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英格玛•伯格曼——欧洲电影的旗帜
-
图3
Ingmar Bergman
导演档案
国籍 瑞典
生日 1918年7月14日
星座 巨蟹座
逝世日期 2007年7月30日
风格关键词 简约的影像风格、沉郁的理性精神和对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索
获得奖项 1960年《处女泉》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997年伯格曼赢得戛纳电影节Palm of the Palms奖
1998年伯格曼赢得戛纳电影节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奖
风雨成功路
欧洲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指安东尼奥尼、伯格曼及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英格玛·伯格曼是瑞典的国宝级导演,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
1918年7月14日英格玛·伯格曼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他的父亲恩里克·伯格曼曾经长期担任牧师,是一位虔诚的路德教徒,而后成为了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他的母亲生性孤僻,是一位上层阶级出身的小姐。伯格曼儿时受到父亲严厉的管束,所以他的童年生活笼罩着一种严峻、压抑的气氛,这种经历也对他后来的创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幼时他的父亲经常骑自行车带着他去厄普兰地区的乡村教堂布道。伯格曼渐渐的长大,慢慢的就喜欢教堂里面的木刻、壁画,这些生动的圣经故事在小伯格曼心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多年后,他从这些童年的记忆得到了启发和灵感,并且打造了一出完美的《木刻画》的舞台剧。伯格曼10岁的时候就开始编写剧本,为玩具木偶设计布景与道具。他狂热爱好着幻觉世界,这份热衷甚至已超过了一个孩子对玩耍的喜爱。他把积蓄下来的大部分钱都花在了为他的魔灯和放映机买“电影”上。这种所谓“电影”不过是用于投影的透明画片罢了。但正是因为这些画片,伯格曼才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思与幻想。
1937年,伯格曼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他开始对戏剧产生极大的热情。他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了莎士比亚、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 作品的阅读中,并成为了学校学生业余剧团中的一员,负责为剧团编写剧本、导演戏剧,甚至还亲身饰演角色。在大学毕业后,伯格曼还曾到哥德堡、赫尔辛堡、斯德哥尔摩皇家剧院担任过戏剧导演。1944年,伯格曼终于大学毕业,在哈尔斯林堡城市剧院作为一名导演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那个时候,哈尔斯林堡城市剧院的营业状况还不景气,但是伯格曼用了他的智慧和天赋不仅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也使得这家剧院起死回生。自此以后,他就转到了哥德堡城市剧院,在那里他的影响同样也特别深厚。1952年,他开始在马尔莫城市剧院做导演工作,这家剧院可以被称之为现代欧洲最著名的剧院之一,在这所剧院,他度过了长达6年的导演生涯。
上个世纪40年代,伯格曼开始了初期的创作。1945年,伯格曼有机会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机》。接着又推出了《渴》和《监狱》等片。50年代起,伯格曼逐渐在电影艺术上成熟起来。50年代中后期,他一些出色的作品《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面孔》等影片的上映,不仅给伯格曼带来了各大国际电影节的无数奖项,更使他跻身于世界著名导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伯格曼创作了很多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通过摄影机来窥视人的灵魂,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伯格曼的“沉默三部曲”, 即《犹在镜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耻辱》(1968)、《呼喊与细语》(1972)等等。
