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擒贼擒王第五
-
1.王之所指:①帝王②将军
③中坚④地头蛇
2.为何擒贼必先擒王:①壮吾志
②乱敌心
③不擒将为患
3. 为何只擒王→稳人心
4.擒王之难:①不识其王
②指真为假
③以假充真
④护王之周
5.如何识王:①以兵识之
②以欲识之
③以质识之
④以声识之
⑤以旗鼓识之
6.如何擒王:①美人计
②调虎离山
③釜底抽薪
④笑里藏刀
擒贼擒王
坤
坤上
坤下
原典: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摧毁敌人的中坚力量,消灭敌人的魁首,瓦解敌人的部队。龙在旷野作战,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
《坤卦》的卦象是同卦相叠,坤在下,坤在上。坤代表地,象征着阴柔之物,所以《坤卦》是纯阴之卦。《坤卦》上六的《象传》说:“龙战于野,其道穷也。”龙一般是潜伏在水中,或者在天上翱翔,而现在居然出现在野外交战,显而易见,是陷入困境,英雄无用武之地了。所以本计引用《坤卦》卦象的涵义,是说在交战中,使用擒贼先擒王的策略,有“龙战于野”的威力,能让对方陷入困境,使“其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对方的王一旦被擒了,那么他们将失去指挥核心,群龙无首,必将困顿自乱而不能发威作祟。
擒贼先擒王,而王所指的是谁呢?
第一,帝王。帝王是一国的元首,臣民的主宰,象征的是国家的统一,维系的是民族的团结。只要将对方的帝王搞定,就可以挟之以号令敌国的臣民,让他们缴械投降。
三国的时候,蜀将姜维率兵和魏将钟会在剑阁对峙,双方交战多次,彼此不分胜负。魏将邓艾趁蜀军主力被钟会拖住之际,自己率领精兵沿着阴平小道偷偷逼进蜀国,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到达成都。蜀主刘禅乃“扶不起的阿斗”,见魏军从天而降,极为害怕,不敢交战就投降了,至此,刘备历经艰辛创立的蜀国就这样断送在他软弱无能的儿子手上。接着,邓艾就让刘禅派人向姜维传达归降的敕命,姜维得诏,知后主已归降,大势已去,只好放下武器,向钟会缴械投降了。在君主制国度里,君主就是帝王;在代议制国度里,首相、总统或者总理具有帝王的权力。所以,跟这些国家开战,这些人就是首先应该考虑干掉的对象,以消解对方号令臣民团结一致的魁首。
第二,将领。将军是三军的统帅,国家军事力量的依靠,并且“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只要擒获对方的将领,那么敌方的军队将失去指挥作战核心,成为无头苍蝇,不能组织军队有效作战。
南宋的时候,解元奉命镇守承州。因为承州是金兵南侵的必经之路,乃战略要地,所以解元就预先设下埋伏。结果,金人的先头部队刚到达,就被宋军消灭了。几天后,金朝万户黑头虎带领大部队赶到。当时承州兵微将寡,所以黑头虎不以为意,嚣张地派人去给解元传话,要宋军立即投降。解元将计就计,与士兵们身穿便服,假意打开城门投降,而事先在城下暗藏不少兵器。黑头虎见宋军没带兵器,喜上眉梢,不曾防备。宋军见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拿起暗藏在城下的兵器凶猛地冲杀过去,一举擒获了黑头虎。金兵失去主将,无法组织统一有效的反击,只好落荒而逃,被宋军打得大败。将军是军队的代表,是部署战略、指挥攻守的关键人物,没有将军的军队,就像一盘散沙,永远无法团结到一起,形成强大有效的战斗力。
第三,中坚。中枢机构,是重要将领和大臣聚集的地方。能够摧毁敌人的中枢机构,那么剩下的就是乌合之众,擒获他们易如反掌。
