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德意志复兴
-
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与铁之上更真实些。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925年7月18日,阿道夫•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在德国正式出版发行,这个因“啤酒馆暴动”锒铛入狱的狂徒在铜墙铁壁中疾书一年,挥笔尽情宣泄对民主制度、马克思主义和犹太人的仇恨和民族主义狂热,还野心勃勃的鼓吹“创建第三帝国和征服欧洲”的理想。毫不夸张的说,这本书的畅销为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悲剧性的伏笔。有人曾经计算过,《我的奋斗》中平均每一章使120万人丧命。
《我的奋斗》问世时,德国人还笼罩于一战结束的梦魇和熬苦中,百业萧条,民生凋敝,民族主义的狂热和征服欧洲的雄心就像两支兴奋剂一样将整个国家带入沸腾和癫狂。美国著名 、历史学家约翰•托兰在《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中一针见血的评价道:“希特勒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德国被压抑和损害的民族利益情绪的极端爆发。疯狂的不仅仅是希特勒,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德国人民,德国人民造就了希特勒狂妄的个性。希特勒率领德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大赌博,在欧洲大陆抢占更多的生存空间是驱使他们铤而走险的诱因。”
希特勒既善于演说鼓动,也懂得商业规律,他在《我的奋斗》中引用一位工商界要人的话说:“商业是使德国复兴的唯一的力量,这便是德国工业化成功的明证。”尽管希特勒真正实施称霸世界的计划要等到1933年登上总理宝座之后,但在20年代末,这个政治新星已成为德意志新偶像。
希特勒的横空出世并非偶然,它与德国的经济状况和民族特性紧密相连。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直到1871年才建立,在此之前的历史记忆中,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让国民自豪骄傲过,在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先后由强有力的王朝统一的欧洲诸强面前,欧洲中部讲德语的大片地区仍是一盘散沙,以致沦为列强的玩物,动乱时成为群雄逐鹿的战场,和平时又是大国博弈的棋盘。德国诗人席勒曾悲悯的仰天叩问:“德意志,你在哪里?我找不到那个地方。”如果你能理解德意志在几个世纪的凄风苦雨所经受的屈辱和离乱,就能明白日后民族主义狂热何以在这片土地经久不息,铁血战车成为愈合伤口最好的止痛药。
仅凭武力还不够。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与血之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与铁之上更真实些。德国曾先后两次挑起世界大战,每次都在失败后迅速衰败萧条,可总能在短时间内再度复兴,1920年代正是第一次东山再起的“黄金时代”。这片土地物产并不富庶,也无地缘优势,此后100年间长期身居经济强国之列,“实业立国”是长盛不衰的基因。
尽管德国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开始工业革命,但发轫之际就确立工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核心地位。1866年西门子公司制造出人类第一台发电机,此后几十年间有轨电车、电梯、电气火车、家电等各类创新发明都是这家伟大公司的卓越贡献,德国逐步以“电气时代”取代“蒸汽时代”,率先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这种发明后来被迅速使用于汽车、飞机的研发,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成为德国工业超越欧洲列强的第二大引擎。
四冲程内燃机发明人奥托的纪念邮票
正是在工业飞速发展的1870年代,德意志帝国宣告崛起。在此前后,日后震惊世界的化工巨头拜耳、巴斯夫和爱克发异军突起,奔驰公司崭露头角,西门子称雄欧美,德国商业繁荣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令人称奇。经过短短42年的发展,从1871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1913,德国人口增长到6500万,煤炭和钢铁产量均为欧洲第一,化工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到1920年代,拜耳、奔驰、西门子等企业将成为德国战后复兴的支柱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守信严谨、精益求精、遵守纪律、崇尚科学和创新的“工业精神”已深植于这些企业的文化和员工内心,这个被古典音乐和科学理性浸润的民族,将再次迎来繁华盛世。
1925年,德国化工三巨头拜耳、巴斯夫和爱克发联合其它5家化工企业组成I.G.法本化学工业公司,官方命名生动形象——“染料工业企业利益共同体”。这个庞然大物的诞生预示着德国化学工业巅峰时刻的到来,整个业界对这种联合惊慌失措,有人日后评价:法本是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德国工业崛起的一个缩影,读懂了法本,就能窥探德国工业强大的秘密。只是,在民族主义狂热和烽烟四起的年代,风口浪尖上的法本难逃坎坷曲折的悲情命运,在后文的叙述中,我们将看到它被希特勒玩弄到仅剩支离破碎的残局。
法本公司标识
在解读法本之前,我们有必要插叙拜耳、巴斯夫和爱克发在联合之前的辉煌岁月。
拜耳由佛里德里希•拜耳和约翰•韦斯考特两个年轻人于1863年创办,两人都做过染料生意,拜耳很早就向客户大力推荐当时刚兴起的合成染料,却屡屡碰壁,只有同样思想前卫的韦斯考特对他的东西感兴趣。两人志同道合,决定共同研发生产苯胺染料,但他们既没有实验室也没有科研设备,一筹莫展之际,拜耳就在自家厨房开始这项伟大的事业,炊具和餐具被改装成各种容器,炉火是现成的加热设备。只是苦了拜耳的家人,很长时间内他们都无法在家里吃饭。
厨房里的实验枯燥而艰难,但拜耳和韦斯考特并不在乎,他们终于掌握苯胺染料的制作方法,并于1863成立拜耳公司,专门生产苯胺染料,成立之初只有一名工人,染料生产全靠手工操作。即便如此,公司的发展速度依然快得惊人,到1865年他们就跑到美国纽约开办一家染料厂。那时美国杜邦还在忙于火药生意,化工领域几乎空白,拜耳也算是德国最早的一批跨国企业。
……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