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二、平叛与靖边
新政权内部也不时有人反叛。如公元26年初真定王刘杨、临邑侯刘让兄弟谋反,渔阳太守彭宠反叛。这类叛乱都不怎么成气侯,很容易平定。同时在汉中郡南郑(今属陕西)叛乱的延岑,自称“武安王”,倒是个棘手的家伙。他来历复杂,有勇有谋,顽抗了几年,投靠公孙述,被任命为大司马,封“汝宁王”。36年九月公孙述被汉军打得焦头烂额,向延岑询问对策。延岑说:“男子汉应当死中求生,怎么可以坐等山穷水尽呢?财物很容易积聚的,不能太贪爱,快收买人心吧!”于是,公孙述以私财募集敢死队5000余人,由延岑率领,奇袭大司马吴汉。吴汉落水,抓住马尾才得以狼狈逃命。十一月延岑在成都进攻汉军,又三战三胜。但公孙述在这次战斗中负重伤,向延岑托付后事,当夜死去。第二天,延岑倒是突然向汉军投降,不再向死而战。
边疆还是时战时和。最让汉人头痛的,仍然是匈奴。匈奴依然经常入塞骚扰,一赶就跑,不赶又来。48年十月匈奴与汉为敌的王死了,分裂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南匈奴王入汉称臣。当时北匈奴连年旱蝗,赤地千里,人畜饥疫,死耗过半,这给东汉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为此,两位雄心勃勃的老臣——朗陵侯臧宫、杨虚侯马武要求再次上阵,剿灭北匈奴,彻底安定北边。请战书写道:
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安则侵盗。虏今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疲困乏力,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悬在陛下。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今命将临塞,厚悬购赏,喻告高句骊、乌桓、鲜卑攻其左,发河西四郡、天水、陇西羌、胡击其右,如此,北虏之灭,不过数年。
然而,刘秀坚决不同意。对此,《剑桥中国史》评述:
在此时刻,光武帝犯了他在位时期最大的错误,这个错误也属于中国历史中最坏的一个。他本应与南匈奴联合,攻击北匈奴的联合体。公元51年中国的将领们极力主张这场征战,而征战肯定会取得胜利。南单于就可以作为匈奴唯一的统治者返回弋壁之北的土地,而中国人就可以收复西北边陲的几个郡。之所以丧失这个机会,并不是因为它有军事风险,而是因为光武帝没有认识到它的有利条件……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于是,北匈奴也来贡裘马求和亲,刘秀则赐以缯帛和弓矢,似乎永结和平了。
匈奴不仅让汉人不堪其烦,西域那些邻居也深受其扰。公元前60年刘询曾经设“西域都护”,作为驻守西域地区最高长官,控制西域各国。王莽时期,西域分裂为55个小国,其中北部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刘秀也就不再设都护。公元38年那些小国请求汉在那里设都护,刘秀考虑国内事务忙不过来,予以拒绝。45年冬莎车大有兼并西域之势,那些小国深为不安,车师、鄯善、焉耆等18国便联合起来,把自己公子送入洛阳做人质,请求汉室在那里设都护,刘秀这才勉强同意。
东北部总体平安。日本第一代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被称为“倭”或“倭国”。大概由于岛国原因,与中原来往不便,两者关系很难追溯更早。公元57年正月也即刘秀去世前一个月,他们谴使者漂洋过海到洛阳,自称大夫,奉贡朝贺。刘秀大喜,赐赠金印一枚,上刻“汉委奴国王印”五个字,此为中日两国政府第一次往来。1784年日本九州博多湾两位佃农在挖沟时偶然发现这金印。1979年他们家族后人将此捐献给日本福冈市博物馆。多数学者认为“委”和“倭”相通,“委奴国”即“倭奴国”。专家学者对这枚金印有些争论,但传说玄乎其玄。据说另有一颗玉玺被借到福冈参展,摆近的时候,两印之间突然出现北极和南极常见的那种极光。
