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奇迹再现

在伯尔尼专利局 4 楼 86 号办公室,三级技术员爱因斯坦快乐地工作着。他的主要职责就是电力设备专利评估。

专利评估是个技术活儿,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专业都懂,并且都懂得那么深、那么具体,所以专利评估技术人员虽然有专业划分,但他们每天面临的都是不同专业、不同分支的专利发明,很少有一项发明只涉及一个专业。更有甚者,拿来申请专利的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新东西,很难给他划分专业。

所以,一名优秀的专利技术员,除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综合分析思考能力、专业的融会贯通能力、敏锐的眼光、专注钻研的精神……概括来说就是够聪明、有眼光、学得杂、思路广、一根筋,这简直就是为爱因斯坦量身定制的岗位。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瑞士是钟表王国,但很少有人知道,伯尔尼是钟表之都。所以,爱因斯坦在工作中经常接到钟表类的各种专利申请。

在那个时代,不要说是让全世界的时间同步,就算是两个城市之间的时间也没法同步,只能做到大概齐。而随着科学、社会的发展,时间同步这件事儿,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今,时间要是不精确同步,现代社会就玩儿不转了,如果你没意识到,脑补一下银行数据系统, 卫星通信网络, 地面通信网络, 高速、密集运转的火车、飞机等,肯定就明白了。

当时,伯尔尼就出了很多有眼光的人士,他们纷纷研究怎么让不同城市的时间同步,这

种研究甚至成了一种潮流。实际上,伯尔尼市内的时间早在 10 余年前就同步了,用的是电信号。所以,不同城市之间要想做到时间同步,思路一般也是电信号,因为电信号的传播速度是光速,而光速刚好是爱因斯坦感兴趣的。

有的人认为,专利局的工作给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带来了灵感,比方说,在狭义相对论中,他也提到了对表。这就有点牵强了,那广义相对论又是怎么来的呢?另外,全世界那么多专利员,为什么只出了一个爱因斯坦呢?实际上,钟表同步专利之所以用电信号,是因为飞鸽传书不靠谱,成本高,电信号够快、够稳、成本低;而狭义相对论里的对表,是探讨光速的一个奇特性质:速度固定。谈光速固定,没法不谈时间、没法不对表。所以,此对表非彼对表(这些科学问题,我们会在第四章专门探讨)。不可否认的是,专利局的这份工作确实帮了爱因斯坦大忙,让他能养家,不用再为生活奔波,使他能够把有限的精力用在业余爱好上。所谓“饱暖才能思宇宙,饥寒只好问稻粱”,感谢格罗斯曼和哈勒局长。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位三级技术员已经能够熟练、高效、优质地完成专利技术鉴定工作了。一天的工作,爱因斯坦常常半天就能完成,剩下的时间干吗呢?当然是物理。作为一名天生的科学家,只要眼睛睁着,他的脑子就一刻也不会闲着,胡思乱想、推理探析,自己跟自己较劲,忙得很。

何况,他们的“奥林比亚科学院”还有那么多话题要讨论。在奥林比亚科学院期间,爱因斯坦和朋友们的学习、交流,对他思考问题、拓展思路、激发灵感确实有不小的影响。

小爱没机会跟物理界的学者交流,就和几个喜欢科学的热血青年混在一起。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每天过得充实而幸福,甚至感到“欢乐的贫困是最美妙的事” 。 这是真实的感觉, 而不是阿 Q 式的自我安慰, 因为,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探讨共同的爱好,那种美妙的感觉是其他事情替代不了的。所以,在他们的一生中,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他们都把

这个小圈子叫作“不朽的奥林比亚科学院”。奥林比亚科学院研究的东西其实是个大杂烩,科学、数学、哲学、文学都搞, 看斯宾诺莎、 休谟、 亥姆霍兹, 也看马赫、 毕尔生、 阿芬那留斯,读安培的 《科学的哲学经验》 、 庞加莱的 《科学和假设》 , 也读狄更斯的 《圣诞故事》、塞万提斯的《唐 • 吉诃德》,作为一个“科学院”,其研究内容一点也不专业,倒像是不务正业。然而,他们奔放的想象、自由的思想、平等的对话、无拘无束的交流,却是搞科研的黄金条件。因为科学是发现、突破的学问,不能平等交流、不能自由思想,而是压制异见、屈从权威,那就铲除了科学成长所需的土壤,屏蔽了科学成长所需的阳光, 即使偶有理性的种子坚韧地发芽, 也无法生根、 壮大, 更别想成林了。

