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别为了坚持而坚持,反而放弃不该放弃的

世界上,追求幸福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一种是追求属于别人的幸福。前者懂得定义自己想要的快乐,而后者却只是追逐他人定义的快乐。你是属于哪一种人呢?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过得并不如意,深究其中,发现都是来自于对某人、某事的不满造成的。

例如:有些家长总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够理想而苦恼,所以就花大钱把孩子送进补习班补得天昏地暗,却不知道孩子到底吸收多少、快不快乐;有些人为了没有买下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不安,所以缩衣节食长达二三十年,只为了扛起根本负担不起的房贷;有些太太总是觉得自己的先生不比别人体贴而生闷气,常常在家中摆出一副臭脸,久而久之,先生只好到外面寻求另外的温柔乡。

其实,这并非都是自己定义下的幸福标准,而是我们不自觉跟随社会风俗,才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但这种不知为何的盲从,往往就是剥夺我们和重要的人共享人生的主因。

所以,我们要时常觉察自己的心境、行为,究竟是因何而改变、决定。如果是为了满足别人,或是自己的虚荣心,就要有所警觉,避免让这一份变质的期待,扭曲了人生。

如果是为了达成自己的希望,既然已明白自己为何要做的目的,即使面对困难,也可以抱着满腹的热诚去做,这样的生活才会充满了正向力,你的努力自然也会导向正面的成果,而不会因一时观念的偏差,莫名其妙地赔掉了自己大半生的幸福,还在怪老天爷怎么都没看见你的努力。

发自内心的快乐,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幸福,并非只要拥有什么就可以轻易取代的。毕竟我们的生命是属于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联,如果为了达成别人的标准才算成就,那么你永远都不会快乐,因为你把生命的主导权交给了别人。

别忘了,当你希冀着别人所拥有的事物时,其实也有人在羨慕着你。曾经看过一段令人感触甚深的文字,“当你在抱怨自己没有漂亮的鞋子可以穿出门时,要知道,有些人连脚都没有。”

与其一直沉浸在不满的情绪中,不如好好思索一下:拥有这些东西,我真的会快乐吗?得到与付出何者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满足,又该如何衡量标准,或许从下面的故事中,你可以体悟到自己需要的部分。

高雄佛光山的星云大师一直是受众人景仰的一位智者,他出版的《静思语》常常发人深省。

在文中他曾提及自己在一九六五年创办佛学院之时,有位年近八十的唐一玄老师告诉他:“给人利用才有价值啊!”

顿时,他认为这种迥异于世俗的言论,无疑是道尽了自己多年来的心声,并在日后数十载的岁月里,一直本着此信念,心甘情愿地与人为善,被人“利用”,无形中为自己的人生开拓了无限的“价值”。

过去,佛光山沙弥学园曾经招收过二三十名沙弥,寺中的法师们不辞辛劳,将他们抚育成人后,有些沙弥竟被父母强行带了回去。许多徒众为这些辛勤拉扯孩子长大的法师难过,他们认为:那些父母只不过是“利用”佛光山把孩子养大,因此要求星云大师不要再接受沙弥来山修道,但他还是照单全收。

因为他觉得:即使沙弥们全被父母带走,他们从小在法水里涵泳浸润,至少长大后就能知因果,明善恶,即使踏入红尘,也不会为非作歹,这种教育无论对个人或社会而言,都是很有价值的!

不仅如此,即使星云大师在自己经济最困窘的时候,仍常常帮助大家。他谈道:“刚来台湾的最初几年,我居无定所,因此经常随喜帮助别人,有人兴学,我帮忙教书;有人办杂志,我协助编务;有人讲经,我帮他招募听众;有人建寺院,我助其化缘;更有些老法师发表言论,怕开罪别人,都叫我出面,我则义之所在,从不推辞。因此,一些同道们都笑我:总是被人利用来打前锋,当炮灰。”

因为星云大师坚持自己心中“弘扬佛法、与人为善”的信仰,所以即使看似吃亏的事,他仍要坚持去做,并且用一生去实践“被人利用的价值”,而不是像浮云众生一般,为了眼前的名利,轻易地放弃心中最重要的精神依托。这就是星云大师行至今日,仍受众人推崇的原因,一路上,他总是感谢那些“利用”他的人,并且以能成为“被利用”的人为乐。

从星云大师的一生来看,就可以明白地领悟到:只要你知道自己是为何而做,就不用在过程中计较太多,因为你是为了自己而做,不是为了演给谁看。可以让别人幸福快乐的制式化生活并不一定适合于你,你可以从以下想法重新检视目前的生活,过滤掉那些自己、别人强加在你身上的废料,重建自己的生活、目标。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