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弗朗索瓦•特吕弗——新浪潮代表

图7

Francois Truffaut

导演档案

国籍   法国 

生日    1932年2月6日

星座    水瓶座

逝世日期    1984年10月21

风格关键词   新浪潮、女人

获得奖项   《四百下》 1959年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大奖,以及纽约影评人奖年度最佳外语片等一系列荣誉。

特吕弗的成长笔记

1932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出生于法国巴黎,被认为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

他从小就是个十足的文学少年,少年时期就已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他喜爱电影和文学,是电影导演之中文学素养比较好的。特吕弗特别崇拜法国的巴尔扎克,在他的屋子里就挂有巴尔扎克的肖像, 巴尔扎克曾称自己用笔“完成了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因此,少年特吕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深受巴尔扎克的影响,在精神上受其激励着,去投身文化事业。15岁时,特吕弗便将当时一大批爱好电影的青年人聚集起来,在巴黎成立了大众电影俱乐部,共同对电影进行研讨。同时这一举动也可以看做是电影天才特吕弗走向电影事业的一个良好开端。在这个俱乐部里,特吕弗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也对他今后走向电影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成为了那段时期里对特吕弗影响最大,并最终促使他走向电影事业的领路人。

1953年,特吕弗进入了法国农业部电影处工作,当时他21岁,这个职位主要干的工作就是拍摄一些关于法国农业的科教纪录片,但是没多久特吕弗就辞掉了工作,在《艺术》和《电影手册》杂志担任编辑。在他担任编辑期间他写了大量的电影评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优势,成为了当时法国著名的电影评论家。就在这个时间段,特吕弗撰写的理论文章《论法国电影的倾向》,成为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在文章中,他提出了很多大胆并且富有建设性的观点,这些观点也引起了阿仑·雷乃、吕克·戈达尔等著名理论家的共鸣。特吕弗骨子里的傲气和才气渐渐的表现出来,此时特吕弗已经不甘心只做一个电影评论家了,他想开始尝试做导演。1959年,他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故事影片《四百下》,而这部电影也因为他细腻的拍摄手法而一举成名。1979年,他把影片《四百下》中的一些镜头插进了影片《爱情长跑》之中,暗示同一个电影主人公历时性的成长过程。这两部影片都带点半自传的性质,观众可以从中窥见特吕弗这个法国电影大师的成长历程。自此,特吕弗几乎完全放弃了电影评论,一门心思进行电影的创作。直到1984年特吕弗去世,他几乎一年导演一部影片,一生一共导演了23部影片。期间,因为他崇拜希区柯克,还特意到美国对希区柯克进行了专访,出版了访谈集。1960年,他导演了影片《枪击钢琴师》,这是部典型的特吕弗式的电影,通过一个钢琴师的人生遭遇,讲述了他在爱情和一桩谋杀中左奔右突的故事。充满了幽雅感伤的黑白色调。

1963年,特吕弗拍摄了《柔肤》,这部电影给人们展现的是一个出版商的幸福婚姻和家庭故事,后来因为男人有了外遇使家庭遭到破灭的故事。特吕弗显示了其对感情、尤其是爱情关系的准确甚至是微妙的把握。1967年,特吕弗以他细腻的视角导演了《黑衣新娘》这部电影,塑造了一个女人为了爱情而展开的一段疯狂报复。堪称是对希区柯克的致敬,其中对杀害她丈夫的凶手的报复的情节相当惊悚和激烈。演员平庸的表演和英语对白都使这部电影失去了买点,所以此片并不算是特吕弗的一部成功之作。特吕弗在七十年代中期又执导了一部影片《阿黛尔·雨果的故事》,该片主人公为法国 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雨果,影片主要讲述的是其用情至深,最终被爱的疯狂所毁灭的故事,并于其中探讨了爱情与人生的复杂关系。

八十年代,特吕弗又执导了一部特别经典的影片《最后的一班地铁》,该影片讲述了巴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沦陷期间的一个爱情故事。女主角是凯瑟琳·德纳芙,她被称为“欧洲第一夫人”,她的精湛演技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这部经典的影片聚集了很多法国当时的一线演员,德纳芙在戏中扮演了一个在两个男人之间游移的女艺术家,在故事结尾的时候,她牵着两个男人的手,向戏中的观众谢幕,以及戏外的二战结束,有着双重的意味。

1981年,影片《隔墙花》再次讲述了一个幸福家庭的不幸结局。一个美好的家庭因外遇和诱惑而分崩离兮,一个表面热情温存的人为了极度的占有而丧失理智,疯狂的女主角开枪杀死爱人,不禁让人扼腕。在特吕弗的多部影片中,他都会将人物感情放在一个极端的环境中予以描绘,在这样一个处境之下来安排人物命运,讲述事件发展。他对处于感情中的人的精神状态的把握,比心理医生还要深刻生动。就这样,在特吕弗的激发下,法国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性格女演员,如伊莎贝拉·阿佳妮、娜塔丽·贝依、让娜·莫罗等等。特吕弗也因此被称为最懂女人的导演,他把女演员们最迷人的风采在银幕上呈现了出来。特吕弗的作品在评论界也有着相当的口碑,并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先后获得50多项奖项,如法国嘎纳电影节大奖、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大奖等。1984年,特吕弗因病倒下,最终安然死在了妻子——电影演员芬妮·阿尔丹的怀里。

爱情故事与拍摄同步开始,与拍摄同时停止

特吕弗很容易爱上电影中的女演员,或许是因为他对电影的热爱,从而爱屋及乌的爱上了戏中的女演员。对于这一点,特吕弗自己也是非常认同的,他曾经说过:“爱情故事与拍摄同步开始,与拍摄同时停止。”

