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前言

“印度”一名来自印度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印度河,古印度和英属印度的地理概念都泛指的是整个南亚次大陆,而不仅仅局限在如今的印度。与中国一样,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宗教、建筑、绘画等各个方面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本书重点讲解是英属印度的这段历史,也是古印度产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承上启下,既是古代印度史的终结,也是近代印度史的开端。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印度成为一个独特神秘的国度。印度地处亚欧大陆上,因为喜马拉雅山脉与东方的中国隔开;南部毗邻印度洋,海域广阔,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美丽岛屿,迤逦的热带风光,和独特的民族充满了异域风情;北部与波斯、阿拉伯等相邻,他们在古代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在民族交流的过程中,互相融合,又形成了新的文化与礼俗,因此古印度的地域文化差异性很大。

十五世纪末期,巴布尔被乌孜别克人逐出中亚,进而率军南下占领阿富汗,1526年侵入印度北部灭掉德里苏丹国,建立莫卧儿帝国。巴布尔是中国成吉思汗的后代,是帖木儿的曾孙,他所领导的军队拥有蒙古骑兵的风采,骁勇善战,所向披靡。莫卧儿帝国在巴布尔及其后继者的南征北战下,帝国版图迅速扩张,在17世纪的版图大致包括南亚次大陆的大部分领土。从帝国的第三任皇帝阿克巴一直到第五任皇帝沙·贾汉统治时期是莫卧儿帝国的鼎盛时期,国土面积扩大,宗教政策宽容,经济、文化、艺术都有很大发展。

这时,远在大西洋的大英帝国也在经历一场革命,古老的封建主义渐渐远去,新型的资产阶级的文明在英国和整个欧洲蔓延。欧洲大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遥远的印度洋是感觉不到的,静静的印度洋一如从前,丝毫没有意识到会有怎样的变化将要到来。英国人想要打开印度商品销售市场大的门,也想从美丽的东方获得珍贵的宝石、香料、茶叶等,工业文明的崛起让英国人拥有了更大的力量来到遥远的印度洋,发现印度这颗耀眼的明星。

17世纪中期,英国依靠东印度公司在南亚次大陆开辟殖民地,整个印度半岛继而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在次大陆依靠东印度公司组建的军队开辟殖民地,东印度公司在当时实际上成为印度次大陆的统治者,拥有了可观的军事力量,并相继出了三任统治者。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成立之初只是一个得到英国政府特权的商业公司,随着在印度贸易的成功和势力范围的逐步扩大,慢慢演变成在印度占有大片领土并建立独立政权的政治军事商业集团,它代表英国政府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东印度公司的营业范围非常的广泛,从传统的香料贸易到工业原料等都被公司的船队大批的运回英国,同时英国生产的工业产品被运到印度、东南亚、中国、日本等地倾销一空,为英国贵族带来巨大的财富。

印度国土辽阔,多民族多宗教信仰并存,莫卧儿帝国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完成印度的统一,在印度各地分布着很多的印度王公的独立王国,他们不受莫卧儿帝国的控制。印度南部的迈索尔和马拉塔联盟是两个实力强大的独立王国,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土和英国展开战争。法国为自己利益也加入到战争之中,表面上市支持印度王公,实际上也是为了争夺殖民特权,不可避免的,英国和法国在印度的国土上展开了激烈的战争,二者的敌对战争可以延伸到两国在欧洲的七年战争。

当英国在印度站稳脚跟后,开始加强对印度本土的控制。但是英国人口有限,士兵人数很少,在遥远的南亚无法保证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因此英国人招募了大量的印度人,组成了印度土兵的军队。印度土兵的国家意识并不统一,但是他们的宗教信仰和民族情感依然强烈,当英国人的命令和他们的民族情感发生冲突时,印度土兵向谁开战就会变得扑朔迷离了。印度人民开始了长期的反殖民主义斗争,并于20世纪40年代末终于获得了民族独立。

作为殖民地,印度人开始学习上流社会所通用的英语,这是很多印度人无法接受的事情。但当时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英语接触到现代文明和科学知识,为印度的复兴和崛起积累能量。当时的教育改革、宗教改革、民族起义轰轰烈烈,对英国殖民当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也逐渐改变了印度人的传统的观念和思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国人的到来打断了印度原本的方向,将其带到近代化道路上。

今日的印度正在快速崛起,然而它依然充满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它有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但依然盛行严谨的传统礼俗;它有悠久的反物质主义传统,却正在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印度,这个看似遥远的近邻,无论是宗教、服装、礼俗、舞蹈、电影等都那么独具一格,古印度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之魅力倍增,让每个人都如此神往。

印度和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是近邻,从历史经历上看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都处于亚洲大陆并接壤,都曾被欧洲列强所侵略和奴役,都曾在痛苦中挣扎并崛起。那么,印度的经历和中国又有什么不同呢?印度给中国什么样的启示呢?本书必将带给读者无限的思索。

上图为印度著名的伊斯兰风格建筑红堡。它坐落在德里旧城东北部,是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国王沙贾汉,仿照著名的阿格拉堡设计建造的。因为它的城墙和内部是用红砂石砌成,所以称为“红堡”。

上图为克久拉霍古迹群的雕像。它建于堪德拉朝代的鼎盛时期,大约是公元950年至1050年间。克久拉霍古迹群完美的体现了庙宇建筑与雕塑的结合,雕塑种类繁多,形态逼真。

上图为顾特卜塔。位于距离新德里15公里处的梅特乌里村,兴建于1193年,大约在13世纪工程完工。据说,1193年顾特卜战胜了德里的最后一个王国,为了纪念这次胜利,立即建造了此塔。

上图为科纳拉克太阳神庙前的雕像。这座神庙建于13世纪,是印度最著名的婆罗门庙宇之一。神庙依照太阳神苏利耶驾驶战车的样子建造,整个神庙像一个巨大的战车。

上图阿克巴大帝陵墓。阿克巴大帝陵墓占地119英亩,是建筑史上的杰作。距离该陵墓1公里左右的地方还有一座玛丽姆陵墓,躺在这座陵墓中的人便是阿克巴大帝的妻子。

上图即为加尔各答大学的一座建筑。加尔各答大学创建于1857年,是印度3所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它是当时英属印度政府仿照伦敦大学的体制创立的大学。

马德拉斯大学是英属印度时期建立的三所著名大学之一,仿照伦敦大学的教育体制进行教育。学校的建筑融合了英国和印度的两种风格,非常的漂亮。

上图为孟买大学的一所建筑。印度孟买大学是英属印度时期建立的三所著名大学之一,仿照伦敦大学的教育体制进行教育。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