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国民心态影响国家形象
-
国民心态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国民心态直接影响国民的言语和行动,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国家的发展大局,影响国际社会对该国国家形象、国民形象的认知和判断。
自2006年泰国军方发动政变,他信下台之后,泰国的政治局势一片混乱,红衫军和黄衫军交替上街,政变频发,人心惶惶。归结泰国政治变局的原因,宗教的影响可以说是不可估量的。泰国学者披耶阿努曼拉查东说:“从根本上说,泰国文化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宗教。”泰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是小乘佛教,因此泰国又有“黄袍佛国”之称。小乘佛教的主导思想是劝导人们行善积德,核心是“业”。认为个人得救主要就是因为他的“业”,今生受的苦即是前世造的孽。
在泰国,每个人都要到寺院去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出家为僧是泰国人行善积德的一种方式。佛教对“业”的倡导使得人们注重的是现世和将来,而对于过去则很少在意。佛教“业”的思想完全影响了泰国人的世界观。泰国人95%为佛教徒,因此,泰国历届政府都非常注重结合佛教教法对民众施加影响。越到底层百姓,佛教的政治统合功能越加明显。其中,佛教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大量礼仪习俗的约束表现出来。宗教提出的种种行为规范,无论是习俗还是禁忌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或者半强制性,构成了社会控制的重要力量。
有史以来,统治阶级经常运用宗教力量维护统治秩序。而泰国小乘佛教这种今生的“业”是偿还前世的“孽债”的思想,使人们形成了对王权的敬畏和对权威的顺从,造就了人们对政治态度的冷漠和消极,加上权威主义的存在,使人们更易于听从那些具有更高的“业”的人,形成惯于服从上级和不敢反抗特权的习惯,培养了泰国社会对当权者无条件顺服的社会情绪和心态。
而在印度,印度教在引导情绪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则为印度的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印度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不仅宗教教派纷杂、信徒人数众多,而且宗教在日常生活诸多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了解印度宗教,就难以深入全面地了解这个国家。而印度教又是当代印度境内最主要的宗教,截至2012年,印度教信徒人数占到印度全国总人口的80.46%,是印度第一大教。圣雄甘地曾说:“如果有人请我给印度教下一种定义,我就会简单明了地说:通过非暴力的手段以追求真理……印度教是一种对于真理的艰苦的追求……印度教是一种真理的宗教。真理就是神。”印度教认为淫、怒、贪是导致人堕落的三个重要原因,一个高尚的人必须以自我克制的精神向它们宣战,做到以贞洁反淫、以爱制怒、以慷慨反贪。《吠陀经》中有这样的话:有难过之桥,以爱制怒,以真理克虚妄。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也有这样的表述:伟大的先知们所教导的德行规则(达摩)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高的规则便是自我克制。印度学者、前印度总统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在他的文章中说,印度教“采取宽容不是出于策略的考虑或者权宜之计,而是作为精神生活的一项原则”。
宽容是一种责任,并不仅仅是一种让步。在履行这种责任时,印度教几乎把形形色色的信仰和教义都纳入了它的体系之中。印度教告诫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十分恭谦,认识到我们的观点也许是错误的。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印度教徒把克服物质欲望、追求精神本性、实现“梵我合一”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也形成了不易冲动、谨慎善良的社会情绪。
此外,印度教意识还给印度人民带来了文化自豪情结,这一情结体现于印度的文化战略之中。保护、宣扬印度宗教文化,使之配合国家战略,进而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印度文化战略长期稳定的宗旨,而如此又反过来加强了印度人民的文化自豪情结。如此相辅相成,循环往复。
有人说,对印度人而言,亡国的意义不在于国土,而在于宗教,这一点不无道理。历史上的印度就是如此。
此外,印度独立以后,印度南北差异很大。例如在语言问题上,使用印度雅利安语的北方诸邦和使用达罗毗荼语的南方诸邦就曾经发生很大的争议,但由于同为印度教徒,双方仍居于一统印度之中。这就是印度人常说的“宗教是我们成为统一国家的唯一理由”的论据所在。这里,共同的信仰超越了不同的祖先,因为印度只有一个,中心只有一个,印度教信仰引导印度人民加强了对国家主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加强了团结统一的国家形象。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