁的状态。
但是,我必须强调这个但是,“溺爱”根本不是一个可以用在小婴儿身上的概念。如果我们要求一个5岁的孩子停止幼稚的举动,这是合情合理的,因为5岁的孩子在心理上完全有能力不再像婴儿那样行事。但是如果我们要求一个婴儿停止幼稚的举动,那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就是一个婴儿,如果不像婴儿般行事,他能够怎么做呢?他有权利表现得幼稚。
如果我们把“溺爱”这个字眼忘掉,就能更好地理解婴儿和儿童。“溺爱孩子”并不是一个科学的说法,这个概念产生的时候,人们还没有办法科学地研究儿童的行为。“溺爱”言下之意就是,倘若你在孩子小的时候太关心他,那么等到他长大成人就会毁掉他。要知道,关心年幼的孩子绝不会伤害到他;然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如果你过于纵容他,不敢严厉要求,不敢立规矩,任凭他随心所欲——则的确会害了孩子,这些同关心有着天壤之别。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妈妈担心自己会把孩子宠坏。特别是当有自以为是的朋友和邻居规劝她:“你最好不要这样,否则一定会宠坏孩子的。”你也许会听到有些妈妈说:“我真是把他宠坏了——我本来不想这样,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也有的爸爸会说:“他一哭就抱怎么行——你这样会把他宠坏的。他早晚要明白不是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越早学越好。”
从这些议论看出,人们对婴儿的天性有着深深的误解。毋庸置疑,孩子必须明白他们不能总是随心所欲。如果他终究无法明白这一点的话,那么可以说他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 问题是我们应该在孩子几岁的时候开始教导呢?2个月?3个月?还是9个月?都太早了。把失望的情绪强加于如此稚嫩的年纪,还以为这样就是在教他学会应付日后生活的挫折,多么荒唐的想法啊!
可以这么说:你绝无可能宠坏一个婴儿。敞开你的心尽情地拥抱他吧,给他唱歌,和他说话,饿了就喂他,哭了就照顾他,他绝对不会被你宠坏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理想的情况是满足婴儿的所有需求,而不让他有一丝一毫的失望。他的自我,或者说他的自我意识还非常柔弱,非常不成熟,无法应付太多失望的情绪。成长的道路还很漫长,生活会让他明白什么叫作挫折。
不要让父亲忽视孩子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我常常为一个问题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那么多父亲不愿意亲近孩子呢?20多年来,我不断地听到母亲们抱怨这个状况:“他都不肯抱抱孩子,说什么孩子太小了,怕掉下来。”“他把所有照顾宝宝的事情都推给我做。”“指望他喂奶、换尿布?开玩笑吧。”
有一点是清楚的,许多父亲似乎害怕婴儿,他们克服这种恐惧的办法就是尽可能避免和婴儿有亲密的接触。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做,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在现实中,许多父亲选择疏远婴儿,这一点对婴儿的成长非常不利。和婴儿保持距离,父子之间就无法建立起亲密、温暖、挚爱的情感纽带,由此,从一开始父子关系就缺乏良好的基础。
在孩子的一生中,尤其是前五年的时间里,父子关系是仅次于母子关系的最重要的亲情。在下面的章节里,我会更详细地讨论父子关系的重要性。现在我想指出的是,父爱和母爱一样,从婴儿降生的一刹那就产生了。(尽管有一些父亲的行为会让你觉得,他们以为父爱至少要等到孩子两岁以后才会出现!)
需要说明一点,我并不是在这里号召父亲完全取代母亲去给婴儿喂奶,给他拍嗝、洗澡、换尿布。我的建议是,父亲要和母亲一起学习怎样照顾婴儿。无论男女,没有人天生就知道怎样正确地抱婴儿。我们大多数人一开始抱孩子都是笨手笨脚的,也都是慢慢习惯的。虽然医疗机构的培训可以帮助父母学习怎么带小孩,但最好的办法还是在自己孩子身上练习。如果你从来没有把婴儿亲手抱在怀里,从来没有看过他洗澡时咯咯笑的模样,从来没有和他玩过藏猫猫,你又怎能体会到亲密无间的感觉呢?
如果你的先生对婴儿没有兴趣,那只有靠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他。首先要弄清楚他为什么没有热情。你可以设法了解一下他的成长背景,也许他的父亲过去就是这样冷漠地对待他,因此他便简单地复制自己经历过的不完整的父爱。也许他内心深处比你更加感到无所适从,却没有勇气承认这一点。不论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你都要想办法让他向你敞开心扉,让他想清楚自己缺失的是什么。你可以充分运用女性特有的智慧来唤醒他对婴儿的热爱。在有些父亲的身上,这个过程可能艰难而缓慢,但是不管怎样,你的任何努力都是值得的。
良好的父子关系从婴儿期开始建立,而这些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有些父亲借口说现在工作忙碌,等孩子长大一些会有时间陪伴他。这样的说法实在是自欺欺人,因为等他觉醒过来的时候,小宝宝可能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很快这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又进入了青春期,而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没有愿望和父亲建立亲密的关系了。那时再怎么努力都太迟了。正是由于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父亲对他漠不关心,长大后,孩子对父亲的话也是置之不理,因为父亲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个陌生人罢了。青春期的孩子和父亲之间沟通是否顺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时期的父子关系。而这个关系,追根溯源,开始于婴儿期。
*婴儿期综述*
我们探讨了在婴儿的第一年里父母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现在我想对一岁以内的婴儿做一个整体的描述。
婴儿在生命的第一年学到了什么?
如果他饿了就能及时吃到奶,那么他就知道这个世界是个生活的好地方,因为在这里他吃饱的需求能够迅速得到满足。
如果他得到了充分的爱抚,那么他就知道自己被人爱:身体接触的温暖是让他明白这一点的唯一方式。
如果你把他的哭喊当作紧急信号而报以及时回应,他就知道每当他有需要,妈妈就会来帮助她。
如果他和无微不至照顾他的母亲有着温暖而挚爱的关系,那么他就获得了和他人建立深厚感情的体验,这个基础会帮助他长大以后与生活中的其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如果母亲和其他大人经常带他玩耍,给他提供适当的玩具,使他获得丰富的感官和情感方面的刺激,那么他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不是暗淡、沉闷的牢笼,而是一个奇妙的乐园。适当的感官和情感上的刺激,再加上探索、研究世界的充分自由,成就了孩子早期智力的发展。
如果孩子在第一年里体验到了上述几点,他就获得了对自己、对世界基本的信任和乐观的态度。基本的信任是自我概念这副眼镜上的第一层镜片,也是最重要的镜片。有了这个信任的态度,婴儿就能很好地步入下一个阶段:学步期。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