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句话看项羽和刘邦的差别
时间:2013-03-29 16:51来源: 作者:路卫兵 点击:
次
人的目标信念的形成,往往都是从最初的不安分开始的。刘邦内心的躁动,也就成了他理想的雏形。尽管当时这个雏形还是毛茸茸的,离长上翅膀还差得很远。随着天下只剩下刘项对决,刘邦的雄心会彻底激发出来:原来我也可以那样的。那时刘邦的心境完全发生了改变,
从说话看性格
性格决定成败。这话如今很流行,却也并不算什么发明,它不过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和总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决定着这个人做事时的态度、速度、热度,投入的程度不一样,产出自然也就不一样。
人生是坎坷的,所以人的性格也是复杂的、多变的,很难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去形容概括。判定一个人的性格,我们常说要看言谈举止。言谈即说话,举止是做事。人立足于社会,无非也就靠这两样和别人产生交流和联系,于是此二者也便成了体现一个人性格特征的外在信息。在某些时候,言谈甚至比举止还重要,它更能让人区分性格情况。言为心声,言多语失,言不由衷,言外之意,都是通过言谈这个外在表象,去看一个人的内心的本质。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也是人和人之间相区别的特征之一。人们评论一个人时,除了他的外貌特征,说得最多的可能就是他的言谈了:这个人很健谈、很会说;或这人说话不着调、不把门,等等。通过这些说话,进一步判断这个人的性格:这人说话实在,人一定厚道;或这人油嘴滑舌,办事肯定没谱儿。甚至还会对他的人生做出武断的判定:这人将来肯定有出息,有能力,是个当官儿的料;或这人不会说话,社交有问题,将来成不了什么大器。
一个人的言谈还决定着他的社会交往,人们往往会从一个人的言谈,去判断这个人是否可交,从而确定和这个人关系的远近亲疏。可见:说话是门了不起的艺术,而研究说话,则是一门了不起的学问。
对待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也会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从中我们既可判断这个人的性格情况,也能判断出这个人内心的一些东西,比如他的思维过程,他的认知程度,他的理想抱负,等等。
项羽和刘邦性格迥异,这在他们后来的军事和政治对决中展露无遗,他们不同的性格,也注定他们会做出不同的事,走出不同的人生道路。这种性格,其实早在二人刚出道时,便已经流露出来了。
他们二位都曾经历过同一件事情,就是秦始皇的出巡。同样的出巡,虽然时间不一样,但是场景一样,形式一样。秦始皇一样风光无限,武士一样巡逻开道,地方官吏一样净水泼街,围观群众一样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可以说,项羽和刘邦是在同样的距离、同样的环境下目睹此景的。然而,他们却说了不同的话。
项羽如是说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项梁和项羽叔侄两个去围观,当秦始皇车驾在铜锣声和吆喝声中威风凛凛地驶过来时,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意思是我可以取代他,或我比他强。
这话是太史公的书面语,文绉绉的,生活中的口语肯定不这样,之乎者也的,体现不出气势。现在的干部看不上哪个上级,话说的比这粗多了,直言:他算个屁(或毬或屌或蛋)。北京人则就更加简单直接,俩字儿:姥姥。
项羽具体说的啥我们没必要去探讨了,也探讨不出来,既然太史公这样记载,大意是错不了的。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将项羽的性格暴露无遗了。从中我们最少能够得到三个方面的信息:
首先说,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
秦始皇那是什么人啊,扫六合而定中原,如今的大好河山是打出来的、杀出来的,他遵循的是法家治国理念,靠严酷刑罚统治人民。当时秦朝法律严苛到什么程度呢?“偶语弃于市”,就是俩人在当街碰上了,在一起咬耳朵说两句悄悄话,发现了都要治罪,哪怕你俩扯得是家长里短、保媒拉纤的闲篇儿,那也活该你倒霉,形迹可疑嘛。
因言获罪犯不上,所以大家都三缄其口,都做观棋不语的真君子,都保持沉默是金的生活态度。天子的威力那是在几十米外都能感受得到的,腿不打哆嗦就是好事。况且项羽当时二十三岁,正是半大小伙子,底气十足地来这么一嗓子,好似晴天一个炸雷。项羽话到嘴边,不吐不快,足见他是一个口无遮拦、敢想敢说的真汉子,也是一个光明磊落、勇于担当的人;
再者,项羽是个行事不顾细谨的人。
这是委婉的说法,其实说白了就是行事鲁莽,咱给项羽留着面子呢,这样的人粗鄙却不失可爱,咱不能再在人家伤口上撒盐。你想啊,项羽说这话时,秦始皇本人或秦始皇的随从武士也可能没听见,那家伙一路被车轱辘声、铜锣开道声、歌功颂德声所包围,享受着噪音污染,也挺不容易的。但他们听不见不等于别人听不见,项羽周遭寂寞宁静,围观群众是谁也不敢言语的,大气都不敢出,掉根针都能听见响儿。项羽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一出口,周围那些善良的群众都得离他远点,怕受他牵连,我的妈呀,这是哪来的疯子。万一有好事者立功心切,再给项羽告上一状,项羽小命休矣。
