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庄子——方生方死

 

  
  庄子是一位以逍遥出世著名的思想家,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人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鲁迅先生在《野草》中曾经谈到自己的一个有趣的梦,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随即引出老先生的一个故事:某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十分高兴。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而另一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老先生最后说:“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鲁迅于是不解地说:“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老先生说:“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为什么那个人被打?因为人们都是“乐言生、讳言死”的。而“方生方死”这个命题说到的,就是上面的故事提到的问题——生死。这个命题的提出者,就是道家哲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庄子。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一说今山东曹州)人,是一位以逍遥出世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学说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清高境界。后人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并在很多场合将其视为道教哲学的代名词。
  庄子生活在一个纷乱的年代。虽家境贫寒,但他对学习十分投入。少年时,庄子曾在蒙县的一位章老先生办的私塾中学习。20多岁的时候,他开始四处远游,曾到过楚、魏、鲁、赵等地。庄子非常喜欢楚越之地,也在游历中完善了自己的认识。30多岁的时候,庄子在蒙邑出任漆园吏(一片漆园的管理者,不是官职)。可是没干几年他就不干了,回到蒙县,与战国时代其他思想家一样从事讲学与著作,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在我们可以找到的文献中,庄子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曾经因为生活窘迫而向监河侯借粮,在被搪塞之后,他说了一个故事:一条鲫鱼在干涸的车辙中求救,而路过的行人却要说服吴越两国引西江之水来。故事讲完,庄子扬长而去,监河侯羞愧难当。
  对于国君,庄子也不客气。楚威王听说庄子才学很高,就派人带上厚礼,请他去楚国做相。听使者讲明来意后,庄周面对高官厚禄丝毫不动心,说:“千金,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卿相,又是多么尊贵的地位呀!可是你就没看见过祭祀时用的牛吗?人们用很好的食物来喂养它好几年,然后给披上美丽的锦绣,牵进太庙去做祭品。到了那个时候,它就是再后悔,也太晚了!你们走吧,我不会到楚国去为官的。”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但大家对庄子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逍遥态度。这种逍遥可以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个是庄子在《逍遥游》中对自己的理想生活的描绘。在这篇传世名篇中,庄子描绘了一种神奇的动物:“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体长,真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达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正是这种“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认识,造就了庄子的逍遥态度。
  另一个是“庄周梦蝶”的典故。根据《齐物论》的记载,“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感到多么愉快和惬意啊!竟然忘了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过来,惊惶不定之间方知自己原来是庄周。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后人对庄子的这种“周梦为蝶,还是蝶梦为周”的感慨进行过多种解释,对庄子在这里表现出的逍遥进行评说。比如,唐代诗人李白在《古风》中云:“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而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更是让我们对这段故事有了更多的遐想。
  “方生方死”的命题也出自《齐物论》。庄子认为:“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这个命题的核心意思就是说,生死差别不是完全不可超越的,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可以就是不可以,不可以就是可以。这种观点取消了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抛开事物的差别谈对事物的认识,实质上是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存在,陷入了“相对主义”的陷阱。但如果从事物的对立统一的角度来说,将矛盾对立的双方视为“统一体”,从相互依存的角度来说,对我们深化思考还是有很多启发的。
  智慧感言
  刚看到这个命题,很多人会觉得丧气:出生就是死亡,那么生对于我们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命题的意义和价值就显现出来了: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走向死亡的路程。
  没有人能够长生不老,无论你身居何职、人品如何。有人不信,就绞尽脑汁地寻找“长生不老”的丹药、秘方,结果难免失望。就连那修了万里长城的秦始皇也不例外。所以,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总有一个终点在我们前头。
  正因为人总是要死的,而且是不能复活的,生对于我们才显得更加重要、宝贵、值得珍惜。我们是在走向死亡,但既然这个目的是不能改变的,我们为什么还要把走向目的的过程弄得那么灰暗呢?所以,我们必须把握住我们正在体验和经历的一切,必须把握住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果能够这样,死亡就不再是不可预见的恐怖未来,而成为我们生活的参照物了。
  现实中对待生命有很多态度。如果我们把生命比作金子,则有人挥金如土,在挥霍生命的过程中颓废;有人视金如土,在轻视生命的过程中沉迷;有人惜金如命,在珍惜生命的历程中静守;有人舍金求义,在超越生命的历程中永恒……我们不能说哪一种态度更正确,因为在我们自己的立场上来说,所有的判断都是基于对我们自己的态度。但我们应该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态度。
  方生方死,所以请善待生命!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