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心声曜千秋
-
草堂生活的安宁,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难得的良好环境。杜甫是一个永不满足的诗人,他总是在寻思着如何让自己的诗歌有新的突破。在草堂,他每天都在为自己的新作精心构思,咬文嚼字。一天,杜甫走出草堂,看到门前的浣花溪春潮涌动,水面虽不阔大,水势却汹涌激荡,这使他联想起写诗之道,遂作七律《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杜甫在这首诗中道出了自己一生写诗的抱负——“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是做到了。这里的所谓“惊人”,是打动人、感染人,让人因诗作的与众不同、别出心裁而惊叹。此诗的最后两句,他感叹如何能得遇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高手同游,并期待他们写出绝妙诗篇。其实,杜甫的成就和影响,早已超出陶、谢。
杜甫在草堂写诗二百四十余首,以诗家眼光,每首诗都是结构美妙、情感丰沛的佳作,可以品悟出很多深邃的意涵。其中有几首,特别脍炙人口,已经成为唐诗中的经典,千百年来一直在世间流传,岁月的流逝,世态的衍变,都没有消弭这些诗篇的生命力。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也是中国人高尚情感和精神的一种寄托。
杜甫的草堂诗篇中,很多是对自然天籁的描绘,诗人以一颗沉静而善感的心灵,亲近自然,欣赏自然,感受自然,写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亲密融合。住进草堂的第二年春天,又遇到了如期而至的雨季,春雨绵绵不断,滋润着返青的大地。此时,草堂在雨雾的笼罩之中,窗外的景象,应该是朦胧不清,然而杜甫面对着雨天的世界,心里却涌动着一种柔情。大自然多么奇妙,在生命需要润泽时,春雨就悄悄地降落了。杜甫想到在雨中复苏的世间万物,想到朦胧雨雾之中隐藏的美景,满心喜悦,遂写《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已经成为写春雨的古诗中最受中国人喜欢的作品。人们不仅在其中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感受到人类对自然的感恩,并由此延展,成为对世间所有无声博爱的赞美。现代的人们,在引用杜甫“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时,有多少人会想到草堂呢?若没有草堂岁月,也许杜甫永远没有心情写出这样的诗篇。
春雨使杜甫心生喜悦,春水也让他诗兴盎然。他以《春水》为题写了三首诗,一首五律,两首七绝,都是绝妙篇章。
五律《春水》: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春水生二绝》: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
鸬鹚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
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
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杜甫在草堂写的很多五言绝句,也是亲近天籁的绝妙佳作,一首诗,二十个字,就是一幅构图独特、画面优美、意境幽深的画: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
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
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
幽栖身懒动,客至欲如何。
急雨捎溪足,斜晖转树腰。
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
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
这些五绝中描绘的风景,都是杜甫日常所见,信手拈来,以直白朴素的文字,构筑成精美的诗篇。草堂周围的风景,其实非常有限,但在诗人眼中,景物却是瞬息万变,一年四季,一天四时,都会生出不同的美景。生活中每一个细节,天地间的每一点变幻,都会繁衍成韵味无穷的诗意。杜甫在草堂曾写《绝句四首》,都是写周围景物、表达舒畅旷达心情的佳作: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这四首七言绝句中,一、二、四首,现在的读者已知之不多。第三首,在中国却是无人不晓,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背诵,小学语文课本中也能读到。“两个黄鹂”,“一行白鹭”,窗外山上的“千秋雪”,门前水中的“万里船”,四句诗,二十八个字,竟描绘出如此丰富优美又阔大深沉的画面,诗中有细节,有色彩,有声音,有生动有趣的近观,有令人神往的远景,生命的活泼灵动、大自然的博大舒展,在这短短的绝句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凝练而美妙的诗篇,是杜甫的光荣,是唐诗的光荣,也是汉字的光荣。