而且最窝心的当是项梁。项梁一直怀念着祖先的荣耀,也想恢复祖先的荣耀,他一直在为此做着努力和准备。在吴中,给人家办红白事,都要军事化,搞不好做梦都在想。只是他没遇到合适的机会。项羽说的这话,他心里未必不是这么想的,但他没有说出来,因为他不是年轻气盛的岁数了,他懂得忍,在没有把握时,他不想暴露自己,搞得前功尽弃。同时他也害怕,毕竟面对的是生杀予夺一言九鼎的当朝天子,项羽这一嗓子差点没让他前功尽弃,所以项梁闻言急忙捂住项羽的嘴,说:“毋妄言,族矣!”那是吓得魂飞天外。这话可不是闹着玩的。
第三,项羽是一个自信的人。
项羽的话目的明确,杀气腾腾,字字咬牙切齿、充满仇恨。除了情感上的强烈,这话还有内涵,它表现了项羽的一种不屑,在他眼里,秦始皇并不算什么,别看你威风,我将来比你威风,似乎夺取天下并不算什么特别费劲的事,他觉得对于他项羽来说,取代秦始皇只是个时间问题,根本算不得什么。这种骨子里的不屑,体现了项羽的一种自信。
当然,项羽的这种自信里也多少含有些自傲的成分,因为他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不过理想归理想,报复归报复,如果不是后来陈胜吴广被迫起兵,项梁项羽叔侄二人不知要等到何时才会有所动作。
刘邦如是说
刘邦是在征送徭役去咸阳的一个偶然机会看到秦始皇的,目睹始皇的威风,他“喟然太息”,长叹一声,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意思是男子汉就该这样,这才叫成功的男人。羡慕、崇拜之情溢于言表。这也传递出刘邦三方面的信息:
首先,刘邦是个会服气的人。
从这句话中,我们丝毫看不到项羽的那种天不怕地不怕谁也不服的霸气和傲气,他的话里除了羡慕就是羡慕,而且羡慕却不嫉妒,更加不会恨。他内心对秦始皇充满了崇敬和崇拜,而且崇拜得五体投地。就是说,这个世上有真正让他折服的人,他并没有自我感觉特别良好。
二者,刘邦对自己的现状不满。
一个人所崇拜的,定然是自己感觉高不可攀的东西。这种潜意识的攀比,会让他自惭形秽,进而对自己的现状不满。
应该说,刘邦当时混得还算不错的。泗水亭长充其量算个低级公务员,是吏而不是官,但他毕竟是吃官家饭、做官家事的,人前人后吆五喝六,小日子过得定然也很悠哉快活。况且县官不如现管,阎王好见小鬼难拿,那愿意巴结的老百姓定然不在少数,每天请吃请喝,混一肚子好下水还是没问题的。
可什么事就怕比,烦恼皆由对比生,在泗水你人模狗样,到咸阳你还威风得起来?在秦始皇面前,那泗水亭长算个啥呀!你以为人生的真谛就是每天有俩菜整两盅?丢人啊。所以刘邦目睹始皇风采,内心波动是肯定的,他那句由衷的慨叹,已然说明一切。
其实即便没有看到秦始皇这出,刘邦也绝不甘心一辈子只做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官也好吏也罢,只要和权力沾边的,没有哪一个人会觉得现在的位置就到头了,都在那两眼泛光、削尖脑袋时刻准备着呢。
第三,刘邦没有太高的欲望。
刘邦说这话的基调在“喟然太息”上,大声叹息,连连叹息。一个人叹气,大约有两种情况,一是困顿时的无助,一是无法抵达的无奈。刘邦应当属于后者,对于一个小小的亭长来说,和当朝天子简直是天壤之别,那样的位置是想都不敢想的,即便当时刘邦有雄心有壮志,顶大也就瞄瞄郡守县令,这还算靠点谱。
欲望的大小是和你所处的地位成正比的。局长见市长,绝不会战战兢兢,混熟了还能称兄道弟呢。可他要见省长或是更大的官,心里不打鼓两腿不哆嗦我服了他,生怕哪句话说错官就没了,哪有功夫幻想有朝一日和他勾肩搭背啊。刘邦作为一个最底层的公务员,秦始皇的威风是可望不可及的,甚至能够远远地瞻仰一下,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都会让他激动好一阵子。
我们不能因为后来刘邦平定天下,威风甚至超过了秦始皇,就说他当时内心做着怎样的取舍,有着怎样的担当,酝酿着怎样的蓝图,那是那些为英雄伟人树碑立传的御用文人通用的伎俩,是哄人的把戏,我们可爱的祖国花朵就是这么给教坏的,良好正直的社会风气就是这么给败坏的。务实点比什么不好啊,干嘛学得那么乖巧!
话里的玄机
相同的情景设定,二人却表露出不同的姿态。要说有共同之处,就是他们说的都是发自肺腑的话。言由心生,没有丝毫的矫情和掩饰。除此之外,就是当时他们谁也没想当皇帝。我们先说刘邦。
作为泗水的小吏,刘邦早已是社会油子,是个喝酒赊账,诸事不干其虑,“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的主儿,今朝有酒今朝醉,怎么潇洒怎么活。他没有多大的社会和生活压力,也没有多少雄心大志。
彼时一些诸如其母刘缊“梦与神遇”、武负、王媪二位酒店老板“见其上常有龙”,以及后来刘邦斩白蛇、吕雉循云气找刘邦,等等美丽传说,只是增加了他的神秘色彩,让他自我感觉良好些罢了,况且那些传说是不是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授意他人放的烟雾弹也未可知。总之那时他绝不会想到将来要当皇帝,即便想,也和如今那些学炒股的想成为巴菲特一样,是一种美丽的期待,能否实现自己心里也没底。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