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节 第三章
-
桑结嘉措起身擦掉眼泪,他知道,活佛已经转世去了。这对于他、对于格鲁教派、对于整个西藏的政权都是一种挑战。一个改变世界的决定在他的大脑中酝酿着,而这个绝对,也改变了那个即将出生的生命。说是改变,或许有些不恰当。换一种说法,应该是,这个决定注定了一个即将出生的生命的命运。桑结嘉措决定秘不发丧。因为在当时,固始汗掌握着军事大权,蒙藏两个民族之所以看起来团结异常,正是因为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的佛光照耀着蒙藏大地。桑结嘉措有理由相信,倘若五世达赖圆寂的消息一经散开,那么这样的平静便一定会被打破。于是他作出了这个决定,或许也是命运的安排被他接受了吧。尔后他便开始秘密联系葛尔丹,准备以此制衡日益强大的固始汗的蒙古军队。为了消除他人的疑虑,桑结嘉措还装模作样地派遣使者前往大清,请求已然亲政的康熙给予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册封。而康熙也效仿两位先帝,对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进行了册封,表示自己对于西藏政权的认定,以及对于西藏、蒙古联盟的默许,因为这个时候,他正在处理远方蠢蠢欲动的葛尔丹。
几年之后,当一切看起来是如此平静的时候,桑结嘉措却心中不免惴惴。因为潜意识里,他知道,这样的平衡终将被打破。这是一个精度极高的天平,他必须要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所有的平衡,倘若有一丝差错,那么所有的政治格局、所有的平静都终将幻灭。而自己的地位,以及五世达赖辛辛苦苦创造的格鲁派的辉煌或许都会随着时间而烟消云散。于是他开始寻找转世活佛。而此时,距离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圆寂的时间已经有些年头了。
第司桑结嘉措所派去的喇嘛找到了那个不平凡的孩子。这一日,仓央嘉措回到家中,看到几个戴着黄色帽子的僧人在和自己的母亲聊天,虽然他不知道戴着黄色帽子的僧人拥有什么地位,但是母亲对他们极为客气,而他们对待母亲的态度也很恭敬。或许,他知道,一些事情正向自己走来。其中一位年迈的僧人慈祥地看着仓央嘉措,面带微笑。这位老僧名叫曲吉卡热巴?多伦多吉,坐在他旁边的是多巴?索朗查巴。两位高僧在仓央嘉措家中对仓央嘉措进行了长达七天的考验,以证明他便是“转世灵童”。洗漱洁身之后的仓央嘉措坐在他们面前,他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令他高兴的是这些天他都不用再去做些放牛、割草的事情了。他们让仓央嘉措指认物品、画像以及叙述一些简单的事情。而令年幼的仓央嘉措诧异的是,每次自己指认物品之后,面前的年迈僧人都会露出欣喜、激动的表情,慢慢地他们开始对自己变得越来越恭敬,甚至开始对自己行礼。尔后每一年,他们都会来到自己家中给家人带来丰厚的礼品。
住在布达拉宫的第司桑结嘉措收到消息,他们找到了“转世灵童”,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他知道,这便是事败之后的救命稻草,也是西藏最后的希望。心脏中藏着一个能够颠覆乾坤的秘密会是如何的感受,我从来没有感受过,然而桑结嘉措却有着最深切的体会,而这样的体会,一来便是十年。
仓央嘉措被发现后,并没有立刻被接到拉萨接受加持以及所有活佛固定的课程。因为西藏的局势以及桑结嘉措的决定,他不得不继续沉溺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个人将这样的生活叫作“宿命”。这很是奇妙,自己对于自己的未来茫然不知,他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在巴桑寺接受教育。他只是知道,自己生来便是这样,他甚至以为别人也都是如此。而命运之神正在他的背后,轻轻地推着他,使他一步一步走向远方。我想,他走得太远了些。不过,这总不是他刻意的路。他仅仅是个孩子。懵懂、无知,或许还有些憧憬。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这是一首名叫《班扎古鲁白马的沉默》的诗歌,是一个名叫扎西拉姆?多多的女孩写下的(众人的臆想、媒体的炒作,开始让这个本来简单的诗歌没有了归属)。据说,这首诗的灵感来源于莲花生大师非常著名的一句话:“我从未离弃信仰我的人,甚至不信我的人,虽然他们看不见我,我的孩子们,将会永远永远受到我慈悲心的护卫。”这首诗之所以会被误认为是仓央嘉措所作,我猜大约也有些原因吧。对于像我这些对仓央嘉措一知半解的人来说,这确实是足够以假乱真。口吻、意境、境界,都是佛家风范。而且,和仓央嘉措一样,这是一首介于爱情与佛理之间的道歌,是一种纯洁的吟唱。你很难不想到爱情,它却又无法完全与爱情契合。这是一首能够净化人心的诗。