新朝的时候,王莽为镇压农民起义,派数十万大军围困昆阳。刘秀临危受命,突围去召集援兵,等到搬回救兵时,昆阳已经成为一座孤城,被王莽的军队团团围住了。刘秀自知兵力微薄,如果与敌军盲目交战必败无疑,于是采取了擒贼先擒王的策略,抽取了一批精兵锐卒组成敢死队,直攻敌军的中枢机构。敌将王邑和王寻不知道刘秀的意图,赦令众军不动,独自领兵去应战刘秀。刘秀的敢死队在这危急关头,个个都像一群发疯的猛兽,杀人不眨眼的魔头,勇不可当,把敌军吓得屁滚尿流。昆阳守军见秀军如此神勇,士气顿增,纷纷擂鼓呐喊出战,和刘秀里应外合,最终把王莽的军队打得落荒而逃。美伊战争时,美国采取“斩首”行动,首先用导弹轰炸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行宫,目的就是摧毁对方的中枢决策指挥机构。
第四,地头蛇。地头蛇是指为害一方的豪强恶霸,由于他们在地方的关系网络庞大和复杂,行动不慎,处置不效时,很可能自己先遭殃。大蛇必打七寸,只有打得准,一举击中要害,让对方失去反应还击的机会,才能避免被毒蛇咬伤。
西汉的时候,赵广汉做京兆尹,当时京城的治安很乱,豪强恶霸,为害一方,特别是以京兆掾杜建为首。他和朝中的权贵多有来往,仗着后台靠山很硬,所以目无王法,在辖区内鱼肉乡民,欺男霸女,百姓都对他侧目以视。广汉知道如果不把杜建这样的恶霸绳之以法,杀鸡儆猴,则不足以改变世风,树立政府的威望。于是下令拘捕了杜建,并把他关进了监狱。这一关,可是捅了马蜂窝了,他的那些马仔放风说不放人马上就要劫狱,朝中的好哥们则是吓唬广汉说不放人就要皇帝摘了他的乌纱帽。面对重重威胁,广汉毫不退缩,铁了心的奏请皇帝下令把杜建给斩首示众了。最终结果是广汉还当他的青天大老爷,百姓们都拍手称快,而豪强们却再也不敢胡作妄为了,京城的治安形势好转,民众安居乐业。流氓、地痞或者黑社会,他们就是欺软怕硬,对付这样的宵小之辈,就应该以硬碰硬,痛击匪首,坚决不手软。
而擒贼为什么一定要擒王呢?必定是因为王具有奇特的功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不把王擒获,让他溜走逃脱了,将是纵虎归山,给我方留下无穷祸患。
第一,壮吾志。敌人的王战败或者身亡了,我方士卒知道后,一定会高兴,因此可以大大激励他们的士气,提高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取胜的信心。
东晋的时候,王敦任大将军,随着威望日高,他的野心也日益膨胀,想拥兵代晋自立。当时朝野得知他的阴谋后,都很惊慌,不知所措。王导是王敦的堂兄,在朝中做宰相,却不顺从堂弟王敦的逆举,与他势不两立。刚好王敦生病了,王导就借机率领宗族内的子弟为王敦发丧,并向外宣布王敦的死讯。士兵们听说后,信以为真,无不欢呼雀跃,都奋发有斗志。士气是取胜的关键,在交战中,必要的无中生有可以大大提升我方的士气,让我方的士兵充满必胜的信念。
第二,乱敌心。敌方的士兵如果知道自己的王战死或者被我方擒获了,那么他们一定会畏惧而军心涣散,丧失斗志。
隋朝末期,李密和王世充交战,一开始,王世充就派人先暗中寻找,物色到一个容貌跟李密长得很像的人,让手下把他缚了藏起来。等到双方激战,难决雌雄时,偷偷让人把假李密牵过阵前,并且命令军士呼喊说:“已经抓获李密了。”士卒们听后,都豪情万丈,齐声高呼。李密的士兵闻声丧胆,不辨真假,以为主将被抓获了,军心因此被打乱,组织松散,乱成一盘散沙,最终溃败了。“敌之害者,吾之利也”。打击敌人的士气,让对方情绪低落,无心恋战,这也是我方取胜的一大法宝。
第三,不擒将为患。如果让王逃脱了,纵虎归山,对方极有可能东山再起,卷土重来,成为我的心头大患。
