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还是眷顾了美国,没有让它一直等下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庞大的战时预算赤字和国内价格的快速上涨,使英镑价值剧烈波动。英国再也无法维持英镑和黄金之间恒定的比率。战争扰乱了欧洲的贸易信贷市场,各国政府忙于战争动员,贸易金融资本日益匮乏。为满足客户的进口需要,德国和英国的银行转而接受纽约的背书票据。对于纽约的银行来说,它们所熟悉的货币自然是美元,所以德国和英国的银行收到的都是以美元为货币单位的信贷。由于战争需求的拉动,美国出口贸易急剧扩张,美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和世界粮仓。各国从美国买东西,都认为依然与黄金紧紧挂钩的美元是一种更具吸引力的货币。在美国的支持下,英国政府于1916年宣布英镑与美元挂钩。英国终于在战争的逼迫下咬了美国投下的鱼钩。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撤回了对英国的支持,不出所料,英镑开始贬值。一年的时间里,英镑较美元援助之前贬值1/3。英镑的贬值更加烘托了美元这朵奇葩的艳丽,随着贸易承兑汇票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美元汇票,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人们之所以选择在纽约做生意,也是因为进出口商现在支付的费用比在伦敦支付的费用少了整整一个百分点,这导致了不管是与美国做生意的人还是与其他国家做生意的人都涌向纽约。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间的20年,逐渐形成了几家较有实力的货币集团,他们激烈的竞争分裂了原本完整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样使得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国际货币形势动荡不安。
1929~1933年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世界的金融恐慌,国际货币制度的紊乱,出现了所谓的“汇率战”,继而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稳定国际金融市场,二战后期,以英美为首的同盟国着手拟定战后的经济重建计划。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及金融会议”,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家共有44个(一说45个),各国的争论点只有两个:一个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国际稳定基金计划;另一个是美国财政部首席国际经济学家哈里•德克斯特•怀特提出的方案。凯恩斯的方案是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中央银行,提供一种名为“班科”的国际信用货币。怀特的方案是回归金本位制。凯恩斯的方案强调全球复苏,怀特的方案强调币值稳定。
英美两国在1943年9月到1944年4月,围绕着这两个计划进行了明争暗斗、讨价还价,目的就是争夺国际金融霸权地位。
尽管讨论是在怀特方案和凯恩斯方案之间进行,但是所有参加最后投票的国家都知道,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角力归根结底信奉的是“实力”,最终要靠“实力”来一锤定音。因为美国不会接受凯恩斯的方案,因此各个国家的真实选择是在怀特方案和会议无果而终之间进行。对所有国家来说,如果会议无果而终,那么世界仍将面对国际货币不足的困难。其他国家可以选择接受美元,但持有美元会不可避免地承担美元贬值的风险。显然,这比接受怀特方案更糟糕。
经过一年多的激烈争论和反复较量,最终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蓝本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依照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为主要内容的“双挂钩”国际货币体系。从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宣告成立,确定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最后的方案融入了两人的建议,但以怀特的方案为主。其实,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被放弃的凯恩斯的方案比被采纳的怀特方案更加先进。凯恩斯当年提出的“班科”与后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使用的特别提款权(SDR)有异曲同工之妙。
之所以怀特方案被采纳而凯恩斯方案被放弃,主要是怀特方案符合美国的利益需要。有学者认为,就美国自身的情况来分析,美国在开始时就不会考虑采用凯恩斯的方案。假如凯恩斯的方案被采用,那就意味着黄金被“非货币化”,必然会逐渐贬值。
截至1947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已经占到了全世界的70%,高达209亿美元。此时法国的黄金储备还不足7亿美元,阿根廷只有4亿美元,英国的情况更为惨淡,仅剩下了价值100万美元的黄金储备。这就说明了,在金本位制度的前提下,拥有美元才会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为后盾。国际贸易当中黄金的价值不会改变,那么美元顺理成章地就成了最受欢迎的交易货币。
正如直接代表美国参与管理战后国际货币事务的罗伯特•所罗门所言:“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的国际货币制度,正是美国霸主地位的全面反映,是美国政治、产业、金融霸主地位的直接结果。”美元的特殊地位使它成为黄金以外主要的国际储备和最重要的国际流通手段,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由此,美元取得了世界金融的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实质就是美元霸权下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是在美国实力雄厚的基础上形成的,反过来又为美国的霸权服务。美国的霸权是新型霸权,通过货币战争来建立金元帝国,这条路美国走得很艰辛,但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