很多人愿意相信,这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因为这样的深情确实是难得的。在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午夜让人迷醉,酒精使人沉迷在虚幻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人们笑着、唱着,总是不忍、不愿接受清醒那一刻的失落。渐渐地,人们开始发现,原来浮躁是一种毒品,你深深地知道它的害处,你知道自己对它存在着怎样的厌倦,但是你仍然离不开它。在一天的忙碌之余,大家仍然愿意戴着另一副面具去放纵。殊不知,这样的放纵本是没有尽头的。放纵、放纵、放纵。最后你发现,除了放纵,你再没有任何东西。倒是那某一刻的灵台清净总是让你在迷乱之时笑容凝结在脸上,久久无法散去。
很多人愿意相信,这是一种超越世俗的恬淡。因为大家已经很久没有舔舐这样的温柔了。我们跑着、跑着,哪怕是稍微跑慢了一点,都觉得自己已经被时代无情地抛弃了。哭泣,不是不想,只是没有时间而已。
而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首诗歌,仅仅是诗歌而已。无关高尚、无关纯洁、无关爱情。我读着这首诗,抚摸着它,感受着它的肌肤,尔后我便任性地将这首诗归结于仓央嘉措的童年。在那里,仓央嘉措无须考虑任何其他的所谓对错,无须考虑自己是否是活佛,无须考虑自己是否需要爱情,无须考虑自己是否活着。他甚至无须考虑任何东西。所谓沉溺、麻木,与他无关,所谓爱情、哀伤,不知所谓,所谓信仰、教条,终将烟消云散。他只需要过自己的生活,无须考虑自己是否想要。一切随缘,一切随风,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像是诗中最后说到的那样,寂静欢喜。
我总是在想,或许有一天,我也可以逃离自己所在的城市,忘记自己的名字,然后消失在地平线上。以一种寂静的方式离开,以一种恬淡的方式生存。寻找一个没有任何人知道我,我也不知道任何人的所在,在那里默默地做着自己所想要做的一切,写自己想要写的东西,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在那里,没有油盐酱醋、没有责任、没有亲人,甚至我所赚到的钱都不能养活自己。我在一个破旧的、漏雨的被遗弃的房子里居住,那里仅仅有一床棉被,或许,还有一张桌子。我每天早上坐在上面写东西,然后有不知名的大虫子突然爬到我的肩膀,我为之惊呼,尔后又嘲笑自己的胆怯。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我不得不去挖些野菜吃,偶尔还要挨饿,然后用一把裂了口子的铁锹种地,撒上淳朴老乡送给我的种子,等待来年的收获。然后便是孤独一生。这本来和诗无关,只是我写出来,那便是诗了,和仓央嘉措的一生一样。我想,这大约就叫恬静。和这首诗给我的感觉一样,仓央嘉措诗歌式的生活。
很多人追逐这样的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躯体之中蕴含着如此类似的灵魂。在这一时刻,我们不得不承认“轮回”一说。陶渊明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如此,而他也确实实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共十个字,不知道让多少人向往了一生。虽然人们知道,现实中这样的生活或许比理想中要困难许多,然而还是有一代代人追随。这是一种对于心灵纯净的深刻的祈求。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