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城市定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
任何一个国家都由许多城市组成,城市是国家肌体的细胞,国家形象是一个个城市形象叠加的结果,城市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形象。
提起沙漠,人们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电影《龙门客栈》中的镜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还有神出鬼没的黑沙暴潜藏在看似平静的滚滚黄沙之下。文艺青年也许会想起数年前“怀着对沙漠莫名的激情”的三毛笔下描绘的“有些时候好几天也不见一个人来”的撒哈拉,还有伊斯兰教妇女的黑纱宽袍、男子的白色缠头。然而,在海的那边,沙漠的尽头处,一个现代城市横空出世,打破了人们对沙漠和阿拉伯世界的种种刻板印象,直插云霄的未来感建筑、纸醉金迷的奢华酒店、碧海黄沙、香车美女,地处海湾中心的明珠迪拜以其车马轻裘、万金轻掷的奢华气势,当仁不让地打造了21世纪的都市童话。
众所周知,海湾地区乃至整个阿联酋地区几乎均以石油资源采掘作为城市和国家的支柱产业,也因此带来了不少围绕油气资源展开的兵戈相争、腥风血雨。相比于周边国家和地区而言,迪拜的石油储存量并不十分丰富。然而,在巩固了石油贸易作为国民收入发展基础的柱石地位之后,迪拜领导人转变了国家发展战略,将石油的最大收益给予人民的同时,利用石油贸易带来的人员流动、物资交换等商机,加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将迪拜成功打造为国际闻名的商业城市及旅游城市。
迪拜拥有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级酒店,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世界最大的室内滑雪场,伴随着众多产业庞大的建设开发,迪拜成功完成了从石油出口到贸易旅游的转型,以其异常活跃的房地产、赛事、文化活动等具有世界纪录的特色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尤其是世界各地的精英阶层的关注。据传闻,迪拜还在兴建海下星级豪华酒店亚特兰蒂斯和世界最大机场,以满足顶尖富豪所追求的与众不同的消费趣味。
从名不见经传的沙漠小城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迪拜领导人所做出的城市定位决策至关重要。迪拜作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贸易之都,也成为中东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集中了阿联酋70%左右的非石油贸易,带动了整个阿联酋的经济结构完善发展。城市定位是谋划城市振兴发展的出发点,中心城市的准确定位将带动区域经济乃至社会的蓬勃发展。
在欧洲,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缘故,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体现鲜明个性特征的替代说法,如巴黎的“浪漫之都”、维也纳的“音乐之都”、罗马的“文艺复兴发祥地”等名称早已享誉世界。即使是一些规模小、人口少,缺乏鲜明自然景观特色的小城镇也同样有着独特的城市定位,体现出强烈的个性和可识别性。比如作为世界理财中心的苏黎世,人口只有30多万人,然而金融从业人员多达12万人,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被誉为全球经济运行气象台的沃达斯,是一个仅有一万多人的小镇,镇上几乎全部建筑都是小木屋式的家庭旅馆。日内瓦人口仅30万人不到,却有联合国总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十几个世界性机构在这里安家落户。“多元化与民族化、中立化与国际化”的城市定位使日内瓦打造出了“世界政治中心之一”的独特名片。以电影节闻名的海边小城戛纳、以莫扎特故乡作为宣传点的奥地利小镇萨尔兹堡等,无一不具备足以为世界称道的城市定位和产业链。
现代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定位”,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伴随着世界范围内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城市数量也在迅速增加。截至2014年10月,中国已经有661个城市设市,这个数量还在增长。此外,中国仅城镇就有上万个,这些城镇在城市化浪潮中将有大部分发展成为中小城市,而个别将有可能有机遇发展成为大城市,比如深圳、珠海这样的大城市,以前都只是海边的一个小渔村。
面对世界全球化和全球城市化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不可能离开时代的要求和局限,也被卷进了历史发展“定位”的实际性需求浪潮之中。因为城市要发展必须寻求差异化多样化的发展形势,而事实上,城市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并不亚于企业竞争,很多时候在复杂性和深刻性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社会要进步、城市要发展,找准定位就成为了必然需求。
