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经营能力。最早创业时期,白手起家,需要老板在前面冲锋陷阵,打出一片天下;当过了创业期,进入发展阶段,这个时候就需要职业化的经营者,在继承创业基础之上,不断优化管理,建立经营系统,注重人才梯队培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系统,否则,企业终会是昙花一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的创业家完成身份和角色的转变,才能带领企业再上一个台阶,从小做大。创业和经营面对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特质。
创业者,解决“无中生有”的问题,凭借敏锐的市场直觉和灵感,加上机遇,再有一种“不怕死,大不了重来”的胆量,成则一战功成,败则卷土重来。所以,有时候创业就是一场“狩猎”,创业者像“猎人”。
经营者,解决“从小到大”和“持续经营”的问题,依靠系统规范的管理技能,加上管理的种种工具,基于科学和理性的分析决策,在扎根于现实的基础上寻求发展。所以,经营者更像“农民”,播种、施肥、收获。
人都有性格和习惯,这种身份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艰难的。
人不可能总有好运气!所以创业者如果不懂得及时转型,结局堪忧。
许多中国红极一时的风云企业家最后倒下都是“盛极而衰”,倒在了他们曾经最成功的地方,他们总不停地“再来一把”“碰运气”,总以为自己有数不完的好运气。如:秦池、爱多、顺弛、德隆、三鹿……
所有失败的人都是抱着“再来一次、最后一把、翻本就收手”的想法越陷越深而无法自拔的,企业家需要警惕。
人类所有的游戏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业余玩家在玩,可是到最后都会变成职业高手的竞技。乒乓球、足球如此,电脑游戏也如此,逐步走向职业化,最后都是专业高手的天下。其实经营企业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过去的30年,大部分企业家过得很舒服,不是他们厉害,而是对手很业余。可是,今天,经营企业越来越走向专业化,管理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当公司度过了创业期后,如何让自己转变为职业化的经营者,培养出一批职业化的经理人队伍,让公司继续发展壮大是摆在今天中国所有企业家面前的巨大难题。
怎么办?除了极少数有天分的人外,大部分企业家唯有依靠大量的学习才能提升自己,让自己从一个机遇型的创业家升级为职业化的经营家。
大浪淘沙,残酷的洗礼才刚刚开始……
未来的10年,将是很多产业大规模整合的10年,也是诞生一批大型行业领军企业的10年,亦是众多中小企业被淘汰的10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拉开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幕。从外部看,外部需求的萎缩,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让低成本“中国制造”模式走到了尽头;从内部看,随着“民工二代”“独生子女代”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劳动主力军,他们的思想对比上一代有了巨大的转变,加上物价上涨等因素,构成了企业人力成本大幅度上涨的压力,同时“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我经常问企业家,假如你们企业的人力成本增加50%甚至100%,你们能承受吗?你们想过怎么办吗?
2010年,备受瞩目的“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只是“中国制造”困境的缩影,也是一个转折点,那就是过去30年,我们赖以成功的,靠大量的加班、严格的制度、高强度的工作来提升工人生产效率的路径已经走到尽头。何去何从,使整个中国企业界都感到了迷茫。
这样的迷茫,不止在中国发生过,几乎每一个工业化国家都经历过这种阵痛。
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有过一个最著名的终极提问(他本人却一直没有回答自己提出的这个难题):人类20世纪取得空前成就,全赖于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提高50倍;而在21世纪要能继续发展,则是要取决于如何将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提高50倍。
如果说工人采用“计件工资”模式还好管理的话,那么面对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员工,我们又该如何去管理呢?如何才能让这些人真正地投入工作创造效益呢?
这一切,有赖于管理方式的升级,有赖于大量职业化的专业经营者来实现。从创业家向经营家转型,中国呼唤更多的“杰克•韦尔奇”,呼唤更多的“唐骏”来实现下一轮飞跃。
要么升级,要么淘汰,何去何从,各位企业家,您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