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从一句话看项羽和刘邦的差别(2)

时间:2013-03-29 16:51来源: 作者:路卫兵 点击:
刘邦乐得逍遥自在,或许也想获得更大的权利、想当更大一点的地方官,每天有人拍马匹,有酒喝、有肉吃、有妞泡也就满足了,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奢侈的。皇帝那事离他太远,况且人事变化瞬息万变,能保住这个泗水亭长就

  
  刘邦乐得逍遥自在,或许也想获得更大的权利、想当更大一点的地方官,每天有人拍马匹,有酒喝、有肉吃、有妞泡也就满足了,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奢侈的。皇帝那事离他太远,况且人事变化瞬息万变,能保住这个泗水亭长就不错了。
  
  项羽当时也没想到要当皇帝,或是成为后来号令天下的西楚霸王。那是后来随着事态的发展水到渠成的事,就像如今做的五年或十年期规划,与最终的五年或十年期总结并不一致,但总会有高人能将他们变成一致一样。人的发展还不同于指标,指标是具体的,尚且如此不靠谱,更别说人了。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的话,其实就是一时之愤,而且他说话的重点在“取”,而并没有期望要“代”,没有想除掉秦始皇后自己去坐他的位子,他只是不想让秦始皇在那个位子上悠哉快活了,他看着长气。
  
  虽说是简单的一句话,却也像“怎么看”和“怎么办”一样,一字之差,谬以千里。项羽和刘邦在彼时情景的说话,应该是二人内心情结的一种完全流露。从现象看本质,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别。
  
  1、二人目的不同。
  
  项羽要的是结果,刘邦做出的是规划。或者说,项羽是要夺天下,刘邦是想坐天下。
  
  项羽的取代,强调的是一种手段,是一个实现目的的过程。这注定他会用铁血手腕去征服世界,也注定他在做事时甘于冒险、喜欢冒进。也在他看来,武力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所以当刘邦向他示弱时,他会毫不怀疑他的动机,因为他觉得自己足够强大,有着足够的威慑力。
  
  刘邦的艳羡,则是人生的一种目标,是一种很平和的向往。这种平和注定他会稳扎稳打、按部就班,不会轻易冒进。这种循序渐进会转变成机智,遇事能以柔克刚;也会让他头脑清醒,凡事避其锋芒,做出暂时的妥协。刘邦先入关,按照楚王熊心的约定,他该理所当然地称王,可是面对项羽的霸气,他最终选择了妥协,因为他清楚自己还不是项羽的对手。
  
  2、刘邦比项羽成熟。
  
  在处事上,刘邦肯定比项羽要成熟、老道。项羽直来直去,有啥说啥,想啥做啥。从项羽义愤填膺、不管不顾的说话中,已然证明了他的不成熟。刘邦会则会将心里的渴望埋藏起来,等时机成熟了,再拿出来熨平。事情说起来简单,里面却有曲折、有包容、有妥协,不会如项羽般是一条笔挺的直线。
  
  3、项羽比刘邦压力大。
  
  抛开后来两人的发展,单就这两句话来说,刘邦的话更现实些,它没有任何负担,说说就算,最多晚上睡不着或是灌点黄汤的时候,拿出来回味向往一下,想象着自己替代秦始皇去坐豪华车的情形。项羽则不然,他心机沉重,那话是真往心里去了,以后每每想来都会如骨鲠在喉。
  
  差别来自哪里
  
  相同的情形,二人为何表现出如此大的反差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
  
  一、岁数的差别。
  
  从岁数上讲,刘邦比项羽大二十四岁,项羽说这话时二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刘邦见到秦始皇应当比项羽早,就算是秦始皇刚登基时被刘邦看到,那岁数最起码也比项羽看到时大着十一、二岁,也是三十好几的人了。
  
  有人不服岁数,会举出若干少年老成或者年轻有为的活生例子,这个我承认,也很佩服,但也只能说明智力和用功程度上的差别,莫说这种差别不会太大,就是大,它也代替不了人的经历和经验,一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不是单纯靠智力和用功解决得了的,尽管有时它们能起到促进作用。对于人生来讲,每个阶段都不尽相同,你不到那个岁数,你就永远不会做出那个岁数的事。所以从岁数上讲,刘邦比项羽要见多识广,也注定他不会像项羽那般口无遮拦。
  
  二、身份的差别。
  
  大家有个误解,以为项羽是贵族出身,刘邦是个泼皮破落户。所以项羽气质高贵,刘邦无赖到家,或者说项羽比刘邦素质高。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对。素质看表现在哪里,看品质,项羽肯定比刘邦高,刘邦喝酒逛窑子,作风不敢恭维;看诚信,项羽也比刘邦高,刘邦身上镚子儿不带就敢去喝人家的蹭酒,这事项羽无论如何是干不出来的。
  
