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节 遭遇曾国藩的截杀
-
湘军的截杀是早有预谋的。精心组织这场屠杀的幕后导演,除了曾国藩以外大概不会有第二个人。
曾国藩反守为攻的决心,是从他前线巡视的工作总结中产生的。
为了了解前线军情,获得制定作战方案的第一手资料,协调皖北、皖南和天京战场的作战步调,调整作战计划,曾国藩决定打破闭门造车的陋习,亲自到火线去搞一次实地调研。
曾国藩的这次前线巡查,持续了整整四十天。1863年3月17日,曾国藩从大本营安庆出发,一路向东,先后视察了池州、芜湖、无为、雨花台、九洑洲等地,然后折向西行继续视察沿岸战场,直到4月27日才回到安庆。
这次视察,曾国藩的收获很大。他的第一个收获,就是找到了自信。在视察途中,曾国藩每到一地,除了慰问将士们外,还仔细观察了敌我双方阵地和防御工事,通过对比他发现一个重要的情况。
曾国藩在上报朝廷的奏折中说,长毛以前的防御工事,那叫一个“坚深无比”,营垒砌得又高又大,就像一座城池;壕沟挖得又深又宽,赶得上护城河的规模;可是现在就草率简单了许多。
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太平军的战斗素质和士气,在走下坡路。而湘军的防御工事跟以前相比,却有了很大的进步,这说明湘军的战斗力在提升,士气在上涨。
曾国藩在奏折中还强调说,湘军现在“和衷共济,呼应灵通”,军队团结和谐,军令畅通无阻,这是对一个统帅最好的奖励。相反,长毛那边呢?也不知那个“洪逆”是怎么想的,竟然一口气封了九十多个王,搞得手下那些将领们都在争功夺权,往往见死不救。
曾国藩此次阅兵的第一个收获概括起来就是:让一个众志成城的团队,去对付一个一盘散沙的团队,他有信心赢得这场战争。
曾国藩视察前线的第二个收获,是调整了他的作战方案。找到自信的曾国藩,不再满足于之前的“听天由命”和“截堵皖北”的作战方案,他开始着手布置一套全新的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截杀!
他要在李秀成回来的路上布下重兵,对这支疲劳的老虎痛下杀手!
曾国藩的第一步,是要切断李秀成的归路。
李秀成的后路是皖北巢县、含山、和州三城。为了避免走上一条不归路,李秀成在这里安排了留守部队。只要打下这三座城市,曾国藩的截击计划就成功了一半。1863年5月中旬,曾国藩全集皖北湘军,一面在六安与李秀成鏖战,一面攻占巢县、含山、和州三城。
湘军的执行力,没有让曾国藩失望。5月下旬,就在李秀成从六安退兵途中,湘军先后攻占东关和铜城闸,占领了这两个巢县门户要地,就为后续进攻开了个好头。随后湘军又抢在李秀成过江之前攻占了巢县、含山、和州,切断了太平军的归路。
为了进一步吸引李秀成回师天京,放弃东进攻打扬州的计划,曾国藩还指示曾国荃猛攻天京。
洪秀全的心理素质看来的确不是太好,他果然挺不住,乖乖落在了曾国藩的圈套里,命令李秀成过江增援。
真是天助我也!
曾国藩敏锐地察觉到,打击李秀成兵团的时候到了,经过皖北三个月的折腾,李秀成精锐损失惨重,将士疲惫,士气低落,正是趁火打劫的绝佳时机!
1863年6月20日,李秀成率部开始渡江,渡江地点选在江浦和浦口。这两座城池还掌握在太平军手里,也成为太平军南渡的基地。
太平军南渡的路线是从两浦出发,通过江心九洑洲,然后进入天京。湘军要想大规模截杀李秀成兵团,就必须尽快拿下江浦和浦口,占领渡口滩头,然后才能有效杀伤渡江部队。
于是江浦和浦口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李秀成似乎并没有察觉到曾国藩这个狠毒的计划,并没有让手下大将率领精锐坚守两浦。
湘军很快就对两浦发起攻击。驻守两浦的太平军,被来势汹汹的湘军吓得不战而退,加入南渡部队抢着过江。
渡江战役已经进行了五天,但是进展非常缓慢,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祸,由于湘军水师的堵截,缺乏强大水师掩护的太平军,渡河速度极慢;二是天灾,就在渡江的这几天,突然连降大雨,江水陡涨,更加重了太平军渡江的难度。
真是祸不单行!