西南喜忧参半。喜的是,29年十二月,交趾(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北部、中部)地方长官邓让率七郡太守遣使者奉贡。忧的是武陵蛮闹事。史历上的“武陵蛮”指今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西汉和新莽末年,许多汉人为躲避战乱流入武陵山区,与蛮族人错居杂处。东汉建立后,当地郡县为控制这些流亡者,与蛮族发生冲突。47年正月南郡(今湖北荆州)的蛮族起事,刘秀派武威将军刘尚去镇压,将他们迁于江夏(今湖北麻城)。同年十二月武陵蛮又暴动,攻掠郡县。刘秀仍派刘尚率万余军队去镇压,在沅水(今湖南境内)激战,竟然全军覆没。第二年再出兵,又连吃败仗。于是,伏波将军马援主动请缨。“伏波将军”是古代对将军个人的一种封号,意为降伏波涛,历史上有多位,最著名就这位马援。刘秀怜其年老,不同意。马援激动起来,像战国时老将廉颇那样,当场披甲上马,一展雄姿。刘秀一高兴便同意了,令他率兵四万前往武陵。没想到北方将士到南方水土不服,又不熟悉地形,结果死伤大半,马援也因疫疾而亡。最后,历时三年才将武陵蛮平定。
三、“柔道”政治
刘秀当皇帝后,忙里偷闲将老家的老太太们请来喝杯酒。老太太们一高兴,话没遮拦,居然说起刘秀小时候的丑话。一位大发感慨说:“文叔(刘秀的字)小时小姑娘样的,又老实又柔顺,谁能想到这么老实巴脚的人竟然做了皇上!”刘秀笑道:“柔顺点好啊!我治理天下,也用柔道呢!”
刘秀所说的“柔道”不是体育拳术,而是一种屈伸得宜,以柔克刚的韬略思想,与他老祖宗国策“无为而治”如出一辙。刘秀不是开玩笑,而是实打实去践行。即使你死我活的战争,也不忘“天地之性人为贵”。26年十一月大将军冯异出征赤眉军的时候,刘秀特地敕诏说:“征伐非必定掠地屠城,而在于平定安置。你是读书人,要加以注重,不要给郡县百姓添加苦难!”破铜马军后,刘秀非但没杀投降的一兵一卒,反倒封他们的首领为列侯。降兵不放心,刘秀就命他们各自回本营统领军队,而自己轻车简从巡行各部阵地。从此,降军心悦诚服,所以关西一带还称刘秀为“铜马帝”。36年刘秀下诏明示:“边吏力不足战,则守。追虏料敌,不拘以逗留法。”他反对那种冒死硬拼的战法,绝不鼓励边疆官兵当无谓的烈士。
48年刘秀之所以拒绝趁人之危灭北匈奴,考虑的正是:
《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且北狄尚强,而屯田警备,传闻之事,恒多失实。诚能举下下之半以灭大寇,岂非至愿!苟非其时,不如息民。
《黄石公记》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兵书。与其他兵书不同在于,它糅合诸子各家思想,专论战略。
战争还没结束,刘秀就迫不急待精兵简政,让大批战士解甲归田,恢复生产。否则,战争也许不用拖那么久。全国大约1000个县,30年六月一口气裁掉400多个,县级以下官吏减少90%。37年二月还将诸王降为公、侯。刘秀得天下跟刘邦一样,靠手下一批得力干将拼死拼活卖命,一样不能坐视开国功臣功高盖主,但他没像刘邦那样“狡兔死,走狗烹”。人们所熟知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策,实际上是刘秀发明的。37年四月平完最后对手公孙述的大将回京,刘秀举行盛大庆功宴,封功臣3605人,表彰他们的功绩,赏给大量封地、农民和钱帛,让他们回自己封地去享受荣华富贵,而不再参与朝政。事后,还经常派官员上门慰问。同时,注重举贤良,补充新鲜血液;加强干部队伍考核,要求他们勤政为民;给百官增俸,让他们高薪养廉,保持朝政的稳定。
