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加强地方人大、政协在地方政治生活的作用
-
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是各地的最高权力机构,对各级地方政府有法定的监督权力,各级地方人民政协也对各级地方政府及官员有监督作用,但长期以来,各地人大、政协对地方政府及官员既无监督能力也无实施监督的机制。地方人大、政协每年召开一次大会,地方媒体宣传得轰轰烈烈,而人民群众对“两会”,既无期盼更无兴趣。地方人大、政协每年开一次大会不过是例行公事,官样文章。会议结束,地方官员该怎么做还怎么做,代表委员对其社会职务也只当作一种“荣誉”,每年来应酬一番。除了在换届选举时走过场,地方两个重要政治机构对当地的社会政治生活毫无影响,不能不说是我们政治生活的一大缺憾。怎样突显地方人大、政协在法律上应有的地位,发挥法律上应有的政治作用,使地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真正代表人民群众决定和参与地方政治生活,已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革、调动人民群众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议题。
我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直至乡镇城区都设有人民代表大会,县级以上行政区还设有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加起来超过200万名。从中央到地方有这么庞大的一支被赋予法律责任的监督队伍,应对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起到严密的监督作用。但近年来检举揭发出的贪官污吏,极少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个是经由肩负监督职责的人民代表或政协委员的质疑而被查出来的。其实,地方党政机关中某些官员违规乱纪、滥权枉法、侵犯群众利益,敷衍中央,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首先应该是当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部分人早有体察风闻,可是这些代表委员面对地方上的种种不良现象往往是“集体失语”。人民群众对地方“两会”及其代表委员漠然视之,从不知道自己的代表是谁,不知道有一条通过人大代表提出自己诉求的正常渠道。中国特有的“上访”现象及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都暴露出人大代表在公权与民众之间不存在有效沟通,没有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而代表委员也不知道自己代表哪个群体,当然也无从向民众征询意见。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其来源一个是地方党委政府,反映的是地方政府的要求,另一个来源是在即将召开“两会”时向媒体征询。地方人大代表向媒体征询提案,居然还当作正面新闻广泛报道,似乎媒体比人大代表更能代表人民群众。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说明很多人大代表就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每年花费巨大社会资源召开地方“两会”,却不能取得相应的政治效果;地方的代表委员和地方人民群众两张皮,互不关联,这种政治生态是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
应该说,一些地方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是有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的,是有正义感并愿向贪腐渎职的官员作斗争的,但是地方“两会”中却没有这样的气氛和语境。关键在于两点:一、代表委员中很大部分人是地方各级官员和部门负责人,即所谓的“圈内人”,他们本身在地方上就与人民群众没有多少联系,甚至是利益对立者;二、地方人大和政协都缺乏对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质询机制。
因而,提案人建议:
一、减少地方“两会”中各级现职官员和部门负责人名额,不要把地方“两会”开成扩大的“政府工作会议”。增加当地社会各阶层中涌现出的代表人物,容纳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代言人,让代表委员具有更大的广泛性;扩大基层自报参选人民代表的名额,鼓励人民群众中的有识之士“高调问政”。强化地方人大、政协与地方人民群众的关系,使地方人大、政协真正能够反映地方上各个不同阶层的诉求,以此为基点逐步推行社会主义民主,加快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二、地方“两会”中应有质询机制,在议事日程中延长代表委员发言时间,容许代表委员对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提出质询,并有质询能得到回复和结果、质询人也不会受到打击报复的保障机制。在全社会逐渐形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文化氛围。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