我参观杜甫草堂时,曾想身临其境,体会这首诗中的画面和情景。前两句中的景象,应该还能找到,树上的鸟鸣,天上的飞禽,在草堂中到处能见。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却是草堂中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风光。千年之前,草堂的窗外或许能看到远山,翠绿飘拂之时,山上是否有积雪,令人怀疑。这样的景象,今天肯定是看不到了。而最后一句,给人的感觉,展现的是长江边上的景象,浩瀚的江面上,千帆竞发,万樯如林,这大概也是草堂门前永远也不可能有的景象。草堂门前的浣花溪,不过是一条小河,可以让人泛舟垂钓,即便涨潮,也不会浩瀚阔大。然而杜甫诗中出现的景象,却也是合理的,诗人完全可以在他的创作中尽情地夸张和想象。这样的诗,并非照抄自然,纯粹写景,也非扭曲自然,虚构风景,而是景由情生,借景抒怀,写出诗人的欢悦和憧憬。
杜甫在草堂生活的这几年中,常常外出散心。成都的历史风物,在他的诗中不时出现。他攀青城山,登古琴台,寻石镜古迹,咏石笋石牛,写了很多吟咏山川历史的诗篇。杜甫欣赏诸葛亮,对他忠君报国的品格和济世谋略的才能衷心钦佩。他去武侯祠凭吊诸葛亮,触景生情,写了七律《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是杜甫诗作中的不朽名篇,也是草堂诗篇中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这首诗用的是平常的词汇,似乎也没有惊人之语,为何如此脍炙人口?只因为诗中流露的感情真实深挚,既讴歌了刘备和诸葛亮互相信任的君臣情谊,又表达了对诸葛亮功未成而身先死的深切惋惜,同时也委婉地表露了苍凉落寞的自伤。这样的情感,使很多人灵魂震撼,精神共鸣。
杜甫的草堂诗篇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到杜甫,人们很自然会想到这首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他对天下“寒士”的真切关爱,在这首诗中以朴素的语言、深挚的情感、磅礴的气势,被表达得撼人心魄。而杜甫草堂,也是因为这首诗而名扬天下。很多人是读了这首诗,才知道杜甫在成都的住所是一间草房。
杜甫写这首诗,是在他住进草堂的第二年秋天。屋顶上的茅草,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日晒雨淋,已经面目陈旧,固定茅草的绳索,也开始松断腐朽。那天黄昏,狂风呼啸而来,铺天盖地。草堂在风中摇晃,草堂屋顶被掀动,空中只见茅草飞扬,纷乱的茅草飞到树林中,挂在树梢上,落在河里随波漂流,有的茅草飞越小河,洒落在两岸。河对岸是一片竹林,在竹林中玩耍的孩子们叫着四散奔跑收拾起散落在竹枝和地上的茅草。杜甫站在门口,大声叫喊着,希望孩子们能把茅草送回来。然而没有人理会他,孩子们将茅草揽抱在怀里,转身消失在竹林中。这些茅草,他们要抱回家当柴烧。杜甫叫喊得喉咙嘶哑,一无所获,沮丧地回到草堂,只见屋顶已破损不堪,抬头竟能看到天上翻滚的乌云。很快,大雨倾盆而下,被狂风掀翻的屋顶,已经无法抵御雨水,屋外大雨,屋里小雨,草堂顿时成为一片水洼地,连床上的被褥也被淋湿。杜甫站在屋子中间,手持竹杖,无奈地看着四周,不知晚上如何入睡……他怨这茅草屋顶,无法抵御风雨的侵袭,天下,还有多少被狂风掀翻的屋顶,还有多少在风雨中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苦命人?杜甫焦灼、忧伤、悲愤,尽管浑身湿透、一筹莫展,但胸中却涌动着磅礴的诗情,一首悲凉激昂的诗,喷泻而成。这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生动记事、激昂抒情,诗中狂风呼啸、茅草飞扬、屋漏窘困之中,杜甫并非怨天尤人,而是大声喊出心中的憧憬和希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最后两句,更让人感动,如果天下寒士都能安居乐业,“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心忧天下、舍己忘我的胸怀,是杜甫高尚人格的写照,也成为唐诗中的精神制高点。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