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节 [中国商业史影像4] 背叛与决裂
-
1927年春节刚过,60岁的上海总商会会长虞洽卿逆流而上,前往南昌拜会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前者希望以同乡情谊和资本诚意,打动即将上台的中国命运主宰者,无论王朝更替、权力转换,但求商人阶层地位不变,仍能富贵亨通。
虞洽卿
春寒料峭中,时局动荡不安,气氛肃杀恐怖。以虞洽卿为代表的上海商人左右观望,举棋不定,作为商业中心,上海已成各派势力必争之地。大军阀孙传芳提议由军人、商人、文人联合执政,推行“大上海计划”,但商人对军阀的暴烈和狡诈早已失去信心;共产党人也在积极活动,工人武装暴动如火如荼,但商人害怕革命会将自身利益剥夺殆尽,最终人财两空。相较而言,上海的银行家和实业家更看好国民党,正如上海银行家陈光甫后来回忆所说:“我当时主要的想法是要推翻军阀的统治。我相信国民党能够带来和平和国家的繁荣。我的观点反映了当时上海实业界的看法。”
虞洽卿同蒋介石密谈的内容外人无从知晓,但从上海企业界与国民党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后来的事实来看,彼此已达成某种默契。从私交来说,1922年蒋介石因股票投机失败负债3000元无法脱身,急困中靠虞洽卿接济、拜旧上海“流氓三大亨”之首、青帮大佬黄金荣为“老头子”才解困,前往广东投奔孙中山,由此平步青云。从公事来讲,1924年底中国银行的张公权曾借给国民党50万元,1926年8月又密汇130万元救急,这是江浙财团对国民党的试探性“投资”。自虞洽卿密会蒋介石之后,这种“投资”完全走到毫无原则的地步。
1927年3月26日,蒋介石骑着高头大马进入上海,4月4日的《时代》周刊将其选为封面人物,称赞他是“征服了半个中国的伟大征服者”。此后数日,虞洽卿受托在上海商界四处宣扬蒋介石会“维持资本家之主张”,众人亦投桃报李,承诺将捐款500万元以维护上海稳定。当时国民党政府每月开支达1100万元,收入却不足300万元,亏空全由商人填补,仅半年内就援助8000多万元。政商合谋的第一件事,就是血腥镇压工人组织的武装暴动。
3月31日,虞洽卿在报上发布“名曰共产,实则破产,甚至假借名义,隐图侵占……”的公告公开反共。两天后,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上“取消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党籍”的提议达成共识。4月11日夜晚,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被青帮诱捕活埋,第二日凌晨,“四•一二”惨案爆发,此后半个月内有5000多人被杀害或失踪,残暴程度震惊中外。
这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背叛,也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背叛,更是商人阶层的自我背叛。在抉择时刻,他们将商业自主权拱手送人,以投靠的方式与独裁者结盟,将原本可温和解决的劳资矛盾因屠杀变得暴烈而血腥。突破底线的企业家阶层自此滑入深渊,将自身前途与商业伦理一同埋葬,掘墓人是自己,压棺土就是国民党的背叛与决裂。
尽管上海商人鼎力相助,但初掌大权的国民政府依旧入不敷出,每年仅军费开支就需要3.6亿元,而各项财政收入不过3亿左右。此后两年间,昔时谈笑风生的蒋介石变得冷酷铁血,居然赤裸裸的以勒索、苛税、公债、鸦片为增收捷径,青帮顺其自然成为专政敛财的刀俎,而商人则是任由宰割的鱼肉。
上海总商会新任会长、中国通商银行总经理傅宗耀成为蒋介石开戒的第一只“猎物”。1927年4月28日,蒋命傅筹集1000万元军需贷款遭到婉拒,第二日便发通缉令捉拿,虞洽卿以宁波同乡之谊向蒋介石求情,却遭受奚落,最终,傅家财全被没收,只得仓惶逃亡。此后,上海滩被勒索敲诈的商人与日俱增,而各项苛捐杂税不断上涨,大小商户苦不堪言。5月份,国民政府发行3000万元短期公债,商人纷纷抵制,却被强行摊派,半年后又连续发行两笔,累计5600万元。
山雨欲来之际,虞洽卿对蒋介石的突然反目又惊又气,他曾率领100位商界代表赴南京请愿,要求“颁布约法,监督财政,裁减兵额,关税自主”等十项条款,否则抗争到底。1927年11月,虞洽卿以上海商业联合会名义公开谴责蒋介石背信弃义,哀叹如长此以往商人将变成“枯鱼”。
面对商人们的强硬姿态,蒋介石毫不手软,继续痛击。他一方面利用手腕逐个瓦解商会组织,另一方面派宋子文等人以公债优惠政策“利诱”商人“入瓮”。到1930年6月上海新商会成立时,2/3以上的理事都由官员及其代理人出任,老面孔所剩无几,商人阶层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被剥夺,不独上海,全国各地情形普遍如此。
如果说掌控商会是“明枪”,那公债便是涂蜜的“暗箭”。自1928年春天新公债政策推行起,国民政府在此后十年中共发行24.12亿元公债,其中70%被商人买走,宋子文借机入主金融业,掌控中国经济命脉,上海银行家被各种阳谋和阴招逼得节节败退,先后销声匿迹。
上海商人们在1927年前后的错误抉择,既是中国商人阶层天真、软弱,乞求强权庇佑以纵横乱世的必然结果,也是那一代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彷徨、迷失的真实写照。商人阶层缺位、商业伦理丧失之后,背叛与决裂、摧残与压榨的惨痛剧情便高潮迭起,令人不堪回首。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