东汉末期,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打得大败,向华容道逃走。孔明预知曹操必败走华容道,于是先让关羽立下军令状,派他带兵在那里设伏,守株待兔。不料关羽重情重义,念及曹操以前对自己的恩惠,竟然心慈手软放过了他。曹操逃脱后,屡思雪赤壁之辱,后来关羽包围了樊城,形势很是紧急,曹操就派人暗中勾结孙吴,让吴军偷袭关羽的后方,前后夹击,最终将他擒获并诛杀了。鸿门宴上,项羽因为妇人之仁,放过刘邦,最终的下场,却是被刘邦逼得乌江自刎。慈不掌兵,成大事者,岂能不心狠手辣乎?所谓无毒不丈夫,斩草不除根,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
擒贼擒王,为什么只擒王呢?只擒拿王,追究匪首的罪责,放过其他无关重要的同犯,可以稳定人心。因为法不责众,滥杀无辜会丧失道义,并极有可能逼迫他们造反。
唐朝的时候,霍王元轨做定州刺史时,刚好遇上突厥入侵,州人李嘉运与突厥勾结,意图谋反,里应外合。不料事情败露,落网受审,高宗命人追究他的党羽,元轨回答说:“敌人入侵,人人自危,人心不稳,如果多逮捕相关人员,是逼迫他们造反啊。”于是只诛杀了嘉运,其他余犯一概不追究。那些想跟随嘉运谋反的同伙看到自己没有被问责,都高兴地改过自新,老实做人。事后,元轨自己才上表称自己违背了规制,高宗醒悟后,看了表文很高兴,夸奖说:“我一直很后悔,以前要是没有元轨,那么将会失去定州啊。”真正的罪责在于王,如果追究太深,牵连过广,搞得人心惶惶,就得不偿失了。因为困兽犹斗,这样极有可能把对方逼上梁山,陷入绝境,最终狗急跳墙,来个鱼死网破。
即使这样,知道擒贼要先擒王,然而擒获王又岂是容易之事?首先,我方可能不认识真正的王是谁,即便认识了,王也一定会受到重重严密的保护,岂能随易接近并将他擒获呢?
第一,不识其王。敌我之间是初次交战,我方的士卒可能不认识对方的王,难以辨别他的容貌,没有下手的目标,因此而让对方趁机溜走了。
唐朝的时候,吐蕃尚结赞率兵越过陇岐,进犯唐朝的边境。唐将李晟挑选了三千精兵锐卒给手下王泌,让他先埋伏在汧阳旁边,并告诫他说:“汧阳乃吐蕃军队必经之地,等到他们从城下经过时,攻击对方的中军就可以了。那些穿武豹衣的就是中军。”王泌听从了他的计策。等到尚结赞带兵经过时,王泌瞅准时机,及时出击,打对方个措手不及,结果大胜而归。然而王泌的士兵却因为是首次跟敌军打交道,又是突袭,因此不认识尚结赞,所以最终让他逃脱了。识别王是基础,只有认清下手的目标是什么,并冲着目标而去,才不会错过机会,办起事来更加有效益。
第二,指真为假。当我凭经验和常识可以判断敌人的王,并作出相应举止时,敌人却狡猾地把真的王忽悠成假的,以此打消我的疑虑,搅乱我的判断,让我错失机遇。
南北朝的时候,宇文泰和侯景交战,宇文泰的战马不幸中箭而惊跑了,一把将宇文泰掀倒在地。恰在此时,东魏军队赶上了,宇文泰左右的人都吓跑了,丢下主子一人不管。就在这十万火急的时候,宇文泰的大将李穆刚好赶到,从马上下来,用马鞭对着宇文泰的后背狠抽,并辱骂他说:“笼东军士,你的主人在哪里?为什么只留下你一人在此。”那些追赶的敌军见状,以为宇文泰只是个普通士兵,不怀疑他是贵人,因此没有逗留细问,舍弃了他,继续去追赶别的逃兵。追兵一走,李穆就把自己的宝马送给宇文泰骑,一起逃跑了。当有疑论时,应该善于捕捉细节,印证自己的判断。在战场上,对任何风吹草动和蛛丝马迹都要留意,错过机遇,就是错失未来。
第三,以假充真。当我方能识别对方的王时,敌人却用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伎俩,混淆视听,而我方也因为没有明察秋毫,细心辨别真假,因此导致决策失误而抓错人。