即使有土壤,产生小爱这棵参天大树也不是必然的,所以,你养护了土壤,却没长出参天大树,也不是你挖掉土壤的理由。显然,爱因斯坦取得的成就和学术自由、思想自由是分不开的。

当然,无论你爱什么,也无论你有多爱,生活才是永恒的主题。为了生活,1905 年,奥林比亚科学院的两个“院士” — 哈比希特和索洛文先后离开了伯尔尼,如此一来,奥林比亚科学院的核心成员就只剩小爱和贝索哥俩儿了。 爱因斯坦很失落, 5月份, 他给索洛文写信说: “你走后,我再没交新朋友。甚至和贝索也不怎么聊了……我快到不能动弹、无所建树、只能对年轻人的革命精神发发牢骚的年纪了。”当然,这只是爱因斯坦所发的牢骚而已,事实上,朋友的离开并没有中断他们的交流 — 他们的交流改成了白纸黑字的通信,这样一来,倒是为今天我们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可靠的史料。

同年3月,小爱希望哈比希特回伯尔尼,他信中说:“请阁下莅临我们无比光荣的科学会议,就可使它的成员增加 50%。”不久,爱因斯坦在另一封信中写道:“亲爱的哈比希特,咱俩之间现在笼罩着一种神圣的沉默,如果我用无足轻重的废话来打破它,似乎是一种亵渎……你究竟在忙乎些啥,您这头冰冻的鲸鱼,干瘪的罐装灵魂片……你为啥还不把你的博士论文发给我 ……我答应用我新写的四篇论文作为回报……”哈比希特不知道,这四篇论文将颠覆整个世界。

几个月后,小爱又写信给哈比希特,这回是劝他进专利局:“你变得太一本正经了,这都是你在那万恶的牲口棚里的孤单造成的。一有机会,我就把你推荐给哈勒,准能把你安插到专利局当长工。到时候你肯来吗?考虑考虑吧,要知道,除了8小时工作以外,每天还有8小时的闲暇外加星期天……”小爱特别珍惜可以独立支配的业余时间,所以,他对专利局的工作还是相当满意的,虽然他的理想是当老师。

在工作日里,爱因斯坦通常会花半天时间完成一天的工作,然后就会陷在被他锯短了腿的那把扶手椅里胡思乱想。说“乱”想,一点儿也没冤枉他,因为他会同时考虑几个问题,当然这些胡思乱想中也包括他拿手的思想实验。所谓思想实验,也叫理想实验,就是用想象力和逻辑去搞实验。这些实验多数是现实中无法做到的,或者现实世界提供不了理想的实验条件。

当然,也有现实中能做到,但用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解决更方便快捷,比方说,用刀可以切开猪肉,然后可以想象一下,要是不小心切到手指,手指也会被切开,所以不需要真的去做实验也可以下结论:刀可以切断手指,要小心!

我们比较熟悉的思想实验就是伽利略所做的“双球实验”,该实验是为了验证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谁重谁先落地”的说法正确与否。实际上,伽利略没有像传说中那样,去比萨斜塔扔铜球,爬那么高没什么好处,再说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呀!所以,略哥只做了个思想实验:如果真的像亚里士多德同志说的那样,重的下落比轻快,那我把重的和轻的绑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怪事发生了,从逻辑上讲,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

A:重的轻的合体,当然更重,下降得一定比那个重的更快。

B:重的还打算像以前一样快,但轻的跑不快,拖了后腿,所以,速度应该比轻的快点,比重的慢点。

以老亚的预测为前提,逻辑推理毫无问题,却同时产生了两种相反的结果,所以一定是前提错了 — 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

这就是思想实验的好处,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真是居家旅行,科学研究必备良药!

当然,有时候光靠想象也不行,还得拿起笔和本子写写算算,门外一有风吹草动,必须立即把本子关进抽屉,可不能辜负了领导的殷切期望啊!实际上,哈勒局长何尝不知小爱同志在干什么?只不过小爱工作也干得不错,闲暇之余搞个物理也不算什么坏事,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闻不问了,这才是英明的机关领导嘛!

