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节 大学时光下篇
-
艾玛•德隆•米尔斯(EmmaDeLongMills)是美龄在韦尔斯利大学最要好的朋友,两个人的友情一直延续到1987年米尔斯病逝。图埃尔教授 在回忆录里曾这样写道:“美龄有很多的倾慕者,这不仅是由于她的美丽,还因为她身边聚集的那团火,以及她的真诚。”她身上有一种“既强势又坦诚、既激人奋 进,又非常个性”的东西,正是这些特性让她不断感染着身边的人。一位曾和美龄一起住在木庐的校友在回忆美龄时说道:“她身上带着一种自豪感,这是一种文化 的力量。”似乎在美龄眼中,美国人有一种“静逸乐园的感觉”。那些日后闪耀在美龄身上的聪颖和魅力这时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这也许是因为在朋友圈里,美龄 没有特意表演的必要。“我们都非常喜欢她居家的样子,理所当然,她就是我们中间的一份子,我们会忘记她是个外国人。”这也是来自图埃尔教授的评语,她甚至 调侃美龄是个“异教徒中国佬”,美龄也用自己的幽默回敬了对方。
不过美龄也不总是一个听话的乖乖女,甚至十几岁的时候,她也会不定期表现出性格的阴暗面,这种情绪贯穿了她的一生。“她是一个很冷静、很忧郁的人。” 图埃尔教授回忆道,有时候“也会非常情绪化,无聊的时候会表现得更明显”。她对待事物的热情,往往会突然因为懒散安逸的状态而打断,这种表现非常明显,朋 友们也因此都非常担心。“一段时间她会非常努力地做某件事,可忽然她就会拒绝做任何事情,无论学习还是在一起玩,她都会拒绝。”美龄的朋友海伦•胡尔 (HelenHull)说道,“没有人能改变她,我们说她懒,说她在生闷气,但她根本不听我们的话。然后她又会忽然再次活跃起来。”美龄自己则认为这样的 插曲是自己在进行“调整”。在整个调整阶段中,她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少则一周,多则十天,每天美龄都会读书读到第二天黎明。处于调整期的美龄脾气会变得 “像熊一样暴躁”,对朋友甚至有些“粗暴”,后来美龄也承认了这一点。
大三那年,美龄入选了学校的TauZetaEpsilon艺术社团,这是韦尔斯利大学开设的六大社团之一,而且只面向来自上流社会的学生。如今,这个 社团依然存在,社团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开发多种艺术精神,让学生对自然有更近距离的认知”。在体育方面,虽然美龄的体育不是强项,但她会打网球,还加入 了学校篮球队的啦啦队,她经常穿着外套和灯笼裤。一年暑假开始后,美龄住在了一个朋友家里。为了能每天拿到信,他们中间必须有一个人每天骑自行车去拿信。 一天下午,美龄很晚才回来,身上脏兮兮的,衣服也有些凌乱,她看起来很累。“你到底去哪里了?”房子的主人非常惊奇地询问美龄。“我觉得今天该轮到我去拿 信了,所以我把信拿回来了。”美龄说道。“但你根本不会骑自行车啊!”主人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我现在会骑了。”
在美龄刚刚进入大学时,令她的朋友们感到非常困惑的是在美龄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民族自豪感。美龄曾这样告诉朋友们:“她希望自己的同胞能将她认为美国 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带到中国。”无论在衣着、礼仪还是思想上,美龄都体现出了非常美国化的特点,人们几乎很难相信美龄最终会重返中国。但是升入二年级后,美 龄身上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朋友中间也没有谁能明确指出这种变化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或者变化的根源所在。但从那时候开始,美龄谈论美国、谈论美国朋友的 频率越来越低了,相反她更常谈论中国和家里的亲戚。她开始表达出“强烈的重返祖国的愿望,并把自己在美国学到的西方教育和培训的技能付诸实践”。当看到西 方人对中国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流露出不屑的神情后,美龄表现得非常伤感,甚至为自己对祖国了解得不够而感到遗憾。美龄身上的这种理想、领导精神和人生的使命 感开始崭露头角,这些都成为她日后在政治舞台上绽放的推动力。
身处美国的美龄对中国日益关注,祖国的动荡和来自家庭的混乱更是让美龄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中国。尽管自己在韦尔斯利大学求学,但宋耀如夫妇却因为支 持孙中山革命而流亡日本。1913年,孙中山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而发动起义。无奈的是由于起义失败,孙中山和宋耀如夫妇全都离开了上海。二姐宋庆龄也在 1913年毕业后来到了日本东京加入了父亲的行列,帮助孙中山等人谋划新一轮的革命运动。当时宋耀如负责解决孙中山革命所需的资金问题,大姐宋霭龄则担任 孙中山的秘书。当时孙中山已经结婚,三个孩子都已成年。尽管如此,他还是向霭龄求婚,据说还给霭龄买了一件裘皮外衣,上面的装饰物还是革命支持者送的。宋 耀如夫妇听到孙中山向大女儿求婚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他们坚持让霭龄嫁给孔祥熙。后者是孔子后裔,当时出任中国基督教青年会驻日本办事处的秘书。
