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8节 与公益结缘,迈出互联网公益创业第一步

2008年,鲁达进入阿里,一待就是8年。从淘宝到支付宝,鲁达干过很多工作。正是在阿里,鲁达正式接触公益。

2012年3月,鲁达开始接手支付宝公益项目。当时鲁达几乎是从零做起,他不仅做业务规划和产品规划,还通过个人关系找开发团队。同年5月,鲁达顺利完成所有资源整合。但由于公益的复杂性,事实上这一年鲁达并没有什么大的成果。鲁达在支付宝开创了CSR、员工公益、公益品牌、e公益平台等业务品牌,为了在公司内部获取资源与支持,第一年鲁达把精力都集中在员工公益上。通过制定“引进来、走出去”的规则,引导大家参加公益,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可以得到公司资助给个人的公益支持费,用法是员工只要将公益行动发在公司内网上,并获得30个以上的支持,就可以报销公益行动费用的一半,单个人上限是1000元每年。一些企业的公益部门会组织员工以企业名义参与一些公益行动,并成为企业的宣传材料,鲁达本人很不喜欢这样的做法,他觉得这就像一个公益政客,虽然在做公益,但却是在拿员工的劳动给公司贴金。

2013年雅安地震,鲁达三天三夜没睡觉,四处打电话推广稚嫩的e公益平台,筹集抗震救灾物资。三天后,e公益平台紧急募集的资金总额达到六千万元,这在公司内部造成不小的轰动。

一个公司只有一个基因、只能做好一件事,阿里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不是让公益无处不在。鲁达萌生了自己出去做公益的念头。从阿里辞职之后鲁达还没想创业,只是想把公益这件事做下去。但是事情发展得并不顺利,鲁达找人聊了一圈之后,发现他们不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就是认知能力不够,要么就是整合资源能力太差,基本上没人做得了这个事情。鲁达找到在某巨头做投资顾问的朋友,他给鲁达传回一句话,说他们不碰公益。

被拒绝多次之后,鲁达决定自己创业。很多人不看好创业做公益,都说不容易,但鲁达觉得互联网公益最不济又怎么样呢?大不了就给大家留点教材,但还是要有人去做的。就算最后自己什么都没有,但是浑身都是本事,即使创业不成功,随便去哪个创业公司自己也饿不着。

在正式创业之前,鲁达对中国的公益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他发现公益行业与社会沟通不够,公益创投、企业捐赠等都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小圈子,这些小圈子里的项目互相称兄道弟,与社会缺乏有效的沟通。捐助人与公益人之间也形成了隔阂,一些企业、明星,经常宣称为某公益项目捐多少钱,最后却变成了空头支票。同时,公益从业人员的报酬过低,而且往往不被社会尊重。目前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公益组织有54万家,公益从业人员有2000万人。虽然这些数字在未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与公益事业发达的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美国,各式各样的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多如牛毛,统计数据表明,民间组织中的2/3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从业人口近1300万人,占就业总人口比例的10%左右。

基于这样的现状分析,鲁达一下子有了自信——除了自己,没人能把中国的公益做好。做公益的人,第一要懂政府,第二要懂社会,第三要懂公益,第四要懂商业,第五要懂互联网。精通这五个领域的人,在中国找不到几个,恰巧鲁达本人就是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2015年6月,鲁达的公益产品——独立公益平台正式上线,鲁达迈出了他创业的第一步。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