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实施意见》)后,新高考改革方案,引起社会热议。对于《实施意见》提到的扩大高考公平的举措,舆论一致赞成,而对于此轮改革,将考试招生改革的重点集中在考试改革,而较少涉及考试、招生相对分离的改革,舆论的争议却很大。在有专家对此轮改革“只走了半步”,没有推进考试招生分离感到遗憾时,也有人认为高考改革要适合我国国情,目前进行录取制度改革,时机并不成熟,还有人干脆指出,所谓进行录取制度改革,就是照搬美国高校录取方式,而这一方式在中国行不通。 其实,对于考试招生相对分离的改革,之所以社会很关注,是因为过4年来,这是一个十分鲜明的高考改革指导思想。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高考改革思路是“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可这次《实施意见》中,只是提到:“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究竟难在何处?有关部门,究竟有何顾虑?在笔者看来,这和我国社会对考试招生相分离的录取制度了解不够有关,一些反对录取制度改革者,并没有分析招考分离录取机制的实质,片面认为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就是取消高考;没有了分数作为重要录取依据,在缺乏诚信的社会环境中,招生必定腐败、更加不公平。真是这样吗? 我国高考改革反复折腾的历史教训 媒体在报道这一轮高考改革时,都提出这是一次全面、系统的改革,但客观而言,《实施意见》提到的改革举措,大多是对过去20年已经在各地进行的改革的汇总,包括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外语科目两次考、文理不分科改革等等,只是有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力度,有的从地方层面的探索上升到国家层面,像外语科目两次考,有的省份此前对外语口语实行两次考。 而观察过去20年,我国各地的高考改革,可谓眼花缭乱,不是没有动作,而是动作频频,高考科目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调整,从7门到6门,再到90年代推出3 X,3 1,3 2,实行分省命题,2000年,上海、安徽等地还推出了春季高考,所谓给考生多次选择机会,2003年,22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改革,直到2014年,试点自主招生高校已经达到90所。 可是高考改革,却没有带来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格局的改变,甚至可以说,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倾向有增无减,根本原因在于上述这些改革,并没有触及录取制度改革。主要内容就是科目调整。 2000年试点实施的春季高考和2003年试点的高校自主招生,本来是希望突破集中录取制度的,但走向令人遗憾。春季高考在北京、内蒙古、安徽只推行了几年,就被取消,最后试点的省市就只剩下上海一家,原因是,这一考试,定位为为往届生提供多一次机会,只有少数地方院校参加录取,直接了当地说,就是落榜生的考试,可想而知其吸引力。虽然笔者一直提议,应该开放给应届高中毕业生,所有学校都参加录取,可一直坚持春季高考的上海,到2014年只有几百人报考时,还没有将其开放给应届生,参加录取的本科院校也只有几所。为什么这样设置?有关部门和学校的顾虑是,如果名校也参加春季高考录取,那么,很有可能有的学生参加秋季高考被录取后,放弃报到,半年后再参加春季高考,以便进更好的学校。这显然增加学校的招生负担和压力。 2003年开始试点的自主招生,现在被不少人拿出来诟病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但其实,笔者从自主招生改革一推出起,就指出这根本不是自主招生,而是“伪自主招生”。真正的自主招生,应该是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但我国试点的自主招生,只是给高校有限的招生自主权,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只是获得该校的录取优惠加分,在参加统一高考之后,要填报志愿,达到该校承诺的录取条件之后才被录取,如此操作的自主招生,并没有打破单一的分数评价标准,学生还是会以准备高考为主,同时让自主招生变异为高校抢生源的手段——由于规定学生必须把该校填报在第一志愿或平行志愿A志愿位置,每个学生的选择权有限,因此,在高考前的学校测试,不论是联考还是单独考试,有关高校都通过故意撞车的方式限定学生的考试机会。 由于录取制度没有实质突破,每个中国考生,都要参加高考、通过教育考试部门集中投档(自主招生学生结合自主招生优惠,按规则投档)之后,由高校进行录取,因此整个高考录取,仍旧强调分数标准,所有学生被纳入一个分数跑道竞争,于是基础教育成为竞技教育。大家所见的是,围绕竞技化的基础教育,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打造超级中学,成为竞技教育的金牌大户,而学生则把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高考科目。 毫无疑问,如果继续延续只改科目,不动集中录取制度的高考改革思路,基础教育的应试局面难以改变,关注高考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论取消文理分科,还是外语多次考,都属于科目改革、考试改革范畴,假如高校录取制度不变,依据总分进行录取,改革改革所要达到地打破应试教育格局的目标,将很难达到。如果不愿意打破这一格局,那是另一回事了。 录取制度改革不是取消高考也不是不看成绩 对于录取制度改革,反对者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离开了分数这一标准,高考的公平底线在哪里?必定腐败横行。二是统一测试成绩在国外名校录取中也很重要,一味提打破分数标准没有多大意义。简言之,就是高考改革不能“取消高考”,也不能“取消分数”。 可问题是,谁说过改革录取制度,就是取消高考?谁说过高校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统一成绩成绩就不重要?