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姐在厂子里已经工作20多年了,是这个工厂不折不扣的元老级人物。她的家庭条件不怎么好,爱人生病在家,全家上上下下都要靠她一个人支撑。李大姐不仅要照顾生病的爱人和家里的老人,还要时刻关怀马上就要高考的儿子。正是由于这份辛劳,李大姐平日上班经常迟到或早退,但是凭着她在厂子里的老资格和国有企业相对宽松的管理制度,长期以来并没有人对李大姐的迟到早退现象有什么非议。
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厂子里来了新厂长,整个工厂从经营到管理,都变得越来越规范化和科学化。在一次工厂的全体会上,新厂长重点谈了个别职工经常性迟到和早退的现象,并严厉地指出,这种无视企业管理制度的行为必须杜绝,并提出了若干惩罚措施。虽然厂长并没有直接点名,但这位“个别职工”到底是指谁,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这一下可惹恼了李大姐,在她看来,自己为工厂辛辛苦苦工作20多个年头,只是因为家里的原因耽误了一些工作时间,就遭到如此公开严厉的批评,简直是太过分了,这样的厂长实在是“歹毒”。
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李大姐几乎成了四处喊冤叫屈的怨妇。她找到已经退休的党委书记,诉说新厂长的种种不是;平时在工作之余,她也经常向同事倾诉自己的苦衷,讲述自己的辛劳,控诉新厂长的“不近人情”;再后来,她“鸡蛋里挑骨头”,总结了新厂长的十条“罪状”,准备反映到上级管理部门。
有一天,新厂长找李大姐谈话。李大姐没好气地推开了厂长办公室的大门。
“请坐吧。”新厂长显得很客气。
“您有事直接说吧,不用坐。”李大姐冷冰冰地回答道。她觉得厂长一定是知道了自己经常背地里说他的坏话,今天就是找她算账的。
“李大姐,咱厂这两年经营效益不错。根据厂党委的决定,要重点帮扶一批生活有困难的职工,帮助他们解决一下生活中的困难,您就是厂要帮扶的第一个对象。我们几个厂长和其他管理岗位的同志也都从奖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帮扶基金,您看看这些钱够不够给爱人治病和给孩子以后上大学交学费的?如果还有什么困难,您可以跟我们说,我们再商量。”
厂长的话像一根钢针扎在李大姐的心里,她羞愧得半天没讲出一句话。
厂长继续说:“我知道您可能对我们的工作有些误会,但是工厂的经营管理是大事,职工的生活困难更是大事,该管的我们就得管,该帮的我们也一定会帮,希望您这样的老同志能多多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啊!”这时的李大姐早已是老泪纵横。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我们遇到的事并不总是非黑即白,我们身边的人也不是非好即坏。日常的工作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公司搞改革,如果我们能拿到奖金,那我们就说改革是“卓有成效”,如果拿不到奖金,那我们就批评改革“有失公允”;上级领导提供给我们晋升的机会,那这位领导就是“正直英明”,但如果在工作中斥责我们几句,那我们就会觉得他是“阴险小人”。
其实,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无法端正心态,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偏执。面对他人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身角度去考虑问题:能够帮助你的人,就是善良的;没向你伸出援手的人,就是残忍的;对你笑脸相迎的人,就是热情的;对你一言不发的人,就是冷漠的;对你的坏脾气百般忍让的人,就是体谅的;对你严格和严厉的人,就是恶毒的。如果以上的逻辑是成立的,我们每个人只需要考虑自身的利益是否得到满足,自己的心情是否得到愉悦,自己的坏脾气是否能宣泄个痛快,这个世界上哪里还有好人坏人之分?又还有谁愿意主动去帮助别人、善待别人、体谅别人呢?
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遇到问题和纠纷,对他人品格的好坏优劣不要轻易地盖棺定论,要试着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来想一想,是不是我们太过关注自身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
所以,也许你眼中十全十美的“好人”,在别人眼中可能就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而今天被我们视为不共戴天的“死敌”,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就可能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