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求人,不如求己

遭遇了家庭变故,遭受了人情冷暖,何鸿燊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什么叫人情薄如纸。世上的人,大多以圆滑为智慧,以势利为成熟,更以短暂的成败来论断英雄功过。虽然小时候一度锦衣玉食、无忧无虑,可此时父亲外出另谋新生,与逃债无异, 母亲冼兴云过起了老妈子的生活,全家人已经进入了孤儿寡母共同养家糊口的凄惨生活模式。

经受了波折与打击,再次回到皇仁书院的何鸿燊,一改往昔放荡不羁的秉性,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不但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高质量地完成,期末考试成绩也从低谷瞬间升级到巅峰。第六年的学习结束后,皇仁书院里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何鸿燊,这个曾经的后进生,竟然获得了本年度的奖学金!

何鸿燊在皇仁书院中的突出表现,成为当时教师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何鸿燊的进步是献给母亲最好的答卷,他也有了报答母亲的资本——奖学金。

母亲对何鸿燊能够浪子回头已然心存慰藉,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儿子居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最差劲的学生成为奖学金的得主,进步太惊人了。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外界的表扬,何鸿燊从未表现出半点的骄傲情绪。

事实上,在何鸿燊看来,他已经肩负起了养家的重任,理应这样去做。他将自己能够取得奖学金归功于默默奉献的母亲。这并非是他对母亲的吹捧与安慰,在人生蜕变的历程中,母亲的榜样作用确实对何鸿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与成绩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何鸿燊的朋友圈。重返学校后,何鸿燊便逐渐疏远了往日的酒肉朋友,他的圈子内多了些孜孜进取的正能量伙伴,霍英东便是其中之一。

多年以后,何鸿燊面对记者回忆起这件往事,体悟着自己当时的学习动力,他说:“我发誓要成功,这是一种挑战,但真的没有报复亲友的成分——发愤无论如何还是为自己好。我的意思是,无论如何,没有人喜欢贫穷而无能的朋友。”

何鸿燊面对记者,还曾大谈自己 13 岁时的坎坷之路给自身填充的斗志和力量:“我的字典里真的很少有个‘不’字,但就有个‘变’字。

我很喜欢挑战, 这和做生意一样,遇上任何棘手的问题, 我很少肯说不。 ”

冼兴云在和何世光分别以后,何世光之前的无数朋友都与她形同陌路。往日里,这些人来到何家,“嫂夫人”“何太太”之类的称呼叫得一个比一个亲切,而此时却对何家人不理不睬。冼兴云很清楚,家庭失去了男人,地位便一落千丈。可她毕竟是何世光的妻子,服侍了何世光那个优秀的男人多年,耳濡目染,她的性格中也多了几分强势。

冼兴云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家庭遭逢变故时,她没有像大小叔子那样选择自尽解脱,更没有贪恋昔日的豪宅大院。她很坦然地住进了平民房里,过上了缝缝补补的生活,担起了教育子女的重担。虽然她也曾向何世光的亲友求助过,但无数封求助的信笺均石沉大海。于是,她便索性不再做无用功。既然选择活下来,就要坚持到底。虽然跌倒,也要豪迈地笑。

母亲的意志和品格影响了何鸿燊,他和母亲一样,坚忍地面对一切困难。何鸿燊上了大学以后,曾经一度执迷于基督教,其中所提及的有关接受命运苦楚而能得上天堂待遇的说教,引发了何鸿燊的心灵共鸣。

及至中年,何鸿燊又曾经一度以佛教信徒的身份自居。虽然佛教以赌为忌讳,这与何鸿燊的赌王之称或多或少显示出一定的矛盾,然能够引起何鸿燊对佛教执迷的,仍在于其教义体系中蕴含着的“四谛”之苦。

在学校攻读期间,何鸿燊对历史也颇具兴趣。虽然他具有犹太、荷兰、英国和中国的血统,但他一生都以中国人自视,以中国国籍而骄傲。当他阅读商朝历史时,大概会为太甲崛起与武丁中兴的故事而精神振奋。太甲因王位的暂时失去而重新唤起君临天下的意念,并在周公的帮助下东山再起。在报答周公的同时,太甲没有忘记用同样的方式加强对儿子武丁的教育,以至于商朝历史上又多了一位叫武丁的明君。

何鸿燊此刻的表现,与太甲确实很像。除了悬崖勒马的不俗作为,何鸿燊的生命里也遇见了一个“周公”。这位“周公”,就是商界大佬周埈年。

周埈年的祖父在 19 世纪中期就来到了香港,几乎与何鸿燊的曾祖父何仕文来香港的时间差不多,经过初步努力,其在香港谋得了立足之地。周祖父的长子周少岐不忘父亲的遗志,官拜订立局议员,与何世光一样,政商通吃。

周埈年是周少岐的第七个儿子,他在香港圣士提梵书院获取了毕业证书,并在 1911 年踏上了留学英国之路,在牛津大学学习和研究了长达 4 年之久的法律。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卷入了战争而无心关注学术,以至于大思想家罗素也遭到冷落与封杀。心灰意冷的周埈年毅然返回香港,重温家族梦,以金融和社会保险领域为开端,由此便一发不可收拾。1922 年,周埈年成为香港名绅,先后活跃在香港洁净局、油麻地小轮公司与中华娱乐置业公司的兼职活动当中,还担任过香港船厂公司的董事长。

高手与高手若在一个寰宇之内,不是冤家死对头, 大多会引为知己。周埈年与何世光同为家族梦的缔造者和执行者,同为政商通吃、富贵一时的港区大佬,在关系上最终走向了后者。何家遭遇变故以后,一批批的好友陆续成了墙头草,只有这位周老爷仍旧不遗余力地打听着何家的下落。

周埈年是这样的人,何世光最风光的时候,他也许常常不见踪迹;然而在何家落难的时候,他是最为慷慨的一个。

周埈年的父亲在一次台风中不幸罹难,这更加深了其对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理解与相信。打听到何世光妻儿的住处后,周埈年很果断地腾出了一间大房子,让冼兴云和孩子搬进去住,这让遇难的何家人首次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

其后,周埈年在何鸿燊的学业上大笔资助,直到 1939 年何鸿燊跻身于香港大学生的队列为止。周埈年对何鸿燊母子的帮助,让他们再度品味到人情中温馨的一面, 同时也为何鸿燊的前程,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