爱因斯坦搞物理,注重理论协调,善用逻辑演绎,这样得出的结论,内涵更深刻,体系更完整,理论内部更自洽。

逻辑是思维的规律,也就是说,人脑进行思维,必须遵从这个规律,才有可能得出靠谱的结论,它的基本原理很简单,但深刻理解和完美运用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亚里士多德完善了形式逻辑学,欧几里得则将它的运用推向了成熟。我们来复习一下形式逻辑学的分析工具 — “三段论”,它由大前提、小前提推出结论:大前提:专心工作、不搞宫心计的人得不到提拔。

小前提:你专心工作,不搞宫心计。

结论:你得不到提拔。

虽然这是普遍规律,但有时也会出现奇迹:专心工作、不搞宫心计的你被提拔了!这个概率就算只有十亿分之一,作为一个科学理论,它也站不住脚。上述命题的问题出在哪儿呢?就是大前提不靠谱。

只有在大前提、小前提完全正确的情况下,才能得出完全正确的结论。所以我们要对一件事作出逻辑推理时,首先要仔细检查逻辑起点是不是靠谱。那么,怎么保证前提正确呢?欧几里得的办法是用无须证明、也没法证明的最浅显、最简单的真理作前提。比如:整体大于部分、凡是直角都相等、任意两个点可以连成一条直线等。这样的道理不证自明,我们管它叫“公理”或“公设”。

欧几里得摆出5条公理和5条公设, 并用缜密的逻辑演绎, 步步为营,推来导去,构建了一座辉煌的数学大厦 — 《几何原本》,这是数学和哲学两个学科里的双料巨著,它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完成了对空间的认识,它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所取得的成就,更在于它所使用的方法——公理演绎法。

从公理、定义出发,论证命题,得到定理的方法,是人类理性的一次革命。杨振宁认为,中国受《周易》影响,西方人受《几何原本》影响,这是现代科学发生在西方,而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原因。

爱因斯坦就是“逻辑演绎界”里的绝顶高手,他大部分重要的理论突破,都是用这种优雅的手法实现的,其简洁的原理、严谨的逻辑、深刻的内涵、美丽的数学、惊世的结论,都令人叹为观止。

时光飞逝,1905 年转眼就来到了。爱因斯坦这个三级技术员的幸福生活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混迹于公务员队伍,做着按部就班的工作,过着波澜不惊的日子,计算着看得见的前途,很容易让人接受现实,融入市井,掩埋那曾经让人心跳的斑斓梦想。然而,当年那个追光少年的梦,

仍然在燃烧,并且越烧越旺,越照越亮。

如果我以光速追赶一束光, 会看到振荡不前、 原地踏步的电磁波吗?不会的!麦克斯韦方程预示,光速是固定的!不管你怎么运动,也不管光源怎么运动,你测量的光速,都是 299792458 米 / 秒。让这位三级技术员操心的,不止是光的速度,还有光的性质。光真是一个让人着迷的精灵,她无声无息,却神速无敌;她轻盈靓丽,却直来直去;她明朗优雅,却深奥神秘……如果你热爱自然,却没被光迷住,那只能说你没抓住重点,因为光是打开无数自然奥秘的万能钥匙。

现在,爱因斯坦拿着这把钥匙,伸向了两把锈迹斑斑的大锁。随着两声不易察觉的咔哒声,锁开了,1905 年因此而光芒万丈!

遥想 1665 年, 牛顿暂别剑桥大学, 回到故乡沃尔索普农村躲避瘟疫,百无聊赖之间,他埋头做了一番学术研究,1666 年,他灵感爆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构建了微分学思想,构思了光学原理,在力学、数学、光学这三个领域作出了开创性、基础性的贡献,直接加速了人类科学、思想的发展进程,这两样加速了,人类的发展也就加速了。于是,1666年又被称为牛顿奇迹年。

牛顿于 1666 年的科学贡献是空前的、无人能及的。这种等级的伟大智力成果可遇不可求,何况是集中在同一年 , 由同一人撷取的,所以没人会奢望第二个奇迹年,哪怕是给一万年的期限。然而,幸运的人类

只等了 239 年 — 1905 年就低调、从容地到来了。

这一年,爱因斯坦这个专利局三级技术员完成了 6 篇论文:3 月, 《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提出光量子概念,给出光子能量公式 E=h ν,完美解释光电效应。

4 月,《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创造了一种测定分子大小和数量的新方法。

5 月, 《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止液体中悬浮小粒子的运动》,解释了布朗运动,终结了物质是否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争论。

5 月, 《布朗运动的一些检视》,进一步充实了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

6 月,《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创立狭义相对论。

9月, 《物质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 , 完美诠释了质能关系,得出永垂不朽的质能公式 E=mc 2 。

这 6 篇论文,为物理学三大领域:物质结构原子论、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奠基,还顺便为统计学等其他学科作出了卓越贡献。这 6 篇论文够得上4个诺贝尔奖。 而狭义相对论的分量, 更不是诺贝尔奖能撑得起的。

因此,1905 年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它与 239 年前的 1665 年遥相呼应,共同成为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两座通天灯塔。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