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7节 关于筹建“文革”博物馆的提案

  2006年是“文革”发动40周年,也是“文革”结束30周年。“文革”结束后的20多年来,由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及在实践中总结的邓小平理论,经历了由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奉行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执行的“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理念,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正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展现在国际社会。但在社会转型的同时,各种社会发展问题和社会矛盾也集中显现出来,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出现纷繁复杂的局面,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政治文明建设存在许多困难。现在,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我们面临的所有困难以及出现的各式各样不应有的社会现象,关键在于全社会缺乏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文革”对社会文明与国民素质的破坏到今天越来越明显。从历史的宏观角度观察,“文革”的恶劣影响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困难的一个重要潜在根源。
  
  我们虽然否定了“文革”,可是对“文革”的精神影响和社会影响的清理远远不够,现在30岁的年轻人甚至40岁的中年人,对中国历史上那次惨痛的教训都已淡忘,青年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落后、人民贫困、践踏人权的情况更毫无所知。改革开放前,曾对群众以各种方式不断灌输“忆苦思甜”教育,使人民群众在物质极端匮乏中仍有某种满足感,所以尽管“天下大乱”,群众仍然拥护中央领导,害怕“复辟”,“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而今天,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自由的空间逐渐扩大,群众的牢骚却与日俱增,逐渐积累的不满情绪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当今社会固然存在许许多多有待改革进一步深化才能解决的严重问题,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人民群众没有今昔对比的历史纵向参照,从而看不清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有些人甚至觉得今不如昔。对“文革”历史的遗忘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倘若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偶发地方性的动乱,与主流意识形态似是而非的“文革”流毒对贫困群体的煽动性,会大于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这是我们不得不防的一个可能。


  
  “文革”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依据。人民群众只有比较全面地了解“文革”那段历史,了解改革开放是在国民经济濒临全面崩溃、专制体制极其残酷的基础上起步的,才能知道我们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才能理解我们现在奉行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理念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及其伟大历史意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民群众只有知道了“文革”对中国的严重破坏和“大民主”对人民自身的损害,才能认识到他们的各种诉求应该而且必须通过法律程序来表达,认识到必须合理有序地逐步推进政治体制和民主制度的改革。清理“文革”,实事求是地用展览的形式再现“文革”那段历史,不仅有利于政治文明的推进,也有利于我们构建平稳的和谐社会。
  
  “文革”是“史无前例”的,“文革”历史是不容回避的。这段重要历史的展示性场馆总会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现在各地已有好多所民间自发创办的“文革博物馆”就证明有这种社会需求。但其中有的场馆缺乏正确观念的引导,展品芜杂,甚至将“文革”物品与文物收藏的商业炒作结合起来,美化了“文革”的历史作用,重新煽起“个人崇拜”。这对党的进一步发展、对党的新一代领导人的威望及其对国家贡献的历史评价,都是不利的。


  
  不言而喻,这种场馆由国家建比民间建有利于国家,从现在开始筹建比以后建有利于推进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它不仅有历史意义,更有其现实意义和需要。
  
  提案人也知道兹事体大,宜从长计议,但至少我们现在应该以开明的姿态向社会释放出要正视“文革”历史、准备筹建“文革”博物馆的信息。逐步揭开“文革”的历史真实,让人民群众了解今胜于昔,抑制“个人崇拜”再度升温,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现在的中共领导人是更加成熟稳健的,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