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婚恋家庭 > 民国风流:那些无法跨过的跨国恋 > 第 2 章 陆征祥与培德•博斐--乱世有真爱,弱国无外交
第1节 第一章

(一)

1895年,俄罗斯圣彼得堡,沙皇宫廷舞会,一场奇妙的邂逅发生了。

男主角名叫陆征祥,清朝驻俄使馆的翻译官,他穿着笔挺的西服,操着熟练的法文(当时欧洲上流社会交际不会讲法语会被人视为“土包子”),穿梭于蝴蝶一般的夫人小姐之间。陆征祥娴熟礼仪,兼具西方男人的风度和东方男人的儒雅,这为他赢得了不少青睐的目光,其中包括一位名叫培德•博斐(Berthe Bovy)的比利时女士。

培德•博斐是一位比利时将军的孙女,其父亲是比利时国王的侍从武官、陆军上校。培德当时正随担任比利时驻俄公使的亲戚罗核居住在圣彼得堡,靠给人教授法文为生。凭借着罗核的关系,培德经常出入沙皇宫廷的各种宴会、舞会,她谈吐高雅、舞姿优美,是很多异性眼中的焦点。

尽管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尽管年龄相差达16岁(而且是女的比男的大),他们还是不顾一切地相爱了。在他们恋爱的第四个年头,培德已经44岁,陆征祥意识到,再不结婚,自己的爱人就老了。

(二)

陆征祥和培德婚后琴瑟和鸣,十分恩爱,陆征祥感叹道:“我们俩的精神与心灵,彼此相互了解,夫人之于我,真如生命之伴侣,相爱实深。”相信反过来,培德也是这样想的。

不过陆征祥的婚事却让他跟同事和领导们孤立开来,虽然他的老师许景澄接受了他的婚事,但其他人不见得个个这么大度,各种敌意飘荡在空气中。为了减少丈夫的压力,婚后在中国驻俄使馆的8年中,原本喜欢热闹的培德夫人竟然常年居家不出,不去参加各种宴会,让陆征祥独自应酬。这样的隐居日子直到1906年陆征祥到海牙出任清廷驻荷兰公使后才结束,因为作为大使馆的第一夫人,她必须得抛头露面。

8年驻俄使馆的生活,培德夫人见证了陆征祥的成长与荣光。这8年来,陆征祥从一个小小的四等翻译官升至三品知府衔二等参赞,他的仕途如此顺利,自然也少不了培德夫人的一份功劳。陆征祥是一个典型的文弱书生,遇事常优柔寡断,而培德夫人出身于军人世家,身上有着刚毅坚强的军人特质,她每每在陆征祥犹豫不决的时候帮他理清头绪、断定方向,当陆征祥独当一面后,培德夫人的作用就愈加明显了。陆征祥赞道:“她看事,一眼即见其大者,绝不留滞于琐碎之念。”

(三)

到了北京后,培德夫人从原来的公使夫人变成了总长夫人,虽然身份更上一层楼,但是她为了不给丈夫招来流言蜚语,入乡随俗,像普通的中国家庭妇女一样,每天闭门不出,不参加社交活动。喜欢散步的陆征祥只好一个人在大街上转悠,不知道的人都以为陆征祥的太太不愿来中国而留在国外,纷纷叹息说:“陆总长想老婆了,想得吃不下饭,整天在外转悠。”

这事儿传得一久,连袁世凯都发觉了。几个月后,袁世凯突然问陆征祥:“陆夫人为什么不出门?连拜总统夫人也没有来?”陆征祥答道:“内人现在已经完全中国化了,像中国女子一样,不爱出门。”袁世凯笑道:“这好极了,今晚总统府宴请英国公使为其饯行,便请陆夫人来陪英使夫人。”陆氏说:“内人一定来。”这是培德夫人第一次在中国赴宴。后来,袁世凯任命培德为总统府礼官处的女礼官长,专在总统府招待各国使节夫人。培德夫人娴熟西方礼仪,她优雅得体的表现让各国公使夫人个个都感到“倍儿爽”。

培德夫人品性高洁、克己复礼,对于自己的家庭、丈夫的国家,一言一行无不克尽自己的责任与爱心,赢得了上下一致的赞誉。陆征祥曾赞叹说:“博斐培德,承先人遗传,生性刚直好义,守职不苟,坚毅卓绝,对于人生,眼光高,声气平,艰难磨折,从没有使她胆怯心寒,贫苦不能夺她的气,富贵不能骄她的心,培德生活俭朴,天真坦率,一心契合基督之道,信教诚挚,上事天主,下爱旁人。”又说:“我爱她思想不群,品德高尚,断事有则,立身无私,不畏难,不欺人。”

民国初年的官场风气甚至比清末还糟糕,官员们个个吃喝嫖赌无所不能,当时北京八大胡同的妓女谈到常来的嫖客有“两院一堂”的说法,所谓“两院”,指的是众议院、参议院,“一堂”即京师大学堂。相比之下,陆征祥简直称得上道德完人了,这一来是他牢记恩师的遗训,当年许景澄一开始教导他,就说:“我不会要你一开始就做大事或难事,只要求你从平常之处做起。首先从‘不’字做起——不吸大烟、不赌、不去声色场所。”二来是因为他对于培德夫人超乎寻常的爱,他们两个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互相影响,在爱对方的同时,也更懂得应该为了对方洁身自爱。

(四)

陆征祥和培德相识的那一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被国人视为奇耻大辱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签订后,时任清廷驻俄公使的许景澄痛心疾首地对陆征祥说:“你千万不可忘记马关,日后要收复失地,洗尽国耻。”出任外长后,陆征祥特地请著名翻译家林纾写了“不忘记”三个大字,下注“马关”二字,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以示不忘国耻。他也许没有想到,就在《马关条约》签订20年后,李鸿章的悲剧再次落到自己身上。

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违背外交惯例,越过外交部直接向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密约。当时“欧战”正酣,西方国家无力东顾,日本人欲趁火打劫,宰割中国。袁世凯认为中国尚且没有力量同日本抗衡,应该卧薪尝胆十年再图复仇,加上他个人有称帝的野心,急于寻求日本的支持,于是在下属的建议下同日本人展开谈判。陆征祥此时并不在外交总长任上,但袁世凯出于对他的信任,又重新让他当上了外交总长,负责对日谈判。

在这样的时刻担任外交总长,无异于跳入火坑。可是陆征祥并没有像第一次被委任为总长时那样坚决推辞,他以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接受了这项残酷的任命。这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对袁世凯的爱戴,视袁世凯为可以复兴中国的英雄人物,故不惜含污忍垢,竭力辅佐。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