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悬念大师
-
1895年,当鲁米埃尔兄弟捣鼓着电影放映机的时候,估计没有多少人会认为那个黑匣子会对今后人类的生活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那时候的电影最多就是个记录功能,宛如按下RECOERD键就把自己定格在了某个永恒时间,年迈之时还能有机会回顾下青春容颜。爱思考的人类从不在乎上帝是否在偷笑都坚持走在电影探索的大路上,不管是技术还是内容。黑白片横行的时代,人们需要的是卓别林式的幽默、希区柯克的悬念,或是伯格曼的深刻反思。一旦电影变得有了声音,世界仿佛一下子透彻了,默默无闻成为传奇。欧洲的战乱与繁荣曾经是整个世界的焦点,但是毋庸置疑欧洲的电影人始终抱有人文主义的关怀来把电影当成圣殿上的贡品而非你我消遣之物。所以有人说欧洲电影势必将束之高阁之物,无人问津却又孤芳自赏。但终究娱乐是转瞬即逝的浮云,如果人连思考的能力都丧失就再也不要抱怨上帝的嘲笑了。
时至今日,欧洲虽然已经不能与好莱坞的商业气息分庭抗礼,但依旧保持着清高的态度,不时奉献几部佳作,以自身浓厚的文化底蕴来震撼世人。惊为天人也罢,云里雾里也罢,也许这才是欧洲贵族的风格……
图1
Alfred Hitchcock
导演档案
国籍 英国(同时持有美国国籍)
生日 1899年8月13日
星座 狮子座
逝世日期 1980年4月29日
风格关键词 悬念、露一小脸
获得奖项 1941年《蝴蝶梦》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迷魂记》等片五度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1979年荣获美国电影协会颁发终身成就奖
悬念大师的长成记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出生于伦敦东部的一个天主教家庭,在他九岁的时候就被送到名为圣·伊格纳修斯公学的基督教学校上学,严厉的教会学校宣扬罪恶无处不在观念,并同时要求学生逻辑的严密性。在一部名为《希区柯克和他的时代》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希区柯克描述的学校体罚学生的情景和学生们在接受惩罚时的微妙心理。凡是违反校规的学生都将遭到鞭打,而体罚的时间却是自己可以选择的。虽然小孩子们总是尽量把受罚的时间向后推迟,但焦灼的等待和恐惧会煎熬他们整整一天。在这种心理体验的重要影响下,希区柯克在后来的导演生涯中,始终给观众们营造出一种恐慌的环境,让其在紧张的情绪下期待着一场凶杀场面的出现。在一篇题为《我为何惧怕黑暗》的文章中,他认为,对于电影艺术形式而言,引发观众强烈好奇心是悬念营造的关键所在,并且,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应当努力形成导演和观众之间的一种共谋。他把“惊骇”和“悬念”做了相对的比较:惊骇能让观众在惊慌下甚至于跳起来,而悬念则是让观众一直处于猜疑、忧虑之中。1914年的时候希区柯克的父亲离开了人世,他也离开了他的学校,去学习工程学,后来在一家制造公司的广告部从事绘画的工作。1919年,希区柯克加入了英国的拉斯基影星公司,正式步入电影领域,而他最初的工作是负责设计公司的电影字幕卡。而后,他在那里结识后来的女朋友阿尔玛,两人于1926年12月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希区柯克在拉斯基公司第一次当上了导演,当时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是一部喜剧片《十三号》(1922年),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任何反响。1926年他导演了《房客》,该片的情节设计与猫捉老鼠的游戏有点类似,这一点在希区柯克1941年拍摄的《深闺疑云》和1943年拍摄的《疑影》两部影片中也都有所体现。
希区柯克初期拍摄的影片都是无声片。他认为即使是无声影片也要通过巧妙地构图和剪辑来叙述故事,有必要的情况下还要适当地插入一些文字说明。拍摄无声电影也使他充分展现了自己在制造视觉效果方面的非凡才能。在影片《房客》中,他把摄影机放在一张玻璃板的下面,用来拍摄演员行走时的脚底板,更增加了影片的恐怖气氛;拍摄《轻浮的德行》时,他请了一位壁画家让其对背景幕布进行改进。希区柯克曾提出,背景幕布可以让你像上帝一样的无所不能,这也正是它的妙处所在。后来,有声电影的迅速崛起让希区柯克也开始了有声电影的尝试,他在影片的创作中,开始刻意而谨慎地使用音响效果,并于1929年拍摄完成了《讹诈》——他平生的第一部有声影片,且赢得了观众与影评家们的一致欢迎与称赞。随后在英国期间执导的《知情太多的人》(1934年)、《三十九级台阶》(1935年)、《失踪的女人》(1938年)等作品也都极为成功。