伯格曼的舞台剧导演生涯在同一时期也达到了顶峰。从1938-1966年的27年中,除了拍摄大量的电视剧与广播剧,伯格曼共执导了大约75部戏(不算1946年起执导第一部电影以来的大量电影作品)。1963-1966,伯格曼担任瑞典国家剧院——斯德哥尔摩皇家戏剧院院长。1966年,伯格曼辞去了皇家剧院院长的职位,原因是他想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电影创作当中。他作为一个戏剧家与戏剧导演的名声,主要限于瑞典本国,但是他的影视作品,大多都是从一开始便在国际上获得声望,他自己也跻身世界一流电影导演的行列中。
70年代是伯格曼作品的成熟时期,1977年他拍摄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1978年拍摄了影片《秋天奏鸣曲》这也是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这部影片主要描写了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以及母亲与女儿之间又爱又恨的矛盾与隔阂。影片是由英格丽·褒曼主演。1982年,伯格曼拍摄了电影《芳妮和亚历山大》,这部影片伯格曼自称 “最后一部影片”。总体而言,这部影片的情节复杂、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视野广阔、规模宏大、拍摄费用昂贵。这是一部融悲剧、喜剧、滑稽剧、恐怖片等为一体的家庭纪事片,影片中的群众演员共一千二百个,有台词的角色六十个,可谓人物众多,规模宏大。伯格曼所迷恋的一切事物以及过去影片中的主题和人物都重复出现在这部影片里,他自己称这部影片是他“作为电影导演一生的总结” 是“一曲热爱生活的轻松的赞美诗”。
在这部总结性的影片之后,伯格曼就宣称退休了,但实际上,他还在撰写剧本,一直影响着瑞典电影。2003年,伯格曼再度出山,参与制作了瑞典国家电视台的电视电影《萨拉邦德》,该片是继《芬尼与亚历山大》之后20多年来伯格曼惟一的一部与观众在电影院里见面的长片。
想要被卖到马戏团
在英格玛七岁的时候,他曾经观看过一场马戏团的表演,表演非常精彩,以至于小英格玛回家以后,躺在床上还迟迟不能入睡。终于他好不容易睡着了,在梦里他听到了一阵美妙的音乐,在音乐中,有一位美丽的穿着白衣的年轻女人骑着一匹黑色大马出现在他面前,他立刻爱上了她。她进入了他的幻想游戏,他称她为爱丝美哈达。
有一天来了一家人,父亲突然走进餐厅说道:“我们刚把英格玛卖给了吉普赛人,他们出的价钱不错。”伯格曼听后惊恐地叫出声来,在场所有的人都突然大笑起来,母亲赶紧把他抱上膝头,一边抚摸着他的头一边轻声安慰他。当时的人们觉得特别吃惊,谁也没想到他竟会如此轻信:“他竟然相信了,真是一点幽默感也没有。”
然而,他的童话却在他不经意将梦想与现实联结起来时完结了。在同桌尼斯保证严守秘密后,他将父母已把他卖给了舒曼马戏团的事告诉了尼斯,且告诉他马戏团不久以后就要来把他接走,他将接受训练成为杂技演员,而世界上最美的女人爱丝美哈达将是他的搭档。
然而,这个事情却不胫而走,学校和老师都知道了,老师认为这件事情非常严重,并写了一封愤慨非常的信给他的母亲。更为严重的是,因为这件事情,英格玛还遭受到了审问,他羞辱地在众人面前被罚站,被他人制造丑闻,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
这件事情一直过去了五十年,早已经成人的他,还曾经问母亲是否还记得他被卖给马戏团的这个插曲,她说她记得很清楚。他于是便问到母亲,为什么当初没有一个人觉得这事好笑,又为什么没有人想知道一个七岁的孩子为何会想要离开家,被父母卖到马戏团去,更为什么没有一个人为此般杰出的想象力与勇气所感动呢。母亲回答他说,父亲和她当时已多次为他的谎言和虚构而担忧,她很烦恼,于是去咨询了一位著名的儿科学家,那人对她强调说,应当及时让孩子学会辨别想象与现实的不同,并告诫他们必须严惩这类无耻而又明目张胆的谎言。
主要作品
中文名
英文名
作品年代
《萨拉邦德》
Saraband
2003
《芬妮与亚力山大》
Fanny and Alexander
1982
《噩兆》
The Serpent's Egg
1977
《面对面》
Face to Face
1976
《安娜的情欲》
The Passion of Anna
1969
《羞耻》
Shame
1968
《豺狼时刻》
Hour of the Wolf
1968
《假面》
Persona
1966
代表作品赏析
《处女泉》 The Virgin Spring (1960)
主演:马克斯·冯·西多 / 冈内尔·林德布洛姆
图4
