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治水英雄——大禹
-
社会从来就没有绝对的不公平,想通过抱怨实现自己想要的公平,那是不可能的。想得到自己理想中的公平,唯一的方法就是:用能力去创造公平。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一些比较困难或者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有些人会知难而进,强迫自己去接受挑战,而更多的人却都是采取逃避的态度,把它无限期地往后搁,最终一事无成。其实,从某种角度上去看的话,人生就跟打扑克牌一模一样。拿到一手好牌的人,不一定能赢。拿到一手烂牌的人,不一定会输。
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相传,四五千年前,也就是中国的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特大洪灾。洪水泛滥之时,庄稼被淹,房子被毁,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根治水患,就召开了部落首领会议。在会上,尧问四方部落首领:“现在水患如此严重,派谁去治理洪水比较合适呢?”首领们一致推荐鲧。尧说:“我听说鲧不但人品不好,还不关心百姓的生活,让他治水能行吗?”首领们解释说:“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也只有鲧最能胜任这份工作了,你就让他试一试吧!”尧只好勉强同意。
果然不出尧所料,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不但没有把洪水制服,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原因是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致使洪水冲塌了堤坝,泛滥开来。
接替部落联盟首领的舜,见此情景,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处死于羽山,然后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他的德行能力比他的父亲强多了,他是一个贤良的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真,生活也非常简朴。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尽全力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当时,禹结婚才四天,但为了百姓的利益,他毅然抛下妻子,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禹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做一个整体来治理。他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即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大量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他治理山的目的就是要疏通水道,不让山堵塞水路,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东流去。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偌大一个龙门山该如何是好?禹经过考察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八十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
在治水过程中,禹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笠,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禹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禹终于把洪水引到了大海里,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大禹”、“禹神”,我们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