1913年,霭龄婚后便辞掉了孙中山秘书一职,秘书工作由妹妹庆龄接任。不久之后,还未满20岁的宋庆龄就与孙中山陷入热恋,革命失败的孙中山比庆龄 足足年长一倍!1913年11月,庆龄写下了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文字:“我能帮助中国,我同样也能帮助孙博士,他需要我!”庆龄还给美龄写了一封信,因为 她相信在这个家里,只有妹妹才会支持自己的爱情。此后,庆龄和父母一起重返上海,孙中山则留在了东京,但两人一直秘密保持着联系。
1915年初,宋耀如的身体状况不断恶化,为此他不得不取消了赴美看望小女儿宋美龄和长子宋子文的计划。随后他被日本帝京大学一位非常有名的专家确诊为肾病。身体越来越虚弱导致宋耀如经常头痛,右眼也几近失明。
为了与宋庆龄结婚,孙中山在1915年3月与原配妻子卢慕贞离婚。当年6月,宋耀如夫妇才获知二女儿庆龄即将与孙中山结婚的消息,两人非常气愤,表示 要阻止这一切。而庆龄自己则态度坚决地表示非孙博士不嫁。愤怒的宋耀如夫妇不得不把二女儿锁在家中,但庆龄还是逃了出来,并在10月份回到日本。1915 年10月25日,孙中山、宋庆龄两人举办了结婚仪式。
此后关于孙、宋两家联姻的消息传回国内。宋耀如夫妇亲赴日本,劝说庆龄放弃这段婚姻。宋耀如更是上书日本政府,表示庆龄尚未成年,结婚完全是被强迫 的,他希望日方政府能宣布婚姻无效。庆龄私奔的消息引发了轩然大波,尽管如此,美龄并没有太多顾忌父母的感受,而是坚定地站在二姐这一边。最终,庆龄的婚 姻得到了宋耀如夫妇的认可,宋家也按照传统给庆龄添置了嫁妆,但宋耀如在后来写给传教士朋友威廉•伯克的信中这样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比尔,我从来没有遭 遇过如此深刻的伤害,我被我的女儿和最好的朋友伤害得千疮百孔。”
与此同时,远在美国的美龄也受到了包括哈佛等附近学校的多位华人学生的追捧。哥哥宋子文来看美龄时,发现妹妹身边总会出现几个长相英俊的中国小伙儿。 虽然他们都对美龄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但都没有得到美龄的任何回应。“木庐门口总是会有好几个很帅的中国男孩儿,还可能有来自其他国家的男孩儿。”有位朋 友这样写道。通过父母对二姐庆龄婚姻的干涉,美龄联想到了自己,她担心回国后父母会为自己包办婚姻。也许是出于对未来的恐惧,美龄在仓促之中与哈佛学生李 彼得订婚。人们除了知道李彼得来自中国江苏之外,对于这次订婚的其他消息知之甚少。没过多久,这桩婚约便被解除了。人们大多认为这次订婚很可能是出于两个 年轻人的叛逆心理,再加上美龄自身的性格特点——好奇心重、独立而又充满热情,她很可能会做出上述举动。但美龄自己又无意挑战权威,特别是家里,因为一直 以来宋家都是令美龄引以为豪的一部分。大学时代的美龄和哥哥宋子文很亲近,宋子文在1915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来到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金融。美龄 每次见了子文都亲热地叫“哥哥”,在做任何有违常规的事情之前,她也总会征求哥哥的意见,要取得哥哥的允许。
随着回国日期的日益临近,美龄开始担心大洋彼岸的中国已经日益衰落。重返中国对美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中还夹杂着她既憧憬又害怕的复杂情绪。她为即 将面对的那个全新的世界而担心,担心自己适应起来会非常困难。尽管她生在中国,但中国的文化氛围却与美龄的生活相去甚远。美龄曾向朋友表达过自己心中的恐 惧:“我唯一还算属于东方的就是我的面孔。”
1917年4月6日,也就在美龄毕业前几个月,美国对德宣战,正式加入到欧洲战场上来。这犹如在韦尔斯利大学投下了一颗战争的种子,80名大四毕业生 联名要求开设急救课程,学生们开始模拟救治伤员,准备各种“伤员急救箱”,还“领养”了法籍孤儿。班级年表《1917年日程》上面也因此写上了“献给古希 腊女神赫拉天后”,“是她带领阿尔戈英雄们经历了多场战争……我们每个人的面前也都有金羊毛要去寻找,每一条河流都需要跨越,在我们找到金羊毛之前,我们 还要勇斗恶龙”。和自己的同学们相比,有关赫拉女神的古希腊神话对于美龄的意义显然要现实得多。
1917年6月19日,周二,韦尔斯利大学第39届毕业典礼如期举行。美龄•奥利弗•宋是33位获得该校最优秀学业奖——杜兰特学者奖——的学生之 一。在毕业生晚宴上,这些1917年的毕业生们相互敬酒,都表示自己将开始“启发世界”的新使命。显然,美龄把这个使命铭记于心。毕业生们还就“女性如果 更理智”、“作为传教士”等话题进行辩论,她们还一起唱歌。之后,宋美龄,一个20岁的女孩,和她的同学们——这些1917年的韦尔斯利大学毕业生们,正 式走出校园,进入了一个充斥着战争的世界。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