春秋的时候,齐顷公因为嬉戏侮辱鲁国等四个国家的使者,鲁国等四国就联盟攻打齐国,齐国孤身难御四敌,最终被打得大败,齐顷公本人也落荒而逃了。敌人穷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顷公了,值此危急关头,顷公的手下丑父让顷公脱了衣服下车,然后自己穿上顷公的服饰,乘坐顷公的车骑。盟军韩厥见到丑父乘坐齐王的车骑,穿着他的服饰,以为他就是真的齐顷公无疑,于是将他拘捕回去交差,不再追赶。齐顷公因此得以脱身,而对方抓到的只是一个假王而已。眼见不一定为实,眼睛看到的有时候也会欺骗人,只有在理智基础上做出正确分析和判断,才能够真正保证万无一失。
第四,护王之周。王是重要的角色,一国的元首,三军的统帅,出入一定有重兵护卫,保证他的绝对安全,所以陌生人难以接近他。当然,下手的机会也就随之减少。
春秋的时候,齐国庆封把崔杼搞下台后,自己独掌相权。庆舍是庆封的儿子,不仅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极富谋略。他自从崔杼、庆封作乱后,知道得罪了不少人,担心遭到别人暗算,因此每次进出,一定要让亲近的壮士持戈在旁边护卫,陌生人等一律不得靠近,并成为惯例。当时卢蒲葵和王何都是勇士,能敌万人,庆舍对他们特别宠信,每次出入都让他们两人持戈相随,当自己的贴身保镖,其他人都不敢接近。因此即使有想杀他的人,因为畏惧卢、王二人的勇猛,一时间也不敢下手,拿庆舍没办法。“王者,天降大任使其践之者也”。王一般承担着比常人更为重要的责任,扮演者比常人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他的安全问题自然也显得格外的重要,保镖的唯一职责就是拼死保护主子的人身安全,保证他不受到任何攻击和伤害。
所以想擒获王,一定需要先认识王。然而认识别人也是有困难的!首先,人具有虚伪性和两面性,并不想别人认识真正的自己,所以对外一定有所隐瞒,不可能让别人轻易辨别;其次,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智者,具备独特的眼光,能够观察细致,明察秋毫的。即使这样,事在人为,留心观察,运用智谋,也还是可以通过一些常识或者明显的标志来识别真王的。
第一,以兵识之。士兵是王的下属,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所以他们一般不敢擅作主张,凡事需向王禀报。因此当不知道王是谁时,可以根据士兵所报告的人识别其王。
唐朝安史之乱的时候,张巡镇守睢阳,安庆绪派大将尹子奇带领十多万精锐部队围攻睢阳。敌众己寡,彼此力量相差悬殊,张巡亲自督战,不断激励士兵坚守城池,与阵地共存亡。战争异常激烈,从早上进行到到中午,双方交战二十次,士兵们都筋疲力尽了,如果再持续下去,唐军一定吃不消。张巡想出了擒贼擒王一计,但原先却不认识尹子齐,何况在乱军当中更难以识别了。他派人找到蒿杆削成箭,用来射杀敌军。那些被射中的敌兵知道是假箭,以为张巡的箭用完了,争先恐后跑去向子奇报告。确定目标后,张巡就让神箭手南霁云向子奇放箭。霁云有百步穿杨之技,一箭射中了子奇的左眼。敌军因为主将受伤,顿时大乱,被打得一败涂地,仓皇逃命。当无法确定猎物时,投石问路、引蛇出洞是很好的技巧,它可以帮助自己快速锁定目标。
第二,以欲识之。我了解敌人的嗜好,因此投其所好,吊对方的胃口,把他引诱出来,那么就可以凭借嗜好识别王了。
宋朝的时候,种世衡任将军时,他想用计除掉明珠族的首领。经过一番打探,得到的可靠情报是说那个明珠族首领爱好击鼓,对战鼓情有独钟。世衡大喜,于是让人造了一匹马,背上驮着战鼓,鼓面用银裹着,装饰得极为华丽,并秘密通过间谍假装卖给对方。一切布置妥当后,世衡就挑选了数百名精劲士兵,告诫他们说:“你们出去暗中巡逻,凡是见到带着银鼓自随的人,尽力抓过来就是。”士兵领命后,马上照办。皇天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对方的首领果然带着银鼓,趾高气扬地出游了,结果自投罗网,被守候已久的宋军逮个正着。不怕你不贪,就怕你没嗜好。可怜多少人不是马革裹尸战场上,而是因为自己的欲望和嗜好出卖了自己,断送了生命