  但要论讲政治,项羽就不如刘邦了。项羽家底再厚实,祖宗再荣光,也不过是个富二代、官二代,他本人仍就属于无业游民之列,没有什么具体的营生可干。那刘邦再不济,他也是个公务员啊,少不了开个会看个文件啥的,耳濡目染,政治素质肯定比项羽高。所以见到秦始皇,刘邦会说羡慕的话,而项羽则只会说反动的话。
  
  三、情感的差别。
  
  项羽对秦始皇只有恨,因为他觉得秦始皇抢了他的威风。项家世代为楚国将军,爷爷项燕更是楚国的柱梁,衣食无忧、受人尊敬。在击退李信的二十万大军之后,项家也达到了荣耀的顶峰。但这种光鲜维持得太短,王翦六十万大军压境,项燕兵败后自杀,家族从顶峰跌落谷底。从风光到落拓,这个弯儿项羽不是一下子能转过来的。
  
  家族的荣耀相去未远,挥之不去,这就成了项羽心底的一个死结。犹如一个失意的官员,总是回忆自己过去的威风一样,在谈笑风生的表面,深埋着失落和沮丧的遗憾。尽管项燕死时项羽才十岁,记忆可能有些模糊,但叔父项梁却是记忆尤深的,他未必不会将他的那种情绪带给项羽不是?项家落到这般田地,都是拜秦始皇所赐。所以秦始皇越威风,他就越失落,这种失落之情,有时会激发人的野性。野性出来,也就无所谓怕了,所以他敢说犯天下大忌的话。
  
  刘邦对秦始皇没有恨,作为秦朝的一个地方小吏,吃着秦始皇给的俸禄,享受着秦始皇给的权势,他应该感谢秦始皇才对。即便偶尔不如意时发发牢骚,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他对秦始皇也不应该有实质性的恨,因为秦始皇并没有伤害过他的利益。
  
  不同的影响
  
  二人不同的言论,也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变异着、存在着。
  
  项羽的取而代之,杀气腾腾,火药味十足。后来这种杀气变成了霸气,处处锋芒毕露,他破釜沉舟,是为了争夺天下,争夺原本属于他的荣耀;火烧咸阳,是为了毁灭天下,毁灭秦始皇的旧有秩序。他为所欲为,视天下为囊中之物,任由自己放纵。他的霸气终于达到了沸点,烧腾起来,让他忘乎所以。
  
  刘邦虽说当时没有奢望,可这种天上地下的强烈对比,也会让刘邦的内心翻江倒海、五味俱全,也会引出他内心的那种不安分,进而激起刘邦的万丈豪情。秦始皇的威风刺激了刘邦,也给了刘邦一个企盼的目标,虽然这个目标是模糊的,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也许只是很快地一闪,瞬间便消逝得了无踪影,但却在心底留下了痕迹,一旦条件成熟,它就会重新翻腾起来。
  
  正是因为当时的羡慕,所以刘邦以后会不断地憧憬未来,随着反秦风暴的蔓延,刘邦有了自己的地位,他成了反秦大军中的一份子,是要取代大秦帝国的一份子,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思想会发生变化,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其想法也是模糊的、不成形的,有时不过是在心情低落时,自我安慰一下,但这已经上升到了另一种高度,因为他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人的目标信念的形成,往往都是从最初的不安分开始的。刘邦内心的躁动,也就成了他理想的雏形。尽管当时这个雏形还是毛茸茸的,离长上翅膀还差得很远。随着天下只剩下刘项对决,刘邦的雄心会彻底激发出来:原来我也可以那样的。那时刘邦的心境完全发生了改变,他不会再认为那是不可能完成的梦想。当他的威风越来越接近始皇的威风,这种梦想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了,进而成了一种目标。正是靠着这个目标,刘邦有了前进的向导和动力,才有他后来的一系列成就。
  
  项羽有魅力,刘邦有欲望
  
  项羽的话传递的信息就是要拿下、取代,过程直接而短促。刘邦则是憧憬、向往,要实现则需要一个过程。通过二人简单的说话,也可以得出二人的性格特点,那就是:项羽有魅力,刘邦有欲望。
  
  项羽的性格个性突出、张力十足,感染力颇强,因为他有棱角。他像一个游行侠,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性随心,快意恩仇,活得很真实,也很自我。这样的人适合交朋友,因为他没有太多的心机,他会为了朋友两肋插刀,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翻脸。
  
  刘邦则像一个普通人,他很现实,有欲望,知道凡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会让他性格相对柔顺些,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会分析利弊,变得有心计。
  
  相比之下,项羽更让人喜欢,因为他直接,干脆,透明。刘邦则让人佩服,他沉稳,包容,老辣。他们都将注定不是一个平凡的人。
  
  节选自《当项羽遇到刘邦》(重庆大学出版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精品图书在线阅读

“小豆子”成长记:四季童话故事

作者:棒棒糖

美丽的童年时的神话也伴随春天的脚步走进我们的幸福的家。本书分一年四季读给孩子听的童话故事,可畏“与季俱进”天天…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