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2节 从小培养孩子的善良
-
从小培养孩子的善良
善良是人性的一种美德,然而当今有些学生受各种不良的影响缺失善心、善举。我们的学校和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孩子,传播善良的种子,让善良这朵绚丽之花在每个人的心灵里绽放。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圣贤的话讲得何等的精辟!对于普通人,行大善力不从心,捐出千百万,盖几所希望小学,收养一百个孤儿,很难做到;唯有小善,人人皆可能,拧紧滴水的水管、乘车按次序、把座让给需要的人、捡起妨碍通行的一块砖,寒冬的夜晚在地摊上买东西的时候不讲价能多买别少买,一句问候、一个微笑,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只需要我们的一点爱心,一点理解,一点责任,就能成就。坚持去做,久而久之就成为生活习惯了。在物质的天空下,竞争的社会里,呼唤彰扬这众人都能做的“小善”,使之成为缔造和谐社会的基础,已经显得十分紧迫了。
有一个小男孩,在他7岁生日宴会上恰巧与另外两个过生日的孩子在一家酒店的餐厅里相遇。偶遇使孩子们快乐无比,父母们也高兴地让三个小寿星坐到了一起。酒店的老板兴致勃勃地提出要给他们赠送生日礼物,但前提是孩子们必须展现自己的才华。孩子们即兴表演了自己的节目。酒店老板拿出了礼物,其中的一支漂亮的玩具枪吸引着三个孩子的目光。
老板提出,他将问一个问题,回答得最好的孩子将优先挑选礼物,因为三个礼物中那玩具枪是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老套:你的理想是什么?第一个孩子说要成为一名警察,第二个孩子说要做公安局局长,他们的回答使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轮到那个7岁的小男孩了,他站起来,小小的餐厅里显得异常安静,小男孩的亲友们的目光格外殷切。他用清亮的声音说:“我的理想是,永远和强强一起上厕所,但理由我不会说的。”没有人知道男孩为什么会说这种话,男孩的父母以最快的速度带那个男孩离开了那里。在离开餐厅时,男孩的手又轻轻地托起他妈妈的胳膊,这个习惯性动作使他妈妈的心隐隐作痛。
他妈妈和孩子没有回家,在一片小树林里走着。这里没有嘲笑,没有伤害。“妈妈,你记得强强吗?我幼儿园的同学。”男孩握着他妈妈的手说。
强强是三年前从五楼阳台上掉下来的一个小男孩,当时伤得很重。那次意外给他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他的腿软弱无力,在学校上厕所的时候,总是跪着上,而男孩承担了扶助强强上厕所的工作。妈妈终于知道了,男孩搀扶强强上厕所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才会不经意中那样托起妈妈的手臂。
我们常常听到母亲们的抱怨:孩子如何不关心母亲,有的甚至打骂母亲。母亲用乳汁养育了孩子,孩子却忘恩负义。
有一个男孩,满口脏话,经常欺负女生,甚至对女老师也不恭。他的母亲也多次向老师哭诉,这孩子如何对她无礼。虽经老师教育,但收效甚微。看他的样子,瘦瘦弱弱,并不是那种天生一副野蛮相的孩子。原因究竟在哪里?直到有一天老师去家访才恍然明白。那天开门迎接老师的是他的父亲,老师便随口问了声孩子的母亲在哪里,他的父亲则轻蔑地说:“还瘫在床上呢,死猪婆!”父亲如此当着孩子的面,而且不顾有外人在场侮辱自己的妻子,怎么可能在孩子心中树起母亲崇高神圣的形象呢?孩子又怎么能很好地去尊重他周围的女性呢?老师愤怒至极,当着孩子的面批评了他的父亲。这位父亲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感到惭愧和后悔。他向妻子道歉,后来学会了尊重妻子。这个孩子的毛病也慢慢改掉了。
善良的情感及其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必须在童年时悉心培养,否则难有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应当在童年就上完情感的学校——进行善良情感教育的学校。”父母怎样培养孩子学会善良呢?
1.父母平时要加强教育
孩子们善良的愿望,来自对那些内心痛苦和不幸人的同情。父母要使孩子从内心感到,自己身边还有许多需要给予帮助、关怀和同情的人。要使孩子的良心不允许他对此视若无睹。另外,要使这种愿望变成行动,为人们做好事是陶冶孩子情操的巨大道德力量。当孩子看到伤残人时,父母应教育孩子给他们以同情,并设法帮助伤残人做事情。当看到小朋友有困难时,要上前慰问并帮忙。通过这些小事,使孩子看到自己对别人负有一种责任,这样他善良的愿望就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求,成为其精神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再有,要让孩子学会体察日常相处的人们的痛苦、忧愁、悲哀和恐慌,也要采取办法,使孩子把自己放在需要同情帮助者的地位,体验他们的感情,并把别人的痛苦看成自己的痛苦,这样,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给孩子以教育,使孩子具有一颗关心他人的爱心。
毛泽东讲:“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如果将小小善举变为日常行为、处世的习惯,一辈子做好事恐怕就不是难事了。
善良的情感及其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必须在童年时悉心培养,否则难有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应当进行善良情感教育。”查尔斯·赫梅尔说:“我们的星球,犹如一条漂泊于惊涛骇浪中的航船,团结对于全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人类未来的航船不至于在惊涛骇浪中颠覆,为了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地球之舟”合格的船员,我们有责任培养好自己的小水手,让他们拥有勇敢、坚定、机智的美德,同时也让他们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懂得善良、同情、友爱、关怀……一个孩子假若没有善良,没有给予他人的真正发自肺腑的温暖与关爱,那么,他的聪明、勇敢、坚强、无所畏惧等品质越是卓越,将来对社会构成的危险就越大。
2.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爱”的教师,孩子正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家庭之爱,并且学会爱别人。父母相互尊重相互热爱,教育孩子热爱并尊重他的父母,因为孩子正是从爱父母开始扩大到爱老师、爱科学、爱他人、爱祖国的啊!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去爱别人的。
3.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从父母恩爱、彼此尊重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对家人温和亲爱,对外人也谦让有礼。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当一年级新生入校时,总要在校门上悬上大幅红字标语:“孩子,请爱你的妈妈!”因为“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就是母亲”。爱妈妈是“爱”的萌芽,“善”的开始。父亲教孩子尊重妈妈,不要对妈妈高声大嚷,不要嫌弃妈妈的唠唠叨叨——因为这也是妈妈的爱。父亲教孩子关心妈妈,关心妈妈的身体。在妈妈遇到困难的时刻,站在妈妈的身旁说:“妈妈,不怕,有我在这里。”父亲教孩子感谢妈妈,感谢妈妈为了他付出了自己美丽的青春和宝贵的一生。如此可以培养孩子细腻温柔的爱心。
4.父母对周围人应表现出真挚的同情,并帮助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父母还应以自己的善良教育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要热忱支持孩子的“献爱心”活动,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学校、社会经常举行为希望工程、为身边不幸的同龄人献爱心的活动,父母应支持和参加。
从今天做起吧,当善良成为一种习惯时,你将发现孩子们会不满足于这些,而去做更有利于他人的事。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