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节 第四章
-
一想起水果糖公扎就流口水,他记得两年前,一群勘探石油的汉族叔叔到草原上找石油,他和一帮小孩跟着看热闹,叔叔们给他们一人发了一颗糖。他舍不得一 下吃完,只在馋的时候拿出来舔两下,然后闭上眼睛,让舌尖的甜慢慢从喉咙浸下,慢慢溢满全身,再把糖重新包好揣进怀里。
一颗糖就这样舔了一个月,也因此成了公扎童年里最幸福的记忆。
听到父亲会给他带水果糖时,公扎也不管自己的年龄能否胜任父亲安排的任务就点了头。
伦珠满意地笑了,摸摸了他光溜溜的脑袋,穿上老羊皮袄掀开厚厚的门帘出去了,公扎赤着脚追出帐篷,朝马上的父亲喊:“爸拉,你一定不要忘了给我买糖啊!”
“放心吧,儿子!”父亲爽朗地笑着,向帐篷边的女人和孩子挥了挥手,马鞭一甩,“嗒嗒”地走远了。
公扎回到帐篷,把脚套进皮靴里,黑黑的大脚趾伸在外面。这双靴子还是父亲两年前为他做的,他的脚早已比靴底长了,脚趾头也把前面磨出了洞。大人们白天忙着干活、晚上要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无暇顾及孩子们的脚,冬天一到就扯点羊毛往靴子里一塞,勉强不透风就行了。
达娃打了酥油茶,给每个孩子分一小块煮得半生不熟的肉。公扎几下子就喝完茶,把肉揣进怀里,他知道家里又快没吃的了,阿爸最近总要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抽出时间去打猎。他从门边的筐里取出乌儿朵,跟阿妈说了一声就向集体的羊圈跑去。
今天轮到他们家和另一个帐篷放羊。
公扎跑到羊圈处时,另一个帐篷的石达也来了。石达家在这个牧民定居点里生活算好的,三个大男人养着石达兄弟俩。今天他阿爸和叔叔也去公社学习,石达的大哥去年当兵走了,今天就由他顶替大人放羊。
石达比公扎大一些,个子已经是个小大人的样子,但俩人却好得像亲兄弟一样,常在一起捡牛粪、一起放牧、一齐掏狼仔。
在羊圈处,俩人相视一笑,同时向远处正打闹的牧羊狗吹起了口哨,一黑一棕两只藏獒同时跑了过来,伸着舌头各自站到主人前面。黑色的獒叫“朵普青”,是石达家的。棕色的獒叫“朵嘎”,是公扎家里。
藏北牧人自古就有养獒的习惯。其实说是养,不如说自生自灭来得更准确一些。这个人都吃不饱的年代里,哪里还有多余的肉去喂养这些大肚子家伙。獒们都是 自己管自己,草原上的老鼠、小羚羊、狼、狍子,抓到什么吃什么。说来也怪,只要母亲是属于哪个帐篷的,生下来的小仔子,主人如果不送人,它们到死也只认那 个帐篷为家,绝不乱窜其它帐篷,严守自己的领地是獒的本性之一。
公扎和石达蹲下,各自揉了自家的獒一把,这才起身打开羊圈门,关了一夜的羊群不要命地往外冲。
朵普青和朵嘎倒是极负责任,各自看守一边,前前后后跑着,很快就把跑散了的羊驱赶回队伍,跟着领头的公羊向湖边走去。
俩人把羊群驱赶到了湖湾处一片有水草的沼泽地边,羊儿开始吃草,公扎和石达就无事可干了,准备捡牛粪去。石达从怀里掏出羊皮做的袋子,取出一块肉递给公扎。公扎也不推辞,接过揣进怀里,向石达笑了笑,拿着袋子和粪叉往另一边的山坡走去,石达则上了另一面山坡。
藏北草原由于其恶劣的气候条件,灌木稀少且生长极慢,根本满足不了薪柴的需要。老百姓就把牲畜的粪收拾起来,冬天取暖,夏天烧水都靠它。
干透的牦牛粪很好烧,火大催锅,煮肉用它是最好的了,速度快,煮出来的肉嫩。羊粪蛋子适合用来维持火炉不灭,晚上放上一铲子,一夜帐篷里都暖和。
羊圈的清扫是女人们的活,羊粪蛋子清理出来后,积攒在一起,生产队里统一分给大家。牛粪就靠人工去草原上捡了。这样的活主要由家里的小孩完成,除了要给生产队交一部份外,家里每天用的就靠孩子们放牧时顺带捡回来。
去年乡上专门为错鄂湖周围的孩子们建了一所帐篷小学,就在湖对面的生产队里,附近的孩子都可到那里上学。本来是一桩好事,大部分的家长却不乐意让孩子们去,原因就是孩子们一走,家里没人拾牛粪。
公扎趁着早上两碗飘了点酥油的茶垫底,爬上了对面的山坡,开始寻找牛粪。他要在太阳升上头顶,肚里的油花消化完之前捡够明天烧的,明天星期一阿妈也许会慈悲心一发让他去帐篷学校听半天课。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