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以宦官为使介

  看到童贯主动请缨,朝中众文武大臣虽说不以为然,但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表示反对。不是不说,而是敢怒不敢言。童公公气焰炽人,时称“媪相”,蔡京人称“公相”,这一母一公,哪个也是得罪不起的!
  
  蔡京虽在下面心中暗自嘀咕,却一时没有洞晓其中的原委。作为一介使臣,北地一去数千里之遥,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不说,还有在半道上光荣的危险。倘若是有辱使命,“出使”更是出力不讨好!
  
  从前蔡京蔡大人确是在童公公面前极尽恭维之能事,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这时候风水轮流转,宫中早有无数的公公主动寻上门来,甘心为他效劳。
  
  从恭维太监到太监恭维他,这个变化过程,让蔡京经常会在陶醉其间的时候反思从前的种种作为。在他心中忽然有了今是昨非的心思,且这种心思在心中压抑许久直到越聚越浓郁,只待一个可以宣泄的时候!所以他再也按捺不住,挺身而出,上前义正辞严地谏阻道:“以宦官为使介,国无人乎?”
  
  蔡京此番话说出口,确是甘冒奇险。且不说童贯这时候拓边开疆,身任三镇宣抚使,手握重兵,官封太尉,单是他的幕府故吏也是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主辱臣死,要是童贯失势,那他们也会有树倒猢狲散的可能。这种非常时候,定会对蔡京群起而攻之。
  
  这种情况也是赵佶最希望看到的,让臣子们异论相搅,官家坐在高处玩平衡,赵佶也是无师自通的!帝王心术的可恶可怖,思之当真让人寒心!
  
  蔡京想借着这次机会检验一下自己掌控时局的能力,同时与童贯掰一下腕子,趁机儆示一下群臣。这种一石数鸟的事情也只有他才敢想敢做。这次他却失算了,因为此事并非他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原来童贯早在之前,就与赵佶达成了协议。
  
  童贯作为贺辽主生辰使,不只是去“观光”的,他此行想要做的是顺便查看一下辽国的山川地理。不久之前,异想天开的赵佶曾经派出一个画院的丹青妙手,作为使介去北地辽国。出使归来,顺势绘了一幅辽主天祚帝的肖像。
  
  此画工兼是个相面奇人,不但把辽主天祚帝画得栩栩如生,更断言天祚帝“望之不似人君,有亡国之容”。
  
  奇怪的是,他若是可以断言天祚帝是亡国之君,难道会看不出赵佶也属此类么?
  
  蔡京这次并没有想到,这件事情另有原因。
  
  原来童贯既在西北得志,渐渐的变得心也野了,想对辽国试刀。
  
  一番言语,赵佶听得也是怦然心动。要是做一番超宗越祖的事业,从此非但青史扬名,且一洗太宗、真宗朝百年来的耻辱。
  
  当守成之君,赵佶已然是犹显不足,他却忽然想开战立威。这样的想法非但荒唐,简直是视战争如儿戏了!
  
  在宋代勇于言兵事的更是以文人居多,如何正确地看待澶渊之盟,直到今天仍是许多人争执不休的话题。其实不管任何盟誓,只要是对百姓有好处,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虽然宋对辽每年得付出岁币等物,可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也正因为宋的容忍,为两国之间换来百余年难得的和平与安宁。
  
  从表面看来,宋似乎处于劣势。真实的事情却远非表面现象那样的简单,通过两国边地榷场的贸易,宋不但可以把双手奉送的岁币等原物赚回,且有许多盈余。
  
  辽朝输出到宋的是牛、羊牲畜以及各类毛皮,而用大把的金银换取宋的瓷器、布匹、书籍、茶叶、药物等等。这些东西在辽国十分有市场,也是因为辽人的轻工业相对薄弱,又加上文化政治上逐渐地向宋学习引进,对于宋的丰裕物资,辽国君臣百姓心向往之,所有的衣食住行也一律向宋人看齐。
  
  长期的贸易逆差也让辽的财政出现赤字,如何改善这种状态也是君臣所急需解决的大事。到底如何摆脱这种局面,后章另有交代。
  
  两国贸易不平等的事实,时间久了辽国上下有识之士也是忧心如焚,可是苦思不得良策,只有徒唤奈何。所以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辽国成了最为重要的砝码。辽朝上下断断不会放过这种天赐良机,在国与国的双边交往中亦如人与人关系一样。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不会有永远的敌人!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