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4节 第十四章

  79
  
  “道”衍化万物呵——万物皆备于“我”,“我”呢,自可化作“万物”;那么“我”是道,“万物”亦是道,这是一体的,“大一”呵。
  
  这是中国的道——“皆可”。变哪,就是《易经》这个变化呀,都在其中。
  
  这变化中间有一个最大的奥妙,那么也是中国哲学的最大奥妙,就是灵动,灵动因素何在?因何而来?——但是这个不是我们的思辨所能解的问题。
  
  ——这个“灵动”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生命存在”。
  
  ——谁也没办法说为什么有了人世,为什么有了物质,为什么我们感觉到这个事物。
  
  ……
  
  ——为什么我们内心有愿望,以至于为什么我们坐在这里开会;——实际上刨去所有我们就是说习惯罗列的理由之外,那个理由是谁也说不出来的。
  
  80
  
  当人面对死的时候,宗教出现了,哲学出现了;当死没有了,所有的哲学宗教也就没有了,连科学也用不着了,艺术文学也不会存在了;就这么尴尬。


  
  人说人只要不死了,人生就怎么都是完美的了;就是说人生有足够的美好,只要再加上一个不死,就完美了。
  
   可是只要一有这个不死,那一切人生的其它美好就会随即消失;爱情、亲情、勇敢、正义、思想、学习、智慧、创造,所有这些都是面对死才在的,或者说所有这 些令人生美丽值得留恋的东西,都是人至痛恨的死带来的。给你一个不死,取消所有它们,那么你以为你是生是死呢?实际就是——当取消死的时候就死了。就是这 样的悖论,就这么荒唐。
  
  81
  
  我刚开始对付这个死亡恐惧的办法,就是比如说陷在小昆虫里,或者爱好画画 儿,就陷到画儿里,使我忘了这个事儿。但是后来写诗呢,它使你慢慢慢慢接近了一个什么心境呢?就是说在万物中间呵,有一个平常看不见的东西,它像春天一样 一直在变化,在花与花之间变化;你有时候好像全知道了,那些去上学的孩子头发那么黑,花儿那么红,这之间的那个流动你一下就知道了,就清晰如见。
  
  有那么一回我在瑞典的时候,两个小女孩儿是哑巴,我们和她们的父母谈了一夜的话,父母就这样用手势翻译给女儿们听,过了一个很好的夜晚。一个小女孩儿想知道日本,一个想知道中国,我给她们写中国字,画画儿。她们的父亲也很有意思,在地上架着木柴烤一块肉。
  
  第二天我们走的时候呢,又碰上了这两个小女孩儿,田野里一个人都没有,麦地在阳光下一片平坦,远处才有树,这两个小女孩儿不会说话,冲我们就微微一笑,就走过去了,在大地的波浪里若隐若现,就消失了。只有这么高的小女孩儿。
  
  这个是唯一的真理,死亡在这时候就没有了。
  
  82
  
  执者失之。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
  
  83
  
  《圣经》上说:上帝不在任何地方安歇。佛教说:无所驻处是真心。
  
   
  
  我做很多事情,我锯过木头,种过地,养过鸡,这都是我心的旅程。
  
  一九八五年以后,我就不写诗了。我的诗有一多半儿是从梦里直接抄下来的。
  
  还有一部分是一个精神到来,一个梦想到来,这时候我高兴把它落到纸上而出来的。
  
  所以对于一个真心来说,写不写诗是一样的,它并不需要停留在诗上。
  
  有人说诗人永远面对语言。


  
  我知道诗人只面对上帝。
  
  上帝并不是《圣经》创造的;没有《圣经》上帝还是上帝。
  
  84
  
  句一:人间无故土
  
  小雨是家乡
  
  句二:园中无缘
  
  雨中无语
  
  关山南麓
  
  好风依依
  
   
  
  句三:生命如水
  
  大地如梦
  
  小路飘飘欲渡
  
  句四:若随春风去
  
  如何没有花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