处女泉:“当死来临时,拯救我的灵魂。”上帝的存在使得卡琳之死与泉水涌出建立起了某种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具有着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严谨而缜密。英格玛·伯格曼用镜头向人类昭示着关于灵魂的真谛。
《处女泉》是英格玛·伯格曼的代表作品之一,简单的情节被伯格曼打造的光彩照人,以深刻的哲学思想陈述这个故事,给观众留下了很大的回味空间,叫人折服。《处女泉》获得了1960年美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该片的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的瑞典,在春天的一个早晨,某偏僻的乡下发生了一起强暴案。清晨,富农特利的独生女卡琳,在他们家养女英格利的陪同下一起去教堂作礼拜。后来别有用心的牧羊人把卡琳强暴后并打死了她,英格利躲在暗处吓得说不出话来。日落时分,三个牧羊人来到了卡琳家,晚餐时拿出了带有卡琳血迹的外套,试图卖出。这时英格利正好返回家中,便将实情告诉了特利,特利一怒之下杀死了三个牧羊人。翌日早晨,特利夫妇发现了女儿的尸体,并发下誓言要在女儿丧命之地修建一座寺庙,就当他们欲将卡琳抱起时,卡琳头下的地上突然冒出了一眼泉水,特利夫妇以为这是上帝的施恩。
《处女泉》的电影结构非常连贯和严谨,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故事背景事件起因——卡琳遇难被害——真相大白报仇雪恨——寻到尸体奇迹出现。这样连贯简单的结构使得这部电影从情节上非常好理解,然而,这部电影的深邃内涵就在于伯格曼使用了许多隐喻。电影中最重要的隐喻莫过于“火”。在影片一开始,火就出现了,女仆英格丽期望奥丁神降罪于卡琳,于是不断地诅咒她,此处的奥丁神则是北欧神话中的一异教神。在而后的影片中,每当出现英格丽嫉妒卡琳的片段,就总会出现火的形象,这里“火”就是一个充满隐喻意义的意向,它象征着英格丽对卡琳贞洁、美丽、快乐相对于她自己的卑微、不贞的嫉妒和艳羡。通往教堂的路可以被认为是朝圣者之路或者是走向上帝之路,而在这条路上也充满着如同奥丁和树林所象征的诱人的魔鬼,英格丽显然没有抵制住魔鬼的诱惑,这彰显出了她对信仰的背叛与摇摆,这点在三个牧羊人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当卡琳在分完食物准备做祈祷时,除了最小的那个牧羊人外,另外两个都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这体现了他们的信仰缺失。“上帝”在影片中始终在观望着,从卡琳要走很远才能到达教堂可以看出上帝离人类是多么的“远”。而当特利为女儿报仇雪恨时,他似乎是代替了上帝在行使着权利,此时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发生了互换。但就另一方面而言,这也可视作是上帝在考验人类,并告诫人类通往神的道路是艰辛的,甚至会令人崩溃,令人沮丧。所以从中可以看出伯格曼对待上帝的态度是矛盾的,他仍在这条道路上苦苦思索。
《处女泉》不仅有着伯格曼这样的大牌导演精心指导,还有一个著名的摄影师——瑞士人斯文•尼克维斯特。斯文用高超的摄影技巧巧妙而完美地结合着伯格曼的主题,通过摄影机轻灵而飘逸的移动,将画面打造得有如田园画般静谧庄严。而当需要表现特利接待并最终杀死牧羊人的情形时,画面俨然充满了审判之感,严肃而威严。最后当特利向上帝发出质问时,摄影机便从演员的背后进行拍摄,这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情感共鸣。在完成了该片的拍摄后,伯格曼开始了与斯文•尼克维斯特的长期合作,尼克维斯特成为伯格曼的御用摄影师。两人是很好的工作伙伴,一起合作制作了很多著名的电影。
这部电影拍摄的主要基调是瑞典学派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开创的北欧自然主义(伯格曼的老师史约斯特罗姆的《风》尤为代表)。在影片中,环境被赋予了同角色一样重要的含义,如风、水、树木等,这些最普通的事物都反应着人物内心的状态变化。在这一点上,最典型的要数当特利使用异教仪式时,风吹树摇,二者共同成功外化了特利内心的紧张与矛盾,将人与环境的关系有机的结合到一起。
在这部电影中,伯格曼对于题材和主题有着自己深刻的思考,他一直非常热衷讨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他总是在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上帝是否存在?人与人的关系,交流是否可能?爱与恨的关系,爱恨是否并存?生与死的关系。生命是否有意义?”而伯格曼也在影片中执着地寻找着答案,尝试着解决现代人最大的精神疾病——“孤独”。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