刘秀注重息干弋,修道德;休兵事,兴儒学。刘秀继承独尊儒术的传统,29年十月建太学,置博士,传授诸经。巡幸鲁地时,遣大司空祭祀孔子。38年四月又封孔子第十七代孙孔志为褒成侯。对于王莽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培养重名节的社会风气。
不过,刘秀对儒家今文学派制造的谶纬迷信也推崇备至。早在东汉建立之初,刘秀就仿照王莽、公孙述等人利用谶书作为承受天命的依据,指使老同学强华伪造“赤伏符”——“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在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表示他继承西汉的火德,是“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的真命天子。52年封禅泰山、梁父山(即映佛山)。56年起明堂、灵台、辟雍,宣布图谶即预言书于天下,把谶纬迷信尊为“内学”。
刑律方面总体从轻。52年十月、55年九月两次下诏,将死罪改为下蚕室。下蚕室即宫刑。蚕室要求具备既保温又防热的性能,以便补湿排湿,通风透光,彻底消毒。受宫刑后创口极易感染中风,必须留在像蚕室一样的密室中上百日,所以人们常用下蚕室代指宫刑。53年二月派使者到各地查冤狱,并在此基础上诏令天下所有囚徒各减本罪一等。
但刘秀对官员从严。太仓(今属江苏)亭长奚涉,招降山贼数百,遣归农耕,自食其力,辖内安定。但奚涉此举未上报,属自作主张,有违汉律,被郡守逮捕下狱,上书洛阳。刘秀非但不降罪,反而将他提拔为太仓县令。没想到奚涉高升后忘乎所以,不过三年就占田霸地千余倾,为躲赋税瞒报近一半,并高租于民,重苛盘剥,弄得怨声载道。在全国性检核田亩并考察干部的时候,奚涉怕了,但他想到当朝大司徒戴涉的哥哥戴进,在本县有良田千亩,房屋千余间,牟取暴利比奚涉有过之而不及。于是,奚涉与戴进结盟,要求他找哥哥说情。戴涉为戴进、奚涉违法垦田、兼并土地之事造具假册,瞒天过海。44年四月遭人举报。刘秀震怒,下令戴涉自缢,判奚涉、戴进及当时负责核查的官吏十余人斩刑,受牵连而遭下狱、罢官、没收财产的多达几十人。随后又诏告天下,以此为戒,大力整顿吏治。此案让朝野大为震动,大快人心,但也有人认为过重,罪不至死。又如52年六月因诸王宾客荡乱法纪,刘秀诏令郡县大搜捕,坐死达数千人,显然也有为过之嫌。
四、直面历史遗留问题
每一个人创造历史,都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的条件下创造。这条件有正面的,也必定有负面的。对负面的历史遗留问题是否装驼鸟,视而不见,击鼓传花,坐令小事化大,大事化炸,是考验其品德、能力及历史地位的关键。刘秀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有二:一是奴婢问题,二是土地兼并问题。
1.奴婢问题
奴婢怎么会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在我们现代来看,难免感到不可思议。可你稍微想想就不难理解:因为当时奴婢没有独立的身份而依附于主人。那些权贵之人,贪婪无度,蓄养奴婢越来越多,造成“世禄之邑,几无王民”的局面,直接影响国家财政、军队、徭役的来源。因此,封建王朝在战乱或灾荒之后,经常颁发放免或限制奴婢的法令。但从总体看,奴婢问题是整个封建社会一大痼疾。
西汉末年,大司马师丹等大臣提出限制豪强大族兼并土地、蓄养奴婢的建议,要求限定诸侯王奴婢200人,列侯、公主100人,关内侯、吏民30人,期限3年,违者没入官。这规定产生了一定效果,但因外戚和董贤等人强烈反对,刘欣下诏“且须后”,将这改革搁置起来,成为一纸空文。后来王莽对此也做了努力,但也失败了,使得奴婢问题继续恶化。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