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回想那些令人尊敬的古之先贤,他们竟几乎都有自己的执着。孔夫子执着于“仁”,岳飞执着于“忠”,关羽执着于“义”。他们虽非神、佛,但仍有光芒存于后世,并且照耀着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即便是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也有那么一番执着。她仅仅是一个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却感动了无数才子佳人。她必定没有倾国之貌,也没有旷世之才,她效颦之状颇有西子化身之嫌疑,她小气、爱嫉妒,她不容易被接近。然而这并不影响她成为中华五千年来文学创作中最成功的一位女主人公,更不会影响她在每一个男人、女人眼中的形象。当我们翻看《红楼梦》百遍之后,仍偶尔想要回去看看她怜惜花朵的让人怜爱的模样,仍然心中默默地念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眼中禁不住泪水默默流出。

手边有一本被翻得页脚也烂掉的书,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三毛。其中一篇文章中的某一段是这样写的:

前一阵在深夜里与父母谈话,我突然说:“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

每每看到此处,心口就仿佛被掏空一样。在网上搜寻有关三毛的点滴,希望能找寻她漂泊了半个世纪的落寞的脚步,但仅仅听到她的一段录音而已。里面放着三毛的声音,比我想象中妩媚许多。三毛叙述着她的荷西被她拒绝的时候,边笑、边跑、边挥手、边大喊的场景。三毛显得有些失控,我想她大约已经在深夜无数次梦到那个深爱她的男人、那个和她共度人生最美好时光的丈夫,她的喜怒哀乐、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与这个西班牙男子有关。

在三毛的记录中,荷西是个率真、清澈的男子,理想简单而又可爱。他仅仅希望能够有一幢房子,房子里有三毛这样一个妻子而已。这便是他对家的描述。三毛感动于荷西的深情,也渐渐在两人的爱情中弥足深陷。这是幸福的,然而在三毛的身上,这也同样变成了她穿透生命的悲伤。在她余下的生命中,她已经无法在深潭中抽身,她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阻止自己的坠落。有人说她的死并非因为荷西,有人说她还爱上过其他的人。他们找到三毛给王洛宾的信,以此为证据污蔑三毛的深情。于我,这是无法容忍的。心怀某种不相信爱情的想法,污蔑着这个世间最深情的女子,用最坏的恶意揣摩他人的梦境,以此来证明所谓的学术,用心可谓歹毒。

其实,在三毛生前给友人的信中,多以“爱人”等称谓称呼对方。单凭一封信,就说三毛爱上过别人,未免有些牵强。而王洛宾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也曾正面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自己和三毛,是两个深邃灵魂的相惜。我想,这才是最真实的感受。

三毛自杀而亡,用一种近乎绝望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绝望,这本是不值得称赞的,然而却不得不让人在泪流满面之后,在目光呆滞的沉思之后,在泪水干涸之后,在身心疲倦之后,留下一声叹息。类似三毛的绝望,这世间还有。他们总是在结束自己生命之前,选择一种对于生命极端的热爱。三毛总是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提醒自己,告诉大家,自己是热爱生命的,自己并不想要离开。可是,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生命最绚烂的悲剧。

还有中国最大名气的现代诗人——海子。他结束自己生命前,也曾写下类似的东西。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极力想要表现幸福、极力想要得到幸福。其实是一种哀伤的挣扎。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我猜想,佛祖虽然并未经历爱情的苦难,但他们的光芒同样照人。他们同样是需要面临属于他们的困苦。如此方能理解人生的真谛。

菩萨住此焰慧地,其心清净永不失;

悟解决定善增长,疑网垢浊悉皆离。

佛家讲“大彻大悟”,当于此处。经历人生的苦难之后,大彻大悟才来得有意义。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文人会被渐渐遗忘,而被记下来的仿佛人生都有些与众不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在他的词中,道尽了人生起伏、渺小。佛祖也试图告诉人们,其实人生仅仅是一个人存在过程中的一刹那而已。可是,没有执着便没有执着之后的大彻大悟。这是一个逃不脱的轮回。就像杜牧的《阿房宫赋》之中所说的那样,“秦人不暇自哀尔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本是治国之感叹,然而用于人生,也是如此。还记得,某个女性 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意思大概如下,她说,自己的母亲总是在自己的人生路里告诉她,这条路是条弯路,不能走,可是,她总是不信,等到走后才知道母亲是对的。然而她并不后悔自己走过这样的路。我们总是这样,在别人告诉我们哪条是弯路、哪条是所谓正确之路之时,总是将信将疑。或者说,即便是明知道自己所选的路的尽头是死胡同,仍然义无反顾地走了下去。我猜想,这便是人生。人生和治国本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或者说,任何学问上升到最高的地方,都是哲学。佛教亦是如此。《阿房宫赋》之中所感叹之事之所以如此发人深省,正是因为杜牧将它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于是它也便成了人生的哲理。而佛教更是一种纯粹的哲学。人们只有经历过人生大起大落,才能理解到属于自己人生的意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词作之中,我最爱此篇。并非是他深得太白遗风的缘故,也并非他豪迈中带着那些许的微凉让人心疼。只是对于他对人生的感悟,极为钦佩。

所谓十地,我虽然能够简单理解,然而,生命于此、佛法于此又怎么能是我一个黄口小儿能够轻易辩解的呢?对于能够简单解释面前的五地,我已经对自己甚为满意了。

不禁一笑,感叹自己竟然也变了许多。少年之时的自己,总是希望寻个根由、分个对错。对于一切事情都能挑战一下,虽然蹦蹦跳跳十足像个小丑,却浑然不知。这本是一种幸福。然而,长大了之后,知道得越多,反思便越多,于是便开始畏首畏尾。所谓无知者无畏,其实是个很快乐的事。这便像台上的小丑一般,在他知道自己是小丑之前,他并不难过。散场之后的凄凉,也并不是来源于他对于寂寞的恐惧。他的失落和恐惧,其实是来自他的反思。当他回想起自己在台上的一举一动之时,便觉得自己甚为可怜起来。可见,人太过“聪明”,的确是个烦恼的事情。因为看得太真、想得太多,所以烦恼和愁思也便多了起来。

感叹过多,生活就进行得艰难。所以,当我们满脚深陷之时,不妨跳在半空中嘲笑一下自己。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