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公益如何盈利
-
公益领域很复杂,行业不成熟,公益组织本身素质普遍较低。公益在大众的认知中大都是和发善心、做好事、免费服务挂钩,很少人觉得它可以用来盈利。创业伊始,鲁达就和团队承诺用5年到10年的时间,使公司拿到一千倍的溢价。承诺虽摆在了那儿,但公益项目要如何盈利?
一、公益不等于免费服务
很多受助人认为免费的东西就是天上掉的“馅饼”,然而公益并不是免费的,而是一种支付转移。任何一个受助者“免费”拿到的物资与服务背后依然是有来源的,是人类社会的财富流通,并不是上帝的无条件馈赠。受助人应该有感恩之心,并知道自己消耗的财富量,有劳动能力的受助人要给予回报。
对于捐赠者而言,公益执行者并不一定是民间组织,也可以是暴力组织、商业组织,他们提供的商品服务也应该是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实价购买。捐赠人应该接受执行人和执行机构正常的薪资与利润回报。
二、公益需求大
中国现在的国民分布是70%的社会人群照顾30%的弱势群体。但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劳动力淘汰的速度加快,10年过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将会增至70%。这些弱势群体主要依靠政府的福利生存,很少有人知道这群人的存在。老龄化时代一到,学生、低价值劳动者也会涌进公众视野,社会靠什么让这些人活下来,还能让他们活得好,让社会没有抱怨,又让他们发挥作用?
鲁达认为在这样的社会重压下,中国所面临的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向可能是两个:共享经济和互联网公益。共享经济是通过重新分配,让闲置资源高效利用,这些资源其实对生产是没有意义的,只对服务业产生作用,并通过公众服务的形式消耗掉。而选择互联网公益也就意味着以后有3亿人可以靠公益来与社会产生联系,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国家需要一个系统来寻找需求,现在有雾霾检测系统,可是没有一个民情检测系统。到那个时候,公益产品的价值就难以想象。
三、公益回报
公益从业人员从受助者、社会舆论中得到的最大回报不能用货币来衡量。很多在助医、助学领域等原始行业默默无闻的人一旦从事公益,很快就能在社会地位、公众影响力等方面获得丰厚的回报。鲁达认为现阶段公益从业者经济回报率低的原因在于社会经济刚刚起步,而公众也已经通过非货币回报补偿了薪酬。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公益从业者的货币回报将逐渐提高。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