由于缺乏安全感,渡江部队的秩序本来就比较混乱,大家都在抢着过河,每个人都想早一点进入安全地带。
两浦守军加入抢渡行列后,渡江工作就更没有章法了。相比之下,湘军的攻势却是有条不紊。占据了两浦后,湘军迅速向江滩集结,对渡江部队形成半圆形的包围,然后实施向心打击。
前面是滔滔江水,后面是强大追兵,太平军渡江部队彻底陷入慌乱。
慌乱中的渡江部队,完全进入失控状态,不但没有组织防守反击,反而争先恐后,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巴不得生出一对翅膀来才好拼命抢先渡河。
如果不是丧失理智,如果不是失去有效指挥,二十万人的部队,完全可以组织精锐在江滩组织有效的抵抗,用少量的牺牲换取大量的生存。
让人感到悲哀的是,没有人愿意这样做。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死亡来换取战友的生存。可以理解,但太悲哀了。当欲望战胜了理智,你就无法战胜自己,更加无法战胜敌人。
剩下的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大规模的杀戮。十几万人的太平军此时已经完全成为待宰的羔羊,任由湘军肆意屠杀。在拥挤和混乱中,数以万计的太平军被活活淹死在江中。正在渡河的部队,在湘军水师的截杀下,一部分被湘军水师围困在江边,进退不得。一半被湘军杀死,还有一半不甘心死于湘军之手,全部投江自尽。
还有一部分太平军撤到了江心九洑洲岛,好歹暂时保住了性命。请大家注意,只是暂时保住性命而已。因为湘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九洑洲。九洑洲是太平天国在江北仅存的一处要塞,也是天京重要的水路粮道,天京城内军民的口粮,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运进城里去的。
雨花台被曾国荃攻占后,九洑洲变成了向天京城内运送粮食的唯一主管道,天京的粮食只能从这里运进城去。
曾国藩当然不会放过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明确指示曾国荃和彭玉麟要尽快拿下天京北面这个锁匙。
热衷于围攻天京的曾国荃,接到攻击任务之后非常兴奋,立即带上彭玉麟和杨岳斌,趁着夜色偷偷来到九洑洲前进行侦察。这个杨岳斌就是前面提到的杨载福,是湘军水师中与彭玉麟齐名的将领,同治帝载淳登基启用新的年号之后,他就因为避讳不得不改了名字。
经过侦察,曾国荃发现九洑洲并不好打。
太平天国一直非常重视这个要塞,派了三万精锐部队驻扎在此,要塞的防御体系非常完备,洲上是主阵地,排满了密密麻麻的大炮,部队还装备了大量洋枪,南岸的下关和草鞋峡,也修筑了防御工事,与九洑洲遥相呼应,相互拱卫。
要攻打江心九洑洲,曾国荃使不上什么劲,担子便落在水师悍将彭玉麟和杨岳斌两个人的头上。
按照战前军事研究会的决定,湘军要首先解决下关和草鞋峡两个据点,将九洑洲变成一座孤岛。
接下来要解决的是总垒九洑洲,负责进攻的总指挥是杨岳斌。1863年6月30日,杨总指挥安排十五营湘军水师,早早吃过饭,随即向九洑洲发起总攻。
太平军在兵力上占据着优势,而且作为防守方,占有地形上的优势,在枪炮对射中也占便宜,他们利用堡垒和壕沟打击湘军,还组成几支洋枪突击队,伏击仰攻中的湘军,但是终究没有抵挡得湘军的疯狂进攻。
九洑洲虽然有三万太平军,再加上没有来及得渡江的李秀成部分军队,但是他们有一个致命的软肋——没有后援接应。不但没有援军的支持,而且没有粮食和弹药的补充,自从两浦落入湘军手中之后,九洑洲就成了一座孤岛,已经被湘军水师全面封锁。
岛上虽然有些库存的粮食,但是由于一直下雨,加上找不到生火的干柴,战士们只好咀嚼生米度日。弹药也是问题,炮弹打一发少一发,只能节省着用,勉强用并不强大的火力维持着抵抗。
杨岳斌抓住太平军的这个弱点,不等太平军开过早饭,就打响了总攻。为了进一步放大太平军的弱点,杨岳斌还想出了一个相当狠毒的办法。
杨岳斌把湘军分成两组,第一组进攻时,第二组就吃饭休息,第二组进攻时,第一组就吃饭休息。
湘军玩集体车轮战,吃饱喝足了再打,太平军就惨了,只能一直饿着肚子奉陪到底。这么打结果就不用猜了,杨岳斌的进攻一直持续到当天深夜二更,终于占领了九洑洲的主阵地,结束了战斗。
九洑洲一战,太平军损失惨重,三万精锐,无一生还。湘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两千多名湘军将士战死,其中光营官就战死了三个,哨官和什长阵亡得更多。
九洑洲的失守宣告“进北攻南”战略彻底破产,李秀成带到江北的二十万大军折损十几万,回到江南的只有四五万人,而进入天京参加防御的只有一万五千人,其余的都回到了苏南战场,因为天京实在没有多余的粮食来维持更大规模的守城部队。
“进北攻南”战略这步臭棋完全没有起到预计的效果,不但没有减轻天京的压力,反而使太平天国损失了二十万精锐部队,使天京危机进一步加重,尤其是九洑洲被湘军攻占后,天京连吃饭都成了棘手的大问题。
攻占九洑洲以后,曾国藩立即指示,一定要掐断天京的粮道,饿死洪秀全!
