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节 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
-
普希金,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现代俄国文学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一个沙俄莫斯科贵族家庭。12岁时,进入沙皇政府专为培养贵族子弟而设立的皇村高等学校学习。期间,他受到当时进步的十二月党人及思想家的影响,发表了不少诗作,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赞美卫国战争的《皇村的回忆》和讴歌自由的《致利金尼》。
1817年,普希金从皇村学校毕业后,来到彼得堡,在外交部工作。期间,他被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和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致恰达耶夫》(1818)、《乡村》(1819)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1817—1820)。
在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普希金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上述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普希金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是一次变相的流放。
1824年至 1825年,普希金因与上司发生冲突,被当局送回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那儿的两年里,他搜集民歌和故事,钻研俄国历史,创作了近百首诗歌,其现实主义倾向愈发明显。期间,他完成了《茨冈》(1824)和《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
《茨冈》是普希金的最后一部浪漫主义叙事诗,描写贵族青年阿乐哥同城市“文明”发生冲突,为了过上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与茨冈姑娘真妃儿结为夫妻。两年后,阿乐哥发现妻子另有所爱,便怀着嫉恨之心杀死了妻子和她的情人。作品文笔优美,情调浪漫,节奏起伏跌宕,深刻探讨了俄国上流社会青年的出路问题。
《鲍里斯·戈都诺夫》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它揭示了沙皇鲍里斯最后失败的原因是失去民心,强调“人民公意”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笼络人心,普希金被新沙皇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监视之下。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阿利昂》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为了筹备婚事而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期间,他完成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23—1830),其中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他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 4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和《石客》,以及近 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作者的现实主义创作已炉火纯青。
《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奥涅金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却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看不到现实社会中的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和痛苦,并对生活极端冷漠。
1831年,普希金婚后不久,又迁回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和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和《上尉的女儿》(1836)。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 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于1837年 2月 8日不治身亡,年仅 38岁。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