第三,以质识之。一个人可以登上王的位子,成为众人的领袖,表明他在言行举止方面和常人有一定区别,气质也往往是非同凡响,因此可以凭借这些观察对方是否具备王的特质。
唐朝的时候,唐高宗驾临东都,当时关中闹饥荒,很多人因为填不饱肚子,只能落草为寇,干些偷盗抢劫的勾当。皇上担心路上多盗贼,财物会丢失受损,于是命魏元忠同驾随行。元忠接到诏令后,想到了以贼治贼的策略,立即到赤县的监狱去巡视,碰到一个在押的盗贼,他的眼神是那么的犀利,气场是如此的霸道,一切言行举止都显示着他在盗贼群体中的显赫地位和受尊重程度。元忠凭借自己的老道断定那个人就是匪首,于是当场把他给释放了,并封他做了官,让他乘马相随,和自己一起吃住,暗中拜托他帮忙纠察沿途的盗贼,那个人默许了。一路下来,那些草寇慑于首领的魄力,无人敢暗中动手脚。等到了东都的时候,数万马车和财物,居然一点损失都没有。“天生异人,必有异相”,尧眉八彩,舜目重瞳,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相,非凡之质,可以让他在芸芸众生之中显得那么光彩照人和鹤立鸡群。
第三,以声识之。王被打败将要逃走,他可以变衣易容,但他的声音却难以改变,因此可以听声辨人,通过声音判断核实对方的身份。
五代十国的时候,后唐将领李嗣源带兵攻打梁国,把梁兵打得大败而逃。嗣源一路追赶到了中都,并将对方的城池给团团围住。由于那座城没有守备,一会儿,梁军就溃败出城了。嗣源派兵追击,把他们打得七零八落,王彦章只带着数十人逃跑了。龙武大将军李绍奇独自追赶,彦章本想蒙骗过关,不料时隔多年,他的声音依旧没变,被绍奇听出了,大声说:“王铁枪别跑。”随即拔剑刺向他,彦章受了重伤,从马上摔下来,就被擒获了。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声音像洪钟一样响亮,开口人们就认出他。相书里有“一辨其气色,二听其声,更察其神,再观其肉”之说。我一开始以为听声辨人只能用于打过交道者,后来悟得深了,纵是未曾谋面者,我第一次打电话听其声,差不多就可以准确的想象出对方的实际模样,而且屡试不爽,实在是神奇之至,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啊!
第四,以旗鼓识之。在战场上,为了指挥快捷有效,王经常坐镇在麾旗之下或者战鼓的旁边,以号令进退。所以,根据对方所处的特殊位置,可以判断出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宋晋安王子劲带兵攻打浔阳,宋将殷孝组率兵还击。孝祖本人好大喜功,喜欢炫耀,出入经常有旗鼓相随,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却由此在战场上被敌人认出,导致最终在阵上被人家用箭射死了。齐神武帝出入也经常带着旗鼓,西魏将周文招募了三千勇士想干掉他,眼看就要杀到神武帝跟前了,不料自己的战马中箭而死,让他给逃脱了,功亏一篑。否则,神武帝早已成为周文的刀下之鬼了。东汉末期,袁绍大将颜良也经常喜欢着金袍秀甲,立于麾盖之下,所以在白马战役中,于万军之中被关羽一眼认出并斩杀了。王是一个特殊的身份,当然也会处在一个特殊的位子。因此,你的身份决定了你的地位;反过来,你所处的方位,也可以显示出你的分量!
如果已经认出了对方之王,那么应当怎样擒获他呢?