1938年,希区柯克应制片商大卫·塞尔兹尼克邀请到好莱坞拍摄一部以沉船故事为背景的影片《泰坦尼克号》,于是他将妻子阿尔玛和女儿帕特一同带到了美国,从此开始了他们在洛杉矶的定居生活,并最终于1955年加入了美国国籍,成为了真正的美国公民。希区柯克的电影生涯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可是偏偏促成希区柯克来到美国的拍摄《泰坦尼克号》的计划因故搁浅,希区柯克转而拍摄《蝴蝶梦》(1940年)。这部由琼·芳登和劳伦斯·奥立弗共同演绎的悬疑故事在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奖,希区柯克也开始了在好莱坞如鱼得水的导演事业。最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剪辑非常有特色,因为最开始,制片人塞尔兹尼克比较乐衷于好莱坞导演比较贯用的镜头捕捉的方式,就是先拍摄各种镜头,然后再把这些镜头重新剪辑。与这些好莱坞导演不同的是,希区柯克的拍摄方式是按照剧本方式,剪辑方式也比较随意,就像《希区柯克和他的时代》一书中写到的一样:“希区柯克(拍摄出来)的素材,就像一幅拼图,只能用一种方法拼出来,那就是希区柯克的方法。”
四十年代,希区柯克在好莱坞接连执导了《海外特派员》、《海角擒凶》、《救生艇》、《爱德华大夫》、《美人计》等影片,其间还与著名的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有个亲密的合作。1946年希区柯克为了创作的自由建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1948年,他独立制作的彩色电影《绳索》问世,这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但是好景不长,似乎艺术导演都不是很擅长商业化的影片运作,最终在1949年影片《怯场》之后,希区柯克的公司倒闭。此后,希区柯克开始了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的合作。50年代,希区柯克依旧保持高水准和高速度的产片量。1950年根据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小说改编而拍摄的电影《列车上的陌生人》。希区柯克的女儿帕特首次在父亲执导的影片中扮演正式角色。之后他几乎以一年一片的速度执导了影片《我忏悔》、《电话谋杀案》和另外一部代表作《后窗》。他于1954年执导了影片《捉贼记》,并因此在法国的南部享受了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但这个胖胖的英国老头似乎并不满足于眼前电影的拍摄,还把触手伸进了电视领域。终于同年10月,他投入了电视系列片《希区柯克剧场》的拍摄,并亲自执导电视片《报复》直至完成。五十年代后期,希区柯克的几部电影都是他的代表作《眩晕》、《深闺疑云》、《西北偏北》都是悬念迭出的经典作品。
六十年代,希区柯克的电影产量已经开始慢慢减少。但是像《精神病患者》、《鸟》、这样如教科书一样的作品仍然深受舆论追捧。 1968年 4月,为了表彰希区柯克在电影业取得的成就和贡献,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向他颁发了“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 同时,加州大学还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1969年,他因执导了影片《黄玉》而被选为法国文人协会的理事,且于1971年荣获了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为拍摄电影《狂凶记》,他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祖国。1972年他所执导的影片《狂凶记》获得了金球奖,他同时被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这一系列的荣誉和奖项不得不说是大众对他的认可与褒奖,然而这位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艺术家似乎并没有停止艺术上的追求。
1975年,希区柯克执导了影片《家庭阴谋》,且于1978年仍在筹划拍摄新的影片《短夜》。1979年3月,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授予了希区柯克终身成就奖。然而因为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他不得不被迫放弃了自己钟爱一生的电影事业。1980年 1月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特别授予希区柯克爵士的封号。同年的4月28日晚上,希区柯克就因为肾功能衰竭而逝世。
希区柯克是位性格鲜明的导演,他不是沉默寡言的内敛型,反而表现欲非常强。希区柯克除了常在自己的电影中亮相外,还经常在海报上露出自己的侧面剪影。这些剪影出现在很多的影片中,例如《蝴蝶梦》的电话亭、《电话谋杀案》墙上的某张小照片里、《西北偏北》……这种情况最后就成为了一种惯性,观众在观影的时候常常因为寻找希区柯克的身影而分心,希区柯克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干脆在电影一开始的前几分钟就露脸出现,这样观众满足了好奇心,就能更好的看接下来的电影剧情。
世界上最肥的一堆肉
从外貌上来看,希区柯克是个可恶却又可爱的胖子。为什么说他可恶呢?因为他总是喜欢美女,但是却又不尊重所有美女;他对自己的妻子充满了深情和爱恋,然而他却常常都不睁眼瞧一眼自己的妻子;他喜欢表现和研究阴暗,但是自己却非常害怕在噩梦中惊醒;他知道自己的肥胖需要不间断的减肥行动,然而他却无法隔断自己对于黄油夹火腿的嗜好;他热爱生命,总是想要长命百岁,然而却总是嗜酒如命,一点也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他确实只是个普通的胖子,除了银幕上喷洒的那堆惊世绝俗外,私下里完全和他自我定义的一样:“世界上最肥的一堆肉。”
一战爆发时,年轻的小希区没有机会冲上战场;直到战争结束,18岁的希区终于参加了征兵体检,但军方给出的结果却让他崩溃万分——不合格。当希区询问对方自己是哪个部位有问题时,对方不予答复,最后以“不满意其身材和长相”作结。希区自嘲道:“我就像是一个倒过来的蛋糕,如果让我入伍,他们根本没法做一套合适的军装。”
许多人认为,希区柯克之所以多次邀约超级大帅哥加里·格兰特加盟拍摄,出演男主角,是因为其内心对标致长相的渴望,他甚至还企盼通过格兰特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如深吻英格丽·褒曼、牵手伊娃·玛丽·圣等。不过,希区用恶劣的语气回应了这种猜测:“这真愚蠢,我照镜子时可没见到里面有加里·格兰特。我平时尽量少照镜子,因为镜子里的我看上去总是那么陌生。但不知怎么的,他却老是出现在我的镜子中。”
希区柯克的衣橱里摆放着许多西装,最令人惊诧的不是这些西装的数量,也不是其所采用的顶级面料,而是它们近乎一模一样的款式,如果不仔细辨别,人们根本无法分辨出这些西服的不同。因此,尽管希区柯克在别人眼中仿佛永远不知道换衣服,但其实他却是一个相当刁钻谨慎的肥胖男模。
主要作品
中文名
英文名
作品年代
《家庭阴谋》
Family Plot
1976
《狂凶记》
Frenzy
1972
《黄宝石》
Topaz
1969
《冲破铁幕》
Torn Curtain
1966
《艳贼》
Marnie
1964
《群鸟》
The Birds
1963
《惊魂记》
Psycho
1960
《西北偏北》
North by Northwest
1959
《迷魂记》
Vertigo
1958
《擒凶记》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
《伸冤记 》
The Wrong Man
1956
《怪尸案》
The Trouble with Harry
1955
《捉贼记》
To Catch a Thief
1955
《电话情杀案》
Dial M for Murder
1954
《后窗》
Rear Window
1954
《忏情记》
I Confess
1953
《列车上的陌生人》
Strangers on a Train
1951
《欲海惊魂 》
Stage Fright
1950
《历劫佳人》
Under Capricorn
1949
《夺魂索/夺魄索》
Rope
1948
《美人计》
Notorious
1946
《一世与一天 》
Forever and a Day
1943
《海角擒凶 》
Saboteur
1942
《十七号 》
Number Seventeen
1932
代表作品赏析
《后窗》 Rear Window (1954)
主演:詹姆斯·斯图尔特 / 格蕾丝·凯利 / 瑟尔玛·瑞特
图2
后窗 :“‘永远的惊悚大师’的杰出代表作!一则‘看电影’的寓言!一首直指阴暗人心的诗!!”