城市定位是城市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文化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城市记忆,也是离乡人的精神故园。城市文化的富足是城市陷入困境时的有力支撑,将会唤醒城市居民团结向上、奋发有为,齐心协力摆脱城市危机的意识。然而,城市文化的空虚和匮乏也会使得困窘中的城市雪上加霜,居民大量流失,人才短缺、资金匮乏。城市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政府的引导下,结合当地客观实际和历史风貌逐渐培养起来的。政府在城市文化形成过程中的角色缺失将导致城市文化偏离正确航向,而忽略城市文化培养的政府更容易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基础。
鄂尔多斯:定位不准,新城变空城
在近十几年中,以“羊煤土气”而著称的草原城市鄂尔多斯经济得到了膨胀式的发展,一下子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城市,跃居为人均GDP增长排名全国前五位的城市。伴随着鄂尔多斯知名品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那句著名的广告口号:“恒源祥,羊羊羊。”
然而,鄂尔多斯市政府斥资几十亿元建设的草原新城康巴什,房屋空置率却高达百分之八十。美国《时代周刊》撰文称鄂尔多斯新城康巴什是中国房产泡沫的最佳展示品,因为这里的豪华建筑虽然鳞次栉比,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剧院、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但却乏人问津,甚至出现了“康巴什车头比人头多、街上的清洁工比行人多”的怪现象,也正是此文给了康巴什“鬼城”这一让人毛骨悚然的别称。自从康巴什空城事件之后,鄂尔多斯失去了往日的精气神,在中国的品牌形象直线下滑,这一信号使得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鄂尔多斯的资金链断裂,经济陷入崩溃边缘。
在这种人心浮动的情况下,鄂尔多斯政府仍然没有意识到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拯救精神文明荒漠的重要性。更有甚者,2010年,鄂尔多斯政府与诸多企业签订了产业园区建设的相关合同,然而当企业前来考察时,却发现正在建设的广袤土地居然是未经国土资源部门审批而先行征占的草原保护地。此外,鄂尔多斯市下某旗政府为了调整旗下螺旋藻产业结构格局,硬性拆除了若干螺旋藻企业的原有厂区。这一系列负面事件加上“鬼城”这一阴气森森的别称使得鄂尔多斯市政府的公信力持续下降。
广州:着力改变治安不利的局面
被称为“第三世界首都”的广州市是华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商贸、金融中心,作为中国的“南大门”,广州却不像上海、北京等其他大型国际化城市一样受到外来人的信任。在一些网络搜索引擎的搜索栏里打上“广州”两个字,前几页里经常会出现“广州安全十不要”、“初到广州一定要避开的N多陷阱”之类充满了外地人血泪经验的建议帖。
广州城的治安不好和广州的众多工作机会一样出名,而广州的脏乱差又以火车站为甚。国内某知名门户网站甚至以“广州火车站黑恶势力严重”这样一个用词严肃的大标题做了一个广州火车站暴力事件的专访。“背包党”、“盗抢夺”、“人口贩卖”等已经成为广州火车站的代名词。虽然被抓获的违法犯罪分子并非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们的不法行为却无疑为广州的城市形象抹上了擦拭不去的污点,也使得广州在全国人民心中和不安全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种状况一方面固然呼吁广州市有关部门继续加大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和频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州市需要考虑挖掘广州文化的闪光点,及时找准广州市的城市定位,摆脱不光彩的帽子。
事实上,广州市有着很多可供挖掘的城市定位资源,广州人自发形成传承的饮食文化、岭南文化、非洲移民的特色文化等都可以作为城市定位的闪光点进行宣传。仅拿饮食文化这项与全世界人民生活最贴近的文化来说,广州人的能吃、好吃在全国是出了名的。
全广州有几万家餐饮企业,不管在哪个地方、什么时候,你都可以找到吃的,而且你想吃什么,在广州都可以找得到,它是24小时不夜城。以广东的早茶为例,外地人来到广州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去喝个早茶”,没吃过广州的早茶就等于从没来过广东,就像是到了北京没有去过天安门和故宫一样。早上见面,其他地方的问候语大多是“吃了吗”,广州人则往往是“饮咗茶未啊(喝茶了吗)”。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一盅两件,优哉游哉;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
广州人不仅好吃,而且敢吃。早在两千年以前,西汉人所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就出现了“越人得蚺蛇以为上肴”的记载,说的就是广州人好吃蛇,并且将此作为佳肴美味。南宋人也描写广州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现代更有俗语说:“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不吃,四条腿的除了板凳不吃。”这些都是对广州人“吃”文化的生动描绘。如果有关部门能够将这些资源善加利用,稍以润色加工,将会是对广州市城市形象的有力加分。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