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墙采用浅色调,屋面采用轻质保温隔热材料,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同时设置大面积室外展厅。造型简约,避免大量装饰性构件的使用,并在建设中尽可能做到就地取材。 应用重力雨水排放系统,同时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及配水件,采用感应式水嘴可根据需要任意调节出水流量。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同时注重可变化空间设计,其灵活隔断空间比例超建筑面积的23%。 31号 工业博物馆 设计整体规划分成两轴:北南轴是引导人们从入口广场走进建筑内部;东西轴是结合环境利用建筑屋顶提供绿化和室外展示平台同时引导着人们。 两轴的交汇点在公共空间,同时发散了三个节点作为博物馆的三个展览空间,可独立可开放。 北部入口引导人进入室内大厅,右边属于后勤办公区域,地下室是库房,左边是利用半覆土建筑作为体验馆和文化展示馆。 二楼和三楼形成三个可独立可开放的展厅空间,通过公共空间来连接。 32号 重庆工业博物馆 本设计以“掀起的草皮”隐喻未来工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将设计于地表之下的整个建筑体量一分为二馆,并将北侧一馆体量“掀起”,形成开放的入口与地面交错的关系,同时亦将其下隐蔽的空间留给公众和环境。 建筑主要分为上馆、下馆两部分。 上馆底部的穿孔板表皮采用模拟天空的图案,以呈现被上馆遮蔽的天空。 下馆置入地面以下,土壤的包裹大大提高了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从而降低了建筑运行的能耗。屋顶的天窗与四个采光中庭为下馆地下空间提供良好的采光和通风,并增加了其空间的趣味性。 展厅的概念来源于“工业流水线”——参观者被模拟为“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被传送至各个展览区,参观完成后再回到传送带至下一个展区。上下馆展厅均为U字形流线。 33号 绿·厂 本设计从场地现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提取大渡口区最具特色的厂房为基本元素,在简洁大气的大地景观烘托下突出工业时代记忆在当下新生的主题。 首层由接待厅、临时展厅、学术报告厅以及配套设施组成。南北两侧的景观草坡上各有两条通往三层的坡道,增加观赏的趣味性,同时完成进场和散场人群的分流。 二层由固定展厅、图书阅读区组成,两个展区由中间的通高门厅自然分开,由门厅上空的回廊连接。 三层由独立的两个体量构成,北面是研究中心,南面是餐厅。主入口前广场处两个独立的路径贯穿这两部分,在门厅屋顶处形成公共空间。整个场地的路径吸取传统园林手法,步移景异,跌宕起伏,变化丰富。是对公园原有古典园林的尊重和提炼,临湖设计散步路径,保留原有树木,使绿色真正落到实处。 35号 沙漏 本设计寓意沙漏,以时空记录者的身份述说工业变迁的源远流长。 参观者通过一层的电梯到达三层突出屋面的玻璃观景连廊,在体验大渡口公园美丽景致后进入展馆参观。三层至负一层为1:12的旋转坡道相连,参观者于轻松氛围下逐一鉴赏展品。 在靠近中庭的通高空间内摆放大型展品,参观者随着坡道盘旋而下,可以对展品进行多角度品鉴。全部展品鉴赏完毕后,参观者通过负一层室内延续到室外的铁轨结束行程。 建筑体量在北侧与地面形成的夹角引入自然风,通过中庭空间组织空气流动。建筑立面上大小不一的管道起到双层幕墙的作用,冬暖夏凉。 在选材上,以暗红色耐候钢为材质的粗大钢管表现“昔日钢城”;以不锈钢钢管寓意节能减排的当代主题;以绿色立体墙面表现“生活品质之城、新兴产业之区”的未来。 文/重青记者 曾觅 付小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