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号 公园绿廊,从钢厂到公园 该设计的主体分别以“沉入”和“漂浮”两个手法去处理,通过大尺度的悬挑梁来体现钢的概念。 “漂浮”的体量能有效地阻挡重庆剧烈的日照,同时引导来自湖面的风进入到建筑中,“沉入”的体量则利用湖水来大量地减少空调等能源的浪费。 在空间的组织上,将展览空间的大小与重钢历史发展的高潮和低潮相结合,从地下的低潮体量,一直到漂浮的展望未来的体量。 10号 记忆·生产线 重庆钢铁厂对于大渡口区意味着城市的记忆。设计者试图通过设计一座新的工业博物馆给市民带来记忆,这些记忆包括能亲身触摸到从重钢旧厂收集回来的铁轨,也包括来到工业博物馆获得的新的交往体验和屋顶花园美丽怡人的湖面景色。 本设计以生产线作为设计构思,工业博物馆像一条记忆的生产线,联络了市民与工业工艺流程,联络了建筑与自然,也联络了大渡口的过去与未来。 屋顶广场是此方案的另一主要思路。屋顶广场能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也成为公园内的制高点,同时,环绕屋顶的铁轨和屋顶的工字钢座椅材料都将取自重钢搬迁时的废旧材料。布局与旧基地相融合,保留了原有游泳池是对旧场地的尊重,是公园环境机理的延伸。 工业博物馆主要由五部分功能组成,分别是办公部分、展览部分、后勤部分、公共活动部分和地下停车部分。 11号 印迹·工业历史文化中心 基于场地现状,如何在展现钢铁文化时又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是该项目的出发点。本设计提出了“印,迹”的出发点,通过印章的体量形式展现重庆钢铁厂在重庆的重要地位,“迹”代表有迹可循,是对已经搬迁的重庆钢铁厂的的象征,象征钢铁的生产流程。 在设计上,采用底层架空的方式留出空间,保留原有地表绿化,将树木移栽到屋顶,形成空中花园,减弱大体量的环境破坏。 主体为钢结构,与玻璃材质对比,表现结构美感。采用双层穿孔金属板表面等绿色节能手段,在技术上体现良好的环境互动关系。通过建筑的处理,完成从工业到公园的转换,底层设计成市民广场,展现后工业时代工业与环境与城市的良好关系。 13号 差异共同体 建筑的公众性是本设计的出发点,期望将建筑融于环境中间,建筑变成了同环境的竹、桥、水、柳树、荷花中的一部分,建筑和它们是处在同一个层级,而不是凌驾于环境之上。 功能的设计上将大约4000平方米的展馆部分抬升到空中,将办公和车库部分埋到负一层,而中间层则是架空层作为开放的平台。 通过一条沿着地块曲线绕行的缓坡连接各个展厅,漫游其中充分体会移步易景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同时坡道又与重庆的梯坎、桥相呼应。 建筑形体的灵感来源于重庆的山水:通过木构架的增减从而形成连绵起伏的山,将台地进行切割从而形成重庆的两江交汇的意向,伸入水面的台阶是重庆码头的缩影。 建筑的材料运用代表未来的玻璃和抛光的钢材与代表传统的木材,建筑的构造上提取传统的建筑元素形成构架。 14号 钢·花 这个设计,如果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的话,那就是“表演”。它在表演着它的形态、空间和即将被赋予的历史。 在基址的旁边有一片荷花,或开或败。于是设计者企图以“钢·花”的形式把博物馆消融在这片开阔的景观之中,通过一种连续的形态和稳定的结构,获得与环境景观的微妙联系。 铁浆浇筑成模的时候,铁浆在这个过程之中非常富有流动性,所以博物馆的每一处空间都被设计得很强烈很高调和毫无阻力。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和承载了未来的建筑。其中重要的一种手法是在博物馆的外墙上镌刻着重钢从重庆开埠前到直辖以来的历史路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