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1节 把握好第一印象和近期印象

把握好第一印象和近期印象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

“不需要!”

“那么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

“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现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对方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

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环境,参加面试,或与某人第一次打交道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忠告:“要注意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噢!”

第一印象,又称为初次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印象。那么,第一印象真的有那么重要,以致在今后很长时间内都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吗?

心理学上有一个规律,在和比较陌生的人交往中,他给我们的早期印象往往比较深刻。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证明了这个规律。

心理学家设计了两段文字,描写一个叫吉姆的男孩一天的活动。其中一段将吉姆描写成一个活泼外向的人:他与朋友一起上学,与熟人聊天,与刚认识不久的女孩打招呼等;而另一段则将他描写成一个内向的人。研究者让有的人先阅读描写吉姆外向的文字,再阅读描写他内向的文字;而让另一些人先阅读描写吉姆内向的文字,后阅读描写他外向的文字,然后请所有的人都来评价吉姆的性格特征。

结果,先阅读外向文字的人中,有78%的人评价吉姆热情外向,而先阅读内向文字的人,则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热情外向。可见,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倾向于根据最先接受到的信息来形成对别人的印象。由此可见,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人们对你形成的某种第一印象,通常难以改变,而且,人们还会寻找更多的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有的时候,尽管你表现的特征并不符合原先留给别人的印象,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要坚持对你的最初评价。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产生的这种先入为主的作用,被叫作首因定律。

其实,人类有一种特性,就是对任何堪称“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兴趣并有着极强的记忆能力。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不经意地你就能列出许许多多的第一。如世界第一高峰,中国第一个皇帝,美国第一个总统,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等等,可是紧随其后的第二呢?你可能就说不上几个。

在生活中,人同样对第一情有独钟,你会记住第一任老师,第一天上班,初恋等等,但对第二就没什么深刻的印象。这就是“首因定律”的表现。

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给别人的第一个印象,要争取在第一次亮相的时候,就显出最有光彩的自己。

生活里,我们总是强烈谴责喜新厌旧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在交往中,其实很多人都有“喜新厌旧”的习性——比较重视“新”的信息,而不太重视旧的信息。

新近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交往活动有更大影响,突然的一个“信息”会使人们早已习惯的认识和印象发生质的飞跃,这和首因定律正好相反,在心理学上叫作“近因定律”。

那么首因定律和近因定律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它们并不矛盾,而是各自有着适用的范围。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般的,当两种矛盾的信息连续出现时,首因定律突出,而当两种矛盾的信息间断出现时,近因定律更为明显;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定律影响较大,而在与熟人交往时,近因定律则有较大影响。

弥子瑕是卫国的一名美男子,在卫灵公身边为臣,很讨君王的喜欢。有两件事最能说明卫灵公宠爱弥子瑕的程度。有一次,弥子瑕的母亲生了重病。捎信的人摸黑抄小路赶在当天晚上把消息告诉了他。弥子瑕顿时心急如焚,他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飞到母亲身边。可是京城离家太远,怎么能尽快赶回去呢?卫国的法令明文规定,私驾君王马车的人要判断足之刑。但是为了尽快赶回家去替母亲求医治病,弥子瑕不顾个人安危,假传君令让车夫驾着卫灵公的座车送他回家。后来卫灵公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没有责罚弥子瑕,反而称赞道:“你真是一个孝子啊!为了替母亲求医治病,竟然连断足之刑也无所畏惧了。”

还有一件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弥子瑕陪卫灵公到果园游览。当时正值蜜桃成熟的季节,满园的桃树结满了白里透红的硕果,蜜桃醉人的芳香让人垂涎欲滴。弥子瑕伸手摘了一个又大又熟透的蜜桃,咬了一大口,感到非常好吃,就把剩下的递给身边的卫灵公,对他说:“这个桃子很好吃,你也尝一尝!”卫灵公毫不在意这是弥子瑕吃剩的桃子,高兴地说:“你把可口的蜜桃让给我吃,表明你爱我呀!”

弥子瑕年纪大了以后,容颜衰老了,卫灵公也因此丧失了对他的热情。这时弥子瑕有得罪卫灵公的地方,卫灵公不仅不再像过去那样迁就他,反而降罪于他,还对别人说:“这家伙过去曾假传君令,擅自动用我的车子;吃剩的桃子给我吃,这不是看不起我吗?至今他仍不改旧习,还在做冒犯我的事!”

弥子瑕从年轻到年老,始终把卫灵公当成自己的一个朋友看待,在卫灵公面前无拘无束。可是卫灵公则不一样,他在弥子瑕年轻美貌时宠爱他,迁就他,到了他年老色衰时,则忘掉他过去的好处,只把眼前的事情作为判断和对待他的依据。这是一个典型的“近因定律”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发生这样的事。某人最近犯了一个错误,人们便改变了对这个人的一贯看法;或者两个好朋友为一点意见甚至误会而翻脸、断交;常年来往,亲密得像一家人的两个家庭,却为一件小事闹矛盾,甚至大动干戈,从此“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都是受“近因定律”影响。发生了这类事后,往往一方埋怨另一方“全然不念当初恩义”,另一方又责怪对方“昧了良心”。

例如:某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一生声名卓著,到了晚年却晚节不保,因为私生活的丑闻而败坏了一世名声,就是近因定律的作用。在朋友交往中,有时多年的友谊会因一次小别扭或误会而告终;夫妻之间吵架,一气之下,可能全忘记了对方过去的好处和恩爱,只想着离婚,这也是近因定律“惹的祸”。

民政部门似乎对近因定律有所了解,所以在夫妻来办理离婚的时候,往往会劝他们先冷静一段时间考虑考虑,再来办不迟。结果很多夫妻回去仔细一考虑,又想起了对方的种种好处,又不想离了。

近因定律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最后的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比如,老师跟学生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或者说:“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给人的印象却全然不同。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给人乐观的印象。

曾国藩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证明了这个定律。曾国藩在最初和太平军的交锋中,一直处于劣势,于是在奏折中称自己“屡战屡败”。但他幕下的一个师爷看了说,不要这样写,而将四个字的位置调动了一下,变成了“屡败屡战”。曾国藩恍然大悟,把奏折改了过来,交了上去。结果一个“常败将军”的形象变成了“败而不馁”、坚韧不拔的形象。

因为这个定律的存在,老师批评学生或上级批评下属时,都应该注意语句的先后顺序,尽可能使它产生一个良好的近因定律。比如在进行严厉批评后,我们不要忘了安抚对方的情绪:“……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用这种话作结束语,被批评者就会有受勉励之感,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一点,但都是为我好的。

近因定律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能依靠吃老本,要时刻注意近期的表现,时刻注意保持已经树立起来的形象。

平时在和老朋友的交往中,每一次交往都要认真对待,特别是每一次交往最后几分钟的音容笑貌。由于是老朋友,就没有什么首因定律可言了,而到底哪一次交往能发生近因定律,却是无法预料。只要有一次表现得有点异样或特别,那么,过去的表现可能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一笔勾销。因此,每一次交往都得小心行事,不能因为是老朋友就“忘乎所以”。

近因定律包含着人类喜新厌旧的本性。这提醒我们人际关系是需要“保鲜”的——尤其是夫妻之间。我们大概都还记得电影《手机》中那句流行一时的台词:“在一张床上睡了20年,难免会有一些‘审美疲劳’。”就是说,不管当初如何恩爱,如何甜蜜,如果不能经常保持新鲜感,近因定律会使我们忘记对方过去的好,而因为喜新厌旧,具有移情别恋的可能。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