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培养孩子的健康积极心理
-
培养孩子的健康积极心理
国家要强盛,“强人”是前提;要“强人”必先要“强心”,要有一种健康的心灵。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是孩子迈向未来成功的基石。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少有挫折感,偶遇挫折也能比较妥善地处理,并能在挫折中学习,把挫折变为动力而取得补偿或升华的效果。相反,心理不健康者,没病找病、自寻烦恼,在心理健康者心目中并不认为是障碍的,他可能认为是不可逾越的深渊。这种人在重大挫折面前没有不出乱子的。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呢?应该让孩子平时注意个性修养,陶冶性情,培养健康心理。
所谓“强心”,是指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1.树立正确人生观
只有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理想,才不会沉湎于身边琐事和儿女情长,从而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才能豁达大度,忍人之所不忍,处人之所不处,经受得住各种挫折。张海迪之所以身残志坚,顽强乐观,就在于她懂得人生的真谛。
2.接受现实的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仅要充分了解,而且需要坦然地承认及欣然接受。因为在个人所具有的条件中,有很多是不能改变的,如容貌、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等。如果只了解自己而不能接受自己,势必增加个人的不安与痛苦。有些人狂妄自大,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愤世嫉俗,是因为缺乏自知之明;另有一些人过分自卑,觉得自己在社会中毫无价值,是因为憎恨、拒绝自己。一个人只有欣然接受自己,才能避免心理冲突,耐受现实挫折;唯有接受现实的自我,才能根据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创造出理想的自我。
3.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
人应该有超越现实的理想,但不能总在梦幻之中度过,更不能不顾现实可能去蛮干,否则就要碰得头破血流。一个人只有眼睛望着理想,而双脚踏着现实,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此,就要了解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是什么,哪些是环境所允许的,哪些是不允许的,其发展变化趋势如何等等。要善于将个人的优、缺点与环境的利、弊四个因素综合起来分析,以扬长避短,挖掘有利因素,发挥个人的优势,一方面与命运搏斗,改革客观,另一方面调整主观,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准,以避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情。
4.在事业中获得心理的乐趣
每当我们完成一项工作,一种轻松喜悦之感便油然而生。克服挫折越多,工作成绩越好,这种自慰感觉便越强烈。工作可以使人发现自己的价值,产生成就感,并获得社会和团体的承认,因而对维护个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益处。一个在事业上入了迷的人很少有这样那样的苦恼。一些西方国家,有所谓“工作疗法”与“职业疗法”,就是通过有组织的工作或职业活动,使心理失常者获得成就上的满足而达到正常适应的目的。
5.多参加集体活动,主动与人交往
我们常见的心理不健康多在情绪上有很大困扰,而情绪的困扰又多半表现在人际关系上,轻则自己有孤独、恐惧、焦虑之感,重则对人有怀疑、敌对、攻击之举。这是因为人有交际的需要,与亲属、朋友、同学、同事交往能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个人的苦闷有地方倾诉,不易积存郁结。性格孤僻者,与他人老死不相往来,遇到挫折便会感到有苦无处诉。如果经常参加一些职业性或学术团体的活动,不但能密切与他人的关系,还可以获得学习与发展的机会,当然挫折感就会少了。
6.多参加文体活动,注意用脑卫生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工作学习之余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使紧张刻板的生活得到调剂,不但能消除疲劳,还能松弛情绪,焕发精神,解除苦闷,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生活的乐趣。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规律而有节奏的生活,正常而活泼的娱乐,将使人身心更加健康。7.家长身体力行
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家长应身体力行,因为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1)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其一,父母与孩子进行经常的、有效的沟通,有利于父母改进教育方式,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于消除、缓解青少年的焦虑、紧张、苦恼及孤独压抑的心理。
其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于孩子避免形成胆怯、缺乏自信、情绪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2)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与适度期望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一,略高于孩子现有水平,但又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期望,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处于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
其二,对孩子要求和期望过高,使他们总不能达到目标,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缩、焦虑、压抑等消极心理。
其三,对孩子要求、期望过低,会使孩子缺乏上进心和自信,阻碍他们正确认识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3)和谐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其一,家庭气氛愉快轻松,有利于松弛青少年的紧张和不安。
其二,父母之间的良好婚姻关系为青少年提供了平稳的生活环境。
其三,父母之间一致的管教方式,使青少年有确定的行为规则。
其四,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关心和支持,有利于青少年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保持愉快、乐观、积极的心境。
(4)对孩子专制、溺爱、放任的家庭均不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其一,在专制型家庭里,家长是绝对权威,子女要绝对服从。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少年很容易形成被动、胆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为。
其二,在溺爱型家庭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为重,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中,青少年很难真正长大成熟,往往依赖性较强而独立性较差,任性、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其三,在自由型家庭里,父母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暇或无力顾及孩子,许多事情要靠子女自己面对和处理。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青少年,一般说来独立性和适应性较强,但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与监控,也容易出现意志涣散、人际交往过于随便、自由散漫、难以抵御不良影响等问题。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