曾国藩从攻占九江和安庆战役中,总结出一套攻城的窍门,简单来说可以叫做三步走攻城宝典。
第一步,合围。
第二步,断粮。
第三步,攻城。
三步走攻城宝典的关键,首先在于能不能像曾国荃合围安庆一样,形成一个铁桶一样的包围圈,只有这样,才能断掉太平军的粮道,制造饥荒,然后才能趁着太平军弹尽粮绝的时候,攻进城去,杀掉那些已经饿得失去抵抗能力的太平军。
从程序的科学性来说,这三个步骤的顺序原本是不能随意变化的。
但是这一次曾国藩决定调整一下顺序:
第一步:断粮。
第二步:合围。
第三步:攻城。
有人可能会纳闷了:既然不能合围,又怎么能断了粮道呢?
这就是天京特殊的地方。
九江和安庆虽然都是大城,但是与天京比起来只能算是大巫见小巫。天京城大,湘军一时之间还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合围,这是太平军的优势。但是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最大的优势往往也是最大的劣势。天京城大,守军就多,居民也多,十几万人每天的消耗相当惊人,每人一斤,一天也得十几万斤,没有畅通无阻的粮道,根本就无法保证基本的温饱问题。
所以天京的粮道一直是太平军防守的重点。早在杨秀清时代,太平军就在天京城郊,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九洑洲、七里洲、中关、下关、雨花台、江东桥、上方桥等地,都有坚垒深壕,湘军要想全部攻克,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目标。
但关键的问题是天京城外据点虽然很多,但是能够让大部队运粮进城的通道,只有两条,其他的只能小打小闹,解决不了大问题。
这两条生命线,一条是雨花台,一年前就已经被曾国荃掐断了。另外一条,就是依托于九洑洲的水路粮道,现在也终于被湘军牢牢控制。
如今只要曾国藩把九洑洲这条粮道堵死,天京吃饭就成了问题。以湘军水师的实力,做到这个并不太难。曾国藩指示彭玉麟,务必利用九洑洲这个咽喉要塞,用强大的水师日夜巡逻,严密防范太平军偷运粮食进城。
稽查的对象,包括红单船和洋船。红单船的问题好解决,武力禁止就行。洋船就麻烦一点,洋商不能用武力解决,只能通过外交途径。好在这时候清政府与洋鬼子刚刚步入蜜月期,正在穿一条裤子,曾国藩就跟英法公使打招呼,告诉他们在天京攻克以前,不要在城外江面上停泊船只,以免误伤引起不必要的外交误会。
天京的粮食供应很快就成了最大的难题,苏浙虽然有的是粮食,但是没有办法送到天京城内。
在湘军“不让一粒粮食进天京”的经济封锁之下,天京的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粮食,只能靠没有被包围的城门肩挑手提勉强支撑。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十几万人的消耗,岂是小打小闹能解决的问题?天京饥荒越来越严重,曾国藩与曾国荃的战略分歧也就越来越小。
坚持“稳步推进”方针的曾国藩,一直不同意曾国荃的单兵突进,多次命令他从雨花台撤军,以免枉送了性命,贻误了大局。李秀成进北攻南之后,这个争议暂时就搁置了下来,曾国荃也就一直在雨花台待着,随着天京南北水陆要塞的丢失,以及苏浙战场的快速推进,曾国藩也决定加快攻占天京的步伐。
曾国藩在最新指示里说:老沅(曾国荃字元浦,老沅是曾国藩对弟弟曾国荃的昵称),你就甭撤了,准备合围吧!
曾氏兄弟在攻打天京这个战略思想上的最终统一,使天京更快地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
……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