刻板的夫妻生活让天性不羁的他觉得是一种桎梏,为了寻求解脱,他便在婚外开始了一段段情缘。后来跟他离婚的妻子玛德莱娜说,如果他跟一个女人有了一段长时间的感情关系,他就不能容忍这个女人从他的世界中消失。但是,特吕弗并非花花公子,他用心经营着每一段情感关系,并最终使对方与自己成为如知己般的关系。所以,特吕弗的生活中总是有很多的红颜知己,他与这些红颜知己都结缘于电影。在他心目中,女人是一半偶像,一半女人,正因他对电影的爱胜过一切,他爱他的导演事业,所以他更爱他影片中那些漂亮的女演员。

对待自己的情感,特吕弗显得非常矛盾,一方面,他渴望稳定的婚姻生活,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渴求冒险刺激的爱情。所以,他的这种爱情观也反映到了他对电影角色的定位之中,对于电影中的爱情来说,他曾经解释到:“所有角色都有一个悬而未决的情感问题。”

与其说特吕弗是一位认真的电影大师,不如说他是一位浪漫的诗人。在电影评论界,就曾经有人用这样的辞句来形容他:“灵巧飘逸、纤巧婉约、清秀脱俗、宽容温柔、纯情坚执……”在生活中,特吕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情痴,他万般的灵气,可以归结为一个“痴”字,他最终将自己生命中的所有情感因素加以提炼,提升为一种艺术的诗意。

主要作品

中文名

英文名

作品年代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TheStory of Adele H

1975

《华氏451度》

Fahrenheit 451

1966

《柔肤》

The Soft Skin

1964

《朱尔与吉姆》

Jules and Jim

1962

代表作品赏析

《四百击》   The 400 Blows   (1959)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 / 让-克劳德·布里亚利 / 让娜·莫罗

图8

四百击:新浪潮早期作品,展现叛逆少年与现实生活,让我们于更高处认识电影的使命。

《四百下》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胡作非为》,作为弗朗索瓦·特吕弗的著名作品之一,这部影片明显带着自传性质,这部影片也是特吕弗献给自己导师巴赞的礼物。

《四百击》这部电影是特吕弗的一部半自传体作品,它探讨了一个13岁男孩的生活和他的内心世界。故事中那个正处于成长叛逆时期的安托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和关心,且家庭的四分五裂、教育的僵化保守和社会的残酷冰冷,更是让他手足无措、无路可走。他逃课,亲眼看见自己的母亲与他人偷情,跟老师撒谎说自己的母亲去世了,直到谎言被揭穿后,他就离家出走了,每天彻夜不归,为了把偷走的打印机归还回去还被警察当场抓住,带去了少管中心,但是他还是在大家都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逃走了。他拼命的往外跑,身后的警笛一直在响着,安托万迷惘着,朝着大海奔跑……

安托万所有的经历几乎是特吕弗的翻版。特吕弗童年的时候原本是一个流落街头的孤儿,他也曾经因为偷窃被警察关进了少年犯的监狱。电影中安托万无力的反抗与迷茫不正是流落街头的少年特吕弗的心境写照吗?不过幸运的是,特吕弗被一个名叫安德烈·巴赞的人从那里领了出来,并且把他抚养长大成人。就这样特吕弗被这个思想敏锐、见解独到并且心怀悲悯的人培育成了一名电影迷,最后成为世界级的电影导演。在这部新浪潮的标志性作品中,导演打破了原有电影陈腐的叙事模式,用他更真挚的情感和温情从容的镜头诠释了他 “作者电影”在思想层面的高度。他可以花哨,但他从不想遗忘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诉求,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述,依然是真诚。

《四百下》在拍摄中,对于镜头的把握和运用非常有特色。这部影片运用了很多长镜头,有点写实性、慢节奏的一点点推进电影中的叙事。在影片的一开始,镜头就扫了一遍巴黎的街道,以此来暗示主人公离家出走的地点与环境,表现出片子主要描写的主人公的流浪生活。这是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经典镜头,特吕弗在此打破以往的习惯,迫使观众们调动自己的思考能力。而在另外一个长镜头里,老师带着学生跑在巴黎的街头,孩子们三两成伴地悄悄溜走了,观众们看到这一幕往往都会心一笑,尽管这一镜头与电影的情节发展关系不大,或称之为单一镜头,但它对环境进行了客观的再现,表现了一种生活状态。在该部影片中,导演运用镜头可以说是达到了苛刻的地步:如在表现父子关系时,画面永远是将人物全包括进去,而表现母子关系时则从未使母与子出现在同一画面中,镜头永远采用对切的方法,如此一来,人物情感间的远近关系一展无疑。对于这一部影片而言,其中的许多镜头都不单单是简单地叙事,而是包含着与剧情相关的深层寓意,而这也才是电影艺术的真谛。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评论《四百击》,那就是真诚。这部关于成长的电影,是你和我曾经的过往,它是每一个少年都无法逃脱的残酷的忧伤。天还未亮,离家出走的安托万游荡在街头,他打算偷走一瓶待运的牛奶,于是小心翼翼地反复试探着,得手之后他慢慢地将牛奶喝光,那份满足让人看着就不禁唏嘘。而后,在依旧暗淡的天色中他被警车带走,前往教导所,一路上昏暗的路灯映照着他一脸的安静与无声的眼泪,那一刻仿佛带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如此的漫长,如此的难忘。这个眼神清澈的少年,有着讳莫如深的身份,叛逆的早熟和无处找寻的依靠与温暖让观众为之叹息。

无论是内容还是拍摄手法,《四百下》都堪称经典,即使已过去了四十年,该片依旧不失前卫非常的先锋派风格,这也足够让导演特吕弗的名字随之一同载入电影史册。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