第一,美人计。我用美色虏获对方主人的欢心,那么他将沉迷美色之中,厌倦政事,疏远贤臣,因此他的国家会不攻自乱。
春秋的时候,晏子死后,齐国缺少优秀的人才,齐王听说孔子在鲁国做宰相,担心鲁国在孔圣人的治理下会日益强大,进而威胁到齐国的霸主地位。黎弥知道齐王的焦虑,于是向他献计说,如果齐王能在国内物色到八十个倾国倾城的美女,然后当做礼物给鲁君送去,那么鲁定公一定会高兴得合不拢嘴,睡不着觉,从此湮没在美人的安乐窝里,不复有大志的,那么,齐国的隐患也就消除了。齐王听了很高兴,马上照办,结果鲁定公果然被那些美女迷惑住,整天歌舞升平,不理朝政。鲁君既然昏庸,孔子这样的贤臣自然也得不到重用,于是就辞掉了相职。柔能克刚,让王跪倒在女人的石榴裙下,死在女人的温柔乡里,可谓杀人于无形的绝佳武器。
第二,调虎离山。把王调到他的势力范围之外或者将他身边的厉害护卫调离开,那么他就不过是一孤家寡人而已,成为我的囊中之物、砧上之肉,擒获他将易如反掌。
春秋的时候,公子光野心勃勃,广交英雄豪杰,想杀掉吴王公子僚而取代他的位子。公子僚身边有三位将领,勇猛过人,一般人很难靠近谋杀他。最终公子光想出了调虎离山之计,他举荐掩余和烛庸为将军,并派庆忌出使郑国和卫国,邀请他们一同出军攻打楚国。把公子僚身边三个最难对付的保镖都支开了,无异于剪断了他的左膀右臂,下手就容易多了。接着,公子光就派勇士专诸借进献鱼羹的机会,用匕首刺杀了公子僚,自己登上了王位,号称阖闾。东汉末期,张飞率军挺进西川,在巴郡为严颜所拒。严颜但闭城坚守,张飞无奈其何,最后就用计将对方骗出城,并生擒降伏了他,顺利到达西蜀。最大限度的消除对方的优势,我方取胜的几率才会更大。否则,可能连下手的机会都找不到。
第三,釜底抽薪。想抓到对方的首领,只要将对方赖以依靠的力量源泉给消除了,那么对方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变得孤立无援,成不了大气候,这时候再去抓捕他将如探囊取物。
南北朝的时候,王融在益州做官,刚好有戍卒不满管制,在夜里聚众出营作乱。王融得报后,知道事情没有那么严重,只不过是几个为首的想作乱而已,并不是叛变,只要说服那些不想作乱的士兵缴械投降的话,他们就不能妄为了。于是迅速派兵包围了他们的营地,并下令说:“不想作乱的请自动走出营门,我一定不追究他的过失。”那些不想造反的士兵都乖乖出来了,结果只剩下那十几个作乱的人就轻易被抓获并斩杀了。汉朝薛长孺在汉州做通判时,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也采取了相同的计策。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治标不如断本,去除对方所依赖的力量,他就不敢为非作歹,只能束手就擒了。
第四,笑里藏刀。我向敌方将领展示诚意,让他相信我跟他是推心置腹、坦诚相见的,并没有心怀不轨,因此对我失去戒备之心,而我则可趁其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
战国的时候,秦将卫鞅将要攻打魏国,魏国派了公子卬带兵反击,双方相互对峙,战争还没打响。卫鞅此人极富谋略,知道兵不厌诈,一开始就给魏将公子卬写信说:“我和公子您以前是好朋友,而现在各自都是两国的将领,不忍心兵戎相见,两败俱伤,我希望能和公子谋面结盟,高兴地饮酒,并签下停战协议,让秦、魏两国重新和好。”魏公子卬不疑有诈,欣然前往,结果被卫鞅抓获了。魏军因为主将公子卬被擒获了,群龙无首,一片混乱。卫鞅趁机带兵攻击他们,大胜而归。对你微笑的不一定是朋友,战场上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兵法本就是诡道,从无人情味可言,只有胜者才能真正笑到最后。
大侠点评:擒贼擒王,是去势之计。王是敌人的核心、魁首,我认识对方之王并先擒获他,那么敌军就会群龙无首,变成乌合之众,号令无法统一,不能有效地作战,因此擒获他们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不费吹灰之力。王是与军队共存亡的。王的存在,是三军的依靠;王的败亡,全军将瓦解。所以,善于打仗的人,能够选择对方的要害而先攻击它,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