呼吁打破高考录取“唯分数论”者,从来没有说要取消分数——“唯分数论”和“取消分数”,这分明就是两个极端,用取消分数来质疑反对唯分数论者,可以说是胡搅蛮缠——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并不是取消统一高考,高校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是指每个学校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各校的评价各不相同。实行考试招生分离,是在保留统一高考基础上,改革高校的录取方式,不是由教育考试部门按照学生的高考分数、结合志愿投档,而是考生根据学校提出的申请成绩要求,自主提出申请,大学结合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测试成绩、大学面试考察等进行多元评价、录取。 举例来说,如果地的语数外统一测试成绩总分为450分,其他三门科目(物理、化学、生物等)每门计100分或者按等级(A、B、C计分),高考成绩公布之后,集中录取方式是,计算学生3 3总分,然后从高到低排序,学生根据自己的成绩、结合学校提出的科目要求、等级要求填报志愿,教育考试部门再根据学生的分数排名,结合志愿投档,高校在投档进来的学生中录取。按照这一录取规则,各校的录取规则必须大致相同(比如按总分录取,或者语数外3门按总分,其余三门看等级),根本不可能出现某校某一专业单独提出某个科目和分数要求的情况,否则就无法排序投档,最后,学生还是被纳入一个标准体系排队。 而如果实行高校自主录取,则是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大学自主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要求,提出申请者的成绩要求,比如,北大提出,历史系专业招生,需要语数外三门总分400分,历史科目A,清华提出,建筑系专业招生,需要3 3总分700分,选物理科目,物理科目达A,如果学生的成绩达到多所学校的要求,可自主申请若干所大学,大学独立进行录取。按照这一方式,统一测试成绩是不是保障了基本的公平?名校在招生时,其成绩要求并不会低,但各校、各专业的要求(包括总分要求和科目要求)都不同,这是不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 这次《实施意见》中提到的在高考之后进行自主招生,要求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如果能采取上述方式,将给社会传递正确的多元评价体系认识。让公众清楚地知道,高校自主招生、多元评价,不是不要统一测试成绩,但这不是唯一的标准,各校、各学科专业的录取要求各不相同,不是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其实,香港地区在内地的自主招生,就是这样进行的,在我国内地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学校提出申请者的成绩要求,达到要求的学生自主申请。通过这种方式,实行自主招生的港校在内地招到的了优质的学生,与此同时,也出现拒绝内地状元的事——因为状元外语口语不过关,不能适应其全英文教学的要求。这在按分数从高低录取的集中录取制度中,是不可想象的。 高校的多元评价体系建立的优势,还体现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录取,比如,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只用统一测试成绩,结合学业水平测试进行录取,学校不必再进行测试;高职院校,可以接受学生用学业水平测试成绩进行申请,实行申请入学、注册入学,这就把相当数量的学生,从高考中解放出来。我国高考的大问题是,90%的学生被前10%的学校、学生“绑架”,不管你考地方本科还是高职院校,都考一张试卷,而美国想进前10%的学校的学生,学习也会很辛苦,可其余80%多的学生,则不会裹挟进名校的战车,他们有更多属于自己的选择。当然,这不是升学考试招生制度所能全部解决的问题,还与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有关。 行政主导是考试招生腐败的根源 对于录取制度改革,社会舆论最担心的是会制造招生腐败,影响公平。因此要慎之又慎。慎重改革当然是必须的,但有意思的是,我国过去20年的高考改革,有多少是慎重出台的?像江苏,曾经在10年内出台了5套改革方案。概括起来,在录取制度改革上,根本没有实质性改革,可以说是裹足不前,而在科目改革上,则是说改就改,改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更耐人寻味的是,对于说改就改的科目改革,有人还把责任推给呼吁进行录取制度改革的教育人士。 这是由于改革就由行政部门主导,而行政部门主导的考试招生,形成的权力架构是,行政部门掌握所有录取的核心权力,进而,突破录取制度十分困难,能够进行的改革,就是在行政权力不调整下的科目改革、考试改革了。这本质是行政权力不受制约,由行政主导的“改革”,没有民主决策机制。 在反对录取改革时,不少人列举出当前高考中的腐败、不诚信问题说明招考分离不可行,比如高考作弊、加分造假、自主招生腐败,可反对者是否想过,这是在集中录取制度下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在招考分离下出现的问题——集中录取出现腐败问题,恰恰表明集中录取要打破,怎么能论证出要坚持集中录取制度呢? 自主招生的问题,前文已经谈到,这根本不是自主招生,是和集中录取制度嫁接的“伪自主招生”,只是对考生一定的高考录取优惠,其性质和高考加分相同。而出现在高考加分中的造假、腐败丑闻,根源在整个加分就由行政部门主导——由行政部门认定,加在高考总分上,要求高校必须接受、认可。现在加分出了问题,对此实行的是行政治理,方法就是取消,取消加分当然可以消除加分的造假、腐败,可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所有高校就用考试分数来评论录取学生,学生真实的个性和特长从何体现?符合教育规律的治理逻辑是,应将加分从行政主导(行政确定加分项目、行政进行加分认定、行政投档)转为学校自主招生、多元评价,可大家不信任高校自主招生,而是依旧依赖行政治理。 (责任编辑: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