《后窗》是希区柯克五十年代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充满悬念的影片,从电影开头一大段偷窥的描绘中,便于无声之处等待着惊雷,不带一丝其余惊险片中的凌厉。紧接着的是路转峰回的情节,跌宕起伏,似乎每一丝线索中都暗含玄机,而又无法肯定每一次的推理,希区柯克就这样不断地给人们讲着一个个故事,如同一个狡黠的老人,不紧不慢地卖着关子,让人一刻都无法转移视线。
男主人公杰弗瑞是一名摄影记者,在一次意外中,他很不幸摔断了一条腿,无奈之下不得不在轮椅上过一段无聊的日子。时值纽约的盛夏,他的邻居们都习惯日夜敞开窗户,闲来无事的时候,杰弗瑞总是透过窗户来观察他的邻居们。那是一位体态优雅,美丽迷人的女舞蹈演员,每天她都身着文胸和短裤,做家务时也踏着优美的舞步;另一边的作曲家则喜爱坐在钢琴前面进行创作,做家务时也不停止创作;一对没有子女的夫妇,因为天气的闷热无法入眠,躺在三楼的阳台消暑,他们每天都把小狗放下去玩耍;住在二楼的苏先生是一位推销商,他的妻子久病卧床,偶尔可以看见两人发生口角;一楼的女子是单身,似乎总是找不到伴侣,被杰弗瑞称为“寂寞芳心”……一次,对面窗口的苏先生夫妇不知为何又发生了一次争执,杰弗瑞发现推销商苏先生一个晚上曾三次冒雨提着皮箱走出家门。到了第二天,又发现苏先生正在包裹着刀和锯条,他久病卧床的太太也从床上消失不见了,小狗在楼下花坛不停的刨着,不知刨着什么,这一切令杰弗瑞非常不安。杰弗瑞漂亮的女朋友莉莎来了之后,两人开始了讨论,讨论的结果就是推销商苏先生杀人分尸。 于是他们找来当警察的老友调查此事,得到的结果却是久病卧床的苏太太到外地疗养了,老友对杰弗瑞等人的紧张不无嘲讽。当发现小狗被杀,杰弗瑞、莉莎和护士斯泰拉又一次陷入紧张之中,于是两位女士决定亲自出马,找到真凭实据。丽莎到庭院寻找证据,她的冒险之路开始了。在这个段落中,杰弗瑞和观众一样只能远远的观望,这一设计应当算得上是希区柯克得意之处。对比这一惊心动魄的紧张气氛,杰弗瑞身后用以拖延时间的闪光灯设计固然心思巧妙,却也只能算作雕虫小技了。
希区柯克在《后窗》中采用了一种纯粹的窥视角度。从窗户偷窥到的人生百态,就像一面镜子似的映射了人们复杂的人生。也正是由于大多数人没有机会经历不同的人生,所以我们才会去好奇窥见。
《后窗》不仅重新审视了人们的窥视欲,还试图阐释了爱情这一永恒的命题。这部电影被视为一部婚姻爱情三部曲:未婚的人孤寂幽幻、新婚的人甜蜜欢乐、经受了长久婚姻折磨的人则是兴味索然。在影片中,平凡乏味的生活背后的谋杀、带着些微阴暗面的幽默、故事设计的精巧、结局的难以预测,都深深烙上了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作品的印记。这一“永远的惊悚大师”的杰出代表作,不仅是一则“看电影”的寓言,更是一首直指阴暗人心的诗。我们可以想象,当观众们都处于无声尖叫中时,银幕的背后便是希区柯克那狡黠、得